分享

【诗词天地】富士浮云,古道烟霞

 文化宁海 2021-09-14

观松本城有感

五律

异国登古堡,无意忆开元。

抚峰融积雪,环城映碧天。

白毛浮水绿,墨柏傲春寒。

此画家乡有,开发作景观。

在日本松本城留影后,我写了这个题照。

初学律诗,自我感觉良好。但后来在跃龙诗声的熏陶下,才知道趋风雅并非那么简单。

律诗有固定的平仄要求,且平仄是基本按唐代的发音来区分,即“平水韵”。我一开始对于其中的“入声”大惑不解,只知道普通话的四声。

四十多年前,曾经有位老先生跟我说过,宁海话有八声,因此才会有浓浓的乡音。我虽已口音尽改,但并不谙其中的奥妙。宁海话里有大量的“入声”字,与“平水韵”一脉相承,可见宁海话本身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会说宁海话,就能很快掌握“入声”。

回过头来再扒扒上面那首“五言律诗”,每句五个字,是为五言,一共八句,是为律诗。首先平仄“出律”(即不合规律)还不只是个别现象,“国”、“积”、“发”都是“入声”属仄,但所处的位置本应用“平声”字。“峰”字处也应该用“仄声”,是为“失粘”,这又是另一个大毛病。

于是,我挖空心思,挥泪挥斧,改成现在的模样:

《观松本城有感》

异邦临堡顶,无意溯开元。

山积唐时雪,云驰明治天。

白毛浮水绿,墨柏傲春寒。

风景谁家好,烟霞古道边。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写诗讲究诗情、诗意、诗语,说是这么说,但一千个人有一千个解释,中国的“哈姆雷特”多了去了。

先让我来个自圆其说吧!

异邦临堡顶。“国”字不能用,那就换个“邦”字,“堡顶”是为了避开“古”字,因为后面用了“古”字(诗中尽量避免重复用字)。

无意溯开元。“意忆”读来不爽。这两句是全诗的“启”,称为“首联”(联就是对联,两句成一对)。意思是说,到了松本城,好像回到唐朝唐玄宗的“开元盛世”,鉴真和尚就生活在那个年代,将大唐文化传到日本。而且据说鉴真东渡在寿宁寺留宿过,与宁海有着不解之缘。

山积唐时雪。照片上可以看到皑皑白雪,我将其想象成富士山上的千年积雪,那千余年前正是唐朝啊!

云驰明治天。白云飘在扶桑的蓝天上。这两句是“承”,称“颌联”。原来的三四两句,描写景色,与首联联系不够顺畅。改动之后,“颌联”也与大唐挂上了钩。而且,这里不单单是景色的描写,还寓意日本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积淀,但日本又有发展变化,维新图强。

白毛浮水绿。不必多说,化用了或者说抄袭了骆宾王的《咏鹅》,只是为了“对仗”,把“绿水”倒装成“水绿”。

墨柏傲春寒。“白毛”对“墨柏”,我又有点“鲜索”(自鸣得意)了。这两句是“转”,又称“颈联”。

风景谁家好。这最后两句是“合”,又称“尾联”,是全诗的高潮,或者说是精华。就要引出诗的主题思想了,“谁不说俺家乡好”。

烟霞古道边。“古道烟霞”是于飞阁上的匾额。您明白了吗?

最后再来说说“韵”。

简单说就是第二、四、六、八句句末一个字发音要同韵母。尽管改了,但韵我没改。虽不符合“平水韵”,但现在诗词界与时俱进,已放宽要求了。高抬贵手,我才得以过关。

文字|浩海紫烟

编辑|缑城三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