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选老师选教得好的?还是弹得好的?

 drmfslt 2021-09-14

最近有点忙,莫扎特的第39交响曲第二乐章虽然也看差不多了,但是实在没时间写,还需要剪录音,这周时间上恐怕是有点费劲了。所以,今天写点别的了。

昨天知乎上有人邀请我回答一个问题,就是两个钢琴老师选哪个的问题。其实就是觉得两个老师一个弹得好点,一个教得好点,觉得很纠结。那么今天就说说这个问题。

弹得好和教得好永远都是一个争论的话题。很多人认为好老师不一定非得弹得好,也有人认为好老师必须弹得好。当然,在我求学的过程中,遇到过各种老师,也通过朋友的描述了解过他们的老师,教得好的和弹得好的,我都见识过一些。比如我当年一个台湾同学在卡尔斯鲁厄选了一个学校弹得最棒的教授做导师,那个教授弹得确实好,很多时候我们去听他学生的毕业音乐会不是为了给学生捧场,是为了听他给学生弹协奏曲。但是从教学上来讲,他可把我那个台湾同学弄得很郁闷,因为他觉得似乎不应该有问题的地方,这位同学总是有疑问,但是他自己又从来没有经历过这个问题,因此他觉得这个不是问题的问题实在是一个难以解答的问题。这一串绕口令也够让人晕的了。不过,在一些天才型的教授眼里,确实很多不是问题的问题,我们普通人都需要应对。

那么回到我们的问题,选老师到底该怎么选?

除了上文提到过的这种天才型教授,对于绝大多数人和绝大多数老师来说,我觉得弹得好是一个必要的选项。我很清楚很多人觉得弹得好似乎并不是怎么必要的。这个弹得好是有前提的,也就是说,作为一个优秀的老师,在专业素养上,必须要达到一个底线,才能算是所谓弹得好。就比如一个老师起码要能把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这些要命的东西能弹到位,才可以算过了弹得好这关。弹得好不是一个绝对值,只是一个相对值。有些人认为老师如果只教初级,自己弹得好不好没必要。这个看法是非常错误的。弹得好的人就像爬山一样,谁站的越高,能看到的东西就越多,那么眼光和见识也就越深远,格局是不一样的。我在柏林的教授Köhler先生讲:一个音乐家的启蒙老师决定了他今后的高度。这句话其实是非常到位的。一个老师对于“基础”这个概念认识得越透彻,就越有可能打好基础。一个有相当演奏能力的老师会对一个学生的先天条件、读谱能力和技术能力等等方面有一个比较准确的认识。这种认识是那种连299都没弹完的老师永远也达不到的层面。

一个老师个人能力越强,学过的东西越多,学生的天花板就越高,因为一个老师差不多就是学生的天花板。我曾经写过,我非常期待我的学生能把我拍死在沙滩上,但是我依然在等,不过还好,我起码还可以等20多年,希望不要让我等到60岁才等来,但是以现在学生的能力和韧性,我怕我退休都等不来了。老师的能力决定了老师能给学生展开多大的蓝图,因为学生自己对乐器的认识或者说对音乐的认识肯定都是很有限的,在我们国家的家庭生活中基本上也没有多少留给音乐的空间,所以能带给学生一定音乐认识的人就只有学琴的老师了。老师如果弹得好,有空给孩子弹点东西听,这会给孩子非常多的触动的,现场聆听音乐和听录音毕竟是不一样的。有个弹得好的老师对于学生来说,特别是还处在启蒙和起步阶段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条件。在这个时间里,孩子见识得越多,了解得越多,自然也就越容易对音乐产生兴趣。如果在这个阶段只是千篇一律的高抬指哈农车尔尼练习曲,那孩子愿意学才是见了鬼了。小孩子想要让他有兴趣学,就得多接触音乐,除了录音、音乐会以外,老师也是非常重要的音乐来源,所以找个能弹的老师这方面是非常有益的。

