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进长街】海豚来访大青洋

 文化宁海 2021-09-14

大青村 位于宁海长街镇西南部、三门湾畔、胡陈港东岸,大青山、大虹山、大旗山三山环抱,由大青、上堍、洋加田3个自然村合并组成,全村655户共2035人,其中党员64人。村耕地面积2980亩、山林600亩(有毛竹、板栗、香樟、杉木等)、果园747亩、淡水养殖水面1200亩。主要从事柑橘种植、水稻种植、淡水养殖等,部分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明末清初,大青山就有人居住,时称下岗山,先有蒋、冯、蒲姓先居,打渔开荒、筑墩晒盐为生,后又有祝、胡、童、竺、陈等姓相继迁入,现有28个姓氏聚居。

01

海豚来访大青洋

一条宽阔平静的湖港,静静地流经大青村西岸。这一段湖港,村民称之为大青洋。

从前,每年中秋,成伍结队的大鱼从东海游进大青洋,满洋都是。数百头大鱼欢快地在洋面游动,潇洒优雅地摆舞着鱼尾,溅起点点浪花,自在嬉戏。大鱼大的像三柱帆船一样大,小的也有牛样大,它们来访,所有渔船都避之三舍,以免被撞翻。神奇的是,它们一年中只在中秋那天涨潮时涌进来,第二天退潮便集体游离了。 

这种大鱼被青珠、前横、龙浦、沥头一带的老百姓叫作“海猪”,站在岸上远远望去像猪的模样,其实是海豚。老辈人说成群的海猪每年中秋一次进五屿门,经大青渡、沥头渡,到海头村东面小山脚有个叫红岩洞的地方,朝拜猴王大帝,向红岩庙集体点头三下而后离去。洞里有一个清凉的泉眼,汩汩流淌出乳白色的山泉,后来洞外扩建成猴王大帝庙,如今犹在。

为什么海猪会向猴王大帝朝拜?想必是海猪到了每年一次的产卵期,这里有胡陈溪排出的淡水,相对外洋的海水,咸度低些,水温高些,适合产卵。

老辈人还说海猪由大青洋的花莲柱(类似马胶鱼,但肚子大些,长40公分左右)管着,花莲柱上窜,海猪也上窜,花莲柱沉入洋底,海猪也紧紧跟随。如今想想,可能是海猪视花莲柱为美食而拼命追逐。

来源网络

那时,站在大青山(西濒大青洋,最高点海拔39米)东面山脚的土墩上,能看到黄鱼、带鱼游过。大青村4个生产队的8艘渔船,驶入大青洋,撒网捕鱼,东海野生野长的海鲜,满篓满筐地抬进村里。村民生活虽然不富裕,小海鲜却是满盆满盆煮着吃、烤着吃,吃不完的黄鱼、带鱼晒成鲞。

大青渡,宁海、力洋去长街的交通要道之一。大青渡埠头有三间矮平屋,遇台风,或天黑,过路人会向屋主郑家人讨个住宿:“郑家人,你屋里让我住一夜好伐啦?”郑家人经常让过路人白住白吃白喝。退潮的时候,附近的孩儿们相约去抓小虾小蟹。

台风季涨潮“做大水”倒塘,时常把这一带庄稼淹没、房屋冲垮。1956年“做大水”,大青人纷纷逃到大青山上,冯全军那时刚好2岁,他父亲刚把他从床上抱起跑出家门口,墙壁瞬间倾倒,差点没命。

长街境内无大河长溪,咸不能御,淡不能蓄,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堵港蓄淡,1973年10月,县里组织在大青洋上游建造大水库,在明港洋、大青洋两岸筑堤,动员力洋、长街50多个村庄的村民参与动工兴建,并把村民编成连队,每人每天可分到3角工钿、半斤米。村民们住在工棚吃在工地,干着最劳累最危险的苦力活,炸石、打石、运石、挖泥、挑泥、拉泥······他们以苦为乐,心中只有一个念头“让自家屋里变得安全、宁静、美丽”。

大青人曾向县里申请命名为大青洋水库,当时的县革委会主任应四官将“大青洋水库”命名上报省里未获批,省考察队认为这条围筑的淡水港源自胡陈乡胡陈溪,源头在胡陈的红岩洞(归云洞下面20里处),故最终水库命名为“胡陈港水库”,于1979年建成,内陆港长14公里。此后,大青洋改名为胡陈港。 

胡陈港围堵后,就再也见不到海豚贵客一年一度的热情来访。村里的年轻人不相信,认为老辈人讲的是神话,可确实是老辈人亲眼所见。 

村傍胡陈港,大青人不用出海讨生活了,他们围塘引水,转为种植养殖,塘里养南美白对虾,还种上芦荟、水稻,房屋再也不会被“大水”冲毁。

胡陈港除了灌溉,还可投入养鱼,成为垂钓天堂。沿着胡陈港一路向上,您会邂逅户外运动激情,比如全国排名前三的滑翔基地,40公里国家登山健身步道,80公里的山地自行车赛道,有自驾车露营活动区、草坪露营区、竹林露营区等。