当然,弹得好的老师也可能有自己的问题,比如教学反思上够不够多,能不能因材施教。很多弹得好的老师有时候为了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提高,就是不停的示范,让学生抄袭自己,其实说白了就跟抄作业差不多。当然,抄作业也需要有足够的能力,否则也抄不来这个作业,但是这个捷径的问题就是老师方便了,学生也方便了,学生也就学不会什么了,没听说哪个抄作业的学生最后能考第一,因为不动脑子了。所以说弹得好的老师有时候难免会选择一些简单粗暴的手段来提升学生,不过反过来讲,如果弹得好的老师对于很多问题认识得非常深刻,对于学生了解的也比较多,是很容易全面提升学生能力的。

对于到了专业学习阶段的学生来说,可能也很苦恼找弹得好的,还是找教得好的老师。确实,到了专业领域,弹得好这个选项似乎没有那么重要了,而且能在高校做专业教师的多少也得有点能力,这里就不做什么扩展了。只是说说理想的情况。如果老师们演奏基本上都在一定水平以上的时候,那就需要考虑一下什么样子的老师适合自己了。如果说觉得个人技术上还有需要提升的地方,就不要像我那个台湾同学那样,找个天才型的教授,很多问题人家没经历过自然也不知道怎么改观。我在学校给学生上创业基础这门课的时候曾经给学生们讲过,一个大学生在学校与老师打交道的时间,满打满算也就是10整天的时间,如果想要把这10整天的时间利用好,就必须让老师足够的了解你的问题,那么对于自身存在问题较多的学生,就需要找一个比较有办法且有耐心的老师来帮助自己,这时候老师弹得好坏已经不重要的,在专业领域里,没多少老师能做到学生弹什么自己一定能弹什么,当然我也见过我母校柏林艺术大学的Hellweg教授能做到一个大师班下来50多首不同时期的作品都能弹的很棒,但是这种教授确实是很少,而且实际也没有绝对的必要非要这样。在专业领域选老师,一定要看自己的需求。就像去年有个朋友家的孩子去德国要我帮着找朋友找找德国教授,我找了以前在德国的好朋友,他首先问我这孩子以后的重心在哪里?做乐团还是拉独奏还是想拉室内乐。选老师的时候必须要有很明确的目的,这不是功利,而是要符合自己的职业规划。再就是选择老师的时候,不要光考虑有名的。有名的老师大多也都很忙,未必真的有时间教学。我在读本科的时候选的是当代指挥大师Peter Eötvös,他也同意我过来考,但是很遗憾他很忙,所以他在学校只带博士的学生,所以我也就没跟他学上。但是后来认识几个他的学生也确实证明了,他很忙,不太可能每周保证上课,我当时的一个师姐给我讲,一周两节课还是很必要的,所以我也就不觉得怎么郁闷了。

总体来说,找老师还是需要找业务素质高的。当然也有某些人讲:“车尔尼也不是弹得特别好,不也教出了李斯特吗?涅高兹也弹得也不是特别好,不也有里赫特和吉列尔斯这种学生吗?”每当听到这种话我都会觉得特别搞笑。涅高兹弹得不好是跟他这两个学生比,话说回来了,从20世纪到今天有几个钢琴家敢说比他那两位学生弹得好的?至于车尔尼那个就更搞笑了,740都弹完了吗?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能练下来吗?敢说这话?所以说,作为老师,不要说我弹得不好,但是教得好这种话。弹得不好是肯定教不好的。只有到了一定水平线以上,才有可能说弹得不是那么好,但是能教好,这部分人不是因为能力不行,而是因为阴差阳错错过了最好的专业发展时间罢了。想要教得好,还是得努力练,没有足够的积累是不可能教好学生的。

而对于学生来说,别迷信什么这个教学法,那个方法的,这行业没啥秘密,真的没啥秘密,都300多年的东西了,哪里有什么独家秘籍的。再就是没啥方法是在谁身上都好使的,每个人的生理条件都不一样,手的大小都不一样,适合小手的运动方式几乎一定不适合大手,适合大手的运动方式也几乎一定不适合小手。所以,老师的教学方法说白了就是对着学生的具体情况开药方,不磨合个两三年的根本看不出什么来。所以,别迷信哪个老师说自己特别会教,也别觉得那个弹得好但是有点脸冷的老师就教不明白,合不合适试过才知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