大青村现民居

口述 | 郑娅云    执笔 | 飞红

(郑娅云,大青村人,16岁任村会计,1993年-1999年任大青村书记)

02

刀枪庙庇护义兵

一座古庙,位于大青洋东岸、大青山龙口西山嘴,始建于1695年,距今三百多年,建筑面积200平方米,占地面积500平方来,素为大青村及周边村民敬神之场所。

古庙不大,称谓较杂,老百姓喊刀枪庙、躲债庙、哆斋庙、大青庙。

相传,民族英雄张苍水被捕后,有几位义兵败走至当时还是悬水岛的大青山后背,正逢清兵大肆搜捕,义兵无处躲藏时,有一老翁将他们引到一小庙中,叫他们换上民服,并把刀枪、军服丢到井中,推上井盖,又叫他们乘上老翁的小船逃出海去。

因此,代代口口相传,称这座小庙为刀枪庙,井为刀枪井,井址尚存。

又称躲债庙。以前穷苦人家最难熬的是过年,债主除夕要债,穷苦人家过年如同过关。但皇帝封了正月初一不能讨债,也不能抲赌,到民国时期也如此。每年除夕夜,有戏班在这座古庙里通宵达旦演戏,附近欠债穷人就渡洋躲到这座偏僻的古庙,熬夜看戏。庙内备有炊具、柴米、油盐等,躲债人可自己动手做饭。

躲债庙是老百姓的戏称,此庙正宗叫法为哆斋庙(古写哆嚌庙),专为救助海上遇难者所建。这样的庙都建在海边靠山的地方,供遇海难而脱险上岸的难民挡风遮雨、御寒避暑。三百多年前,大青山周围一片汪洋,先民出海航行作业的船只经常会遭遇不测,这座庙庇护着“海归”的难民。

2009年,因庙宇破损由信众捐资重修,庙内白鹤大帝及诸神像均重塑而就,政府批庙名为哆斋庙。

此庙早时叫大青庙。据传,以前海盗上来抢财物,都要经过大青洋东岸的大青庙,庙内所奉的主神即宋高宗封的“灵显威烈昭德仁济王”赵炳,也就是白鹤大帝,远远看到有海盗船开来,就骑着白鹤在庙前“赖家墩”点起神奇的红灯,通知乡邻们海盗要来了,保护好财物和乡亲们的安全。

大青村、下堍村、上堍村以及对岸前横村、小青村,只要看到“赖家墩”点起红灯,都自觉地做好防海盗准备。海盗上来,不是被抓,就是抢不到财物。后来,海盗只要看到庙前红灯闪烁,就不敢前来。

乡亲们为了感谢赵炳王,就建起庙宇,塑造白鹤大帝神像,并有娘娘、太子、文武判官、土地公、土地婆作伴。每年农历八月十六日举行庙会,年复一年,至今香火不断,深得大青洋两岸村民崇拜。

口述 | 冯全军  郑大云     执笔 | 飞红

(冯全军,现任大青村书记)

03

两担银元换平安

童家,这个小自然村坐落在大青村的东南方。之所以叫童家,那是因为解放前这一带的土地都属于一个叫童达元的传奇人物。要说他家的地由哪至哪,没人跟你细说,只会对你说,看吧,他家的地,你的前后左右,眼光所及之地,全是童家的。

童达元的祖先并不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他的爷爷这一辈,因为生活所迫,离开故乡前童,流落到大青这个村子。兄弟三人靠着木工手艺糊口。他们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日益精湛的手工活,停下了流浪的脚步,娶妻生子,扎根在这个小村子里。勤劳、节俭的祖辈把从牙缝里省下的钱拿来买了土地耕种,农闲时节人人称颂的木工手艺可以大显身手,到童达元出生时,家底丰厚,已拥有土地上千亩。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有了余钱,长辈就挖空心思培养下一代,进私塾读书。童达元很聪慧,也很努力,没有辜负长辈们的期望······成了远近闻名、学识渊博的名人。

成年后,担任了山头乡的乡长,同时兼任山头学校的校长。先后娶了妻子,纳了小妾,妻妾都给童家带去了不菲的嫁妆,不少的陪嫁田地,这一切更是壮大了童家的实力。建四合院,养高头大马,建炮台……童家的财力引来了他人的妒忌,不幸的事在他儿子周岁生日的那一天降临。

那天凌晨三四点,三门那一带的海盗乘船而入,在内奸的指引下,直奔他家。睡梦中惊醒的他来不及躲进炮台,被破门而入的强盗逮住,同时也将堂弟绑走。强盗们担心动静太大,引来攻击,绑走两人立即撤退。

兄弟俩被强盗抛在小岛上吃尽了苦头。想从陆路逃跑,没门!困在小岛上的人没有船,哪里走得了;想从水路走,没体力,没能力!堂弟在逃跑中被子弹击中当场死亡,童达元被打伤逮住,强盗割下他的耳朵,寄回童家。为了赎回童达元,三代人积攒的银元被掏一空。整整两担的银元终于赎回人。

大青村平海寺

经此打击,童达元明白积攒的钱财太让人眼红,不如散尽钱财换来生活的平安。他见村子里的人去力洋前横行路坐船不方便(胡陈港对岸的),便掏钱雇人用青石板铺了一条通往渡头的一条路;他见村民去山头的路泥泞,雇人铺了一条石子路,方便村民出行……有舍就有得。童达元的大方豪爽人人称颂,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好人,三教九流都有他的好兄弟。

土改前,友人告知国内形势严峻,最好收拾行李去台湾。他听从了劝告,但是他错估了形势,舍不得抛妻弃子,离开宁海去了上海,以为这样避一避风头会没事,结果在上海被捕入狱,病死在牢中。

家中的妻儿,秉着祖先的勤劳和智慧,经历文革劫难,改革开放,家业在慢慢复兴中。其玄孙童伟钿在浙大毕业后,赴加拿大留学,四年间硕博连读,毕业后在美国佐治亚州大学任教。

文 | 冯梦亚

(故事讲述的是冯梦亚大姐夫家的兴衰史)

04

英魂长守大青山

大青村的一位象山籍老头病逝,双脚腐烂,村书记为他处理烂脚,为他套上崭新的寿鞋,让他干干净净地走向黄泉之路。那是50、60年代的时候,大青村里每逢无儿无女的孤寡老头辞世,都是村书记给逝者净身更衣,召集村民为逝者装棺入殓,将逝者体面地入土安葬。

一位孩子,7岁时连失三位亲人---父亲、5岁的大弟和3岁的小弟相继病逝,13岁时失去娘亲,村书记作主将孤儿寄养在一位村民家中,孤儿吃着百家饭长大,成为全村的孩子。孩子年满18岁时,村书记又作主分给他一间屋子,让他自立门户、自力更生,并带在身边培养。这位孤儿名唤赵启根,后来担任了村支委委员、山林队队长,兢兢业业报答村民们的再生之恩。如今83岁的赵启根,身体硬朗,在谈到这位村书记时,他说一辈子都感激不尽。

这位敬老爱幼的亲民村书记就是胡余官。胡余官(1918-2006),从小家境贫寒,土改后成为村干部,1954年入党,即任大青村第一任村书记。

50年代的大青村只有136人,16户人家。村民们住着茅草屋,以大头菜、番薯、南瓜等杂粮充饥,凭仅有的布票、粮票、肉票过日子。村前一条中心路,碎石板拼凑铺成,宽40公分,只容一人通过,碎石板路的缝隙毛稗杂草丛生。

60年代,中国开展了一场农业学大寨运动。胡余官也想改变村庄面貌、带领村民脱贫,他指挥三连队养兔、养猪、养鱼、种桔、种梨、种桃。1967年,胡余官带着1位技术员,漂洋过海、翻山越岭赴黄岩学习种植柑桔技术,那时候徒步出县,路途非常遥远而辛苦。回来后就在自家田地搞上试验,历经3年,终结硕果。当他将澄黄饱满的柑桔整篓整筐地摆在村民面前,大家品尝后,开始相信大青的土地上也能种出甘甜的桔子。胡余官天天对着广播室里的话筒,不厌其烦地传授柑桔种植技术,村民们搬来板凳排排坐着认真听讲。几番推广后,全村共种上2000多株柑桔,种了毛竹100多亩。

大青村这些桔子、毛笋、桃子副业年售销总收入达1万元,在60、70年代,算多了,胡余官的功劳非常大。电灯吧,大青乡都没接,大青村率先接上了。1970年建成了大会堂。那时,全县都来参观学习大青建设,县里还奖励村里一台大大的反射电视,全村老小都到大会堂去看电视。

有收入打底,村班子商定,胡余官规划筑路,冯中保(山林队队长,逝世后由赵启根接班)负责放岩、采石、运石。不久,狭窄的中心路扩建成机耕路可通车,田间小道可供手拉车通行。大青至山头、大青至农场通村公路与力胡线及沿海南线公路相连接了。

1975年,胡余官规划建造大寨屋。钱款、货船、泥工、木工都由大队出的,打石头、运石头村民们齐动手,有梦想才有动力,他们如燕雀只为筑一个牢固而温馨的小屋,全村村民都从茅草屋移居到大寨屋。

1979年,大青村形成了三大主产业种植柑橘、水稻和淡水水产养殖。

大青村稻田

胡余官退二线后,即不成绊脚石,也不闲来无事,继续支持新任书记陈校青,主动提出掌管山林河港副业、贫下中农教育工作,还被评为省劳动模范

他从茶山林场运来树苗种植在大青山上,终日以山为伴、以林为友,朝赏胡陈港风光,暮看大青山松涛,直至89岁寿终正寝、安详离世。出殡那天,自发前来送葬的村民足足延绵了2里路。

40多年过去了,大青山上500株松树依然默默守护着老书记的英魂和梦想。

口述 | 赵启根  郑娅云     执笔 | 飞红

·  第14 期  ·

【 走 进 长 街 】

编辑:飞红

摄影:山水尤、濯清涟

审核:东南风、浩海紫烟

采访时间:2019年7月6日

长街镇 、文化宁海联合出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