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NGO政策倡导干货分享,来了!

 摆脱塑缚 2021-09-14

 NGO政策倡导是什么?

该如何设定目标?

又该如何制定策略?

对NGO政策倡导感兴趣,

或者正处在该工作中的你,

是否常常有以上疑惑呢?

2020年6月8日晚19:00,自然之友政策分析师王鑫一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场《NGO政策倡导目标与策略制定》讲座,讲座内容以她长期的工作经验为基础,可谓干货满满。

大家对这场精彩的讲座还意犹未尽吧,想复习的小伙伴们不必着急,在此,就让小编和大家一起来回顾一下此次讲座重点吧!

什么是政策倡导?

与公众倡导相比,政策倡导有两大特点:第一,核心倡导对象为政策制定者(立法者等);第二,倡导目标主要是推动政策制定者的决策工作。虽然任何时间都可以做政策倡导,但是时机有优劣之分。一般来说,政策窗口期就是一个比较好的时机,我们需要把握住这个时机。

而把握政策窗口的秘诀之一,就是充分了解立法计划,定期关注相关网站信息例如全国人大、各省市人大、相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主要关注生态环境部和自然资源部)发布的相关计划或政策信息。例如,关注每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规划,可以了解本届5年的立法计划。我们同样可以关注每一年的相关计划。一般来说,立法计划不会在年初发布,在第二季度时(4、5、6月)搜索信息较为高效。

政策倡导的一般流程是什么?

政策倡导为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政策倡导的目标设定与策略制定都以问题分析为基础。流程如下图所示:

显然,分析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一次成功的政策倡议很大程度上与问题分析的精准度相关。

常见的分析手段有三种,分别是政策现状分析、相关利益人分析及自我分析。而在自我分析时,不妨问问自己,我了解的是否是事物的全貌?层层深入,不断反思,方能实现从浅层问题向实质问题的转变。

如何对相关利益人进行分析?

接近相关利益人并对其进行游说是政策倡导中的关键一步。而首要之举便是定位核心的相关利益人并且了解其态度。连接核心利益人有许多渠道,直接的三种途径分别为:致信相关政府部门、通过听证会、座谈会,或立法/修法/司法过程中的公开意见搜集。除此之外,借助两会的制度优势也可以通过两会代表委员传递民意。

政策倡导中,我们应当注意什么?

政策倡导是一门精细的学问,需要倡导者保持高度的敏感、细心及耐心。除了上述需要注意的点以外,我们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政策倡导,需有理有据并带有科学客观性。在对法令条款提出修改意见时,还应附上主要理据,供立法者参考。

除了意见,建议也是十分重要的替代方案!意见往往是对现有方案的缺陷的看法,而建议则是更为正面的反馈,即解决方案。

确保渠道有效。社交网站的联名和问卷结果单独呈现不具有法律效力,但可梳理在报告中供立法者参考。

设置阶段性目标。在实现最终目标前应当设立短期目标,一步步完成。例如,如果最终目标是修订《北京市公园条例》,加入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条款,那么短期目标可以设为引发有关部门对城市公园管理的重视,开启修订《北京市公园条例》的进程。

找到政府内有相关利益诉求的关键人。在面临较大的利益博弈时,较为中立的学者和专家更能够与NGO站在统一战线参与倡导。

对一些问题长期追踪。议题提出后,应当进行长期地跟踪,以促进政策的持续优化。

问答环节

在培训结束后,许多参会者就培训内容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小编选取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问答:

Q: 您如何看待政策倡导所面临的困难?

A: 政策倡导面临的困难确实是多重的。以组织自身的局限性为例,社会组织的法律知识、对社会的观察、经验知识等都存在局限的地方,往往难以达到设定的目标。另外,与公众之间形成的壁垒也是社会组织需要克服的一个很大的障碍。简单来讲,和公众交流时,要说“人话”,讲得通俗,做一个合格的沟通桥梁。政府层面的局限性则来自利益博弈和平衡,这些是社会组织很难介入的。

Q: 社会组织又该如何寻找外力克服自身局限性呢?

A: 抛开问题本身,社会组织做倡导时要始终记得,政策倡导是需要耗费精力和长期投入的意见事情。而回归问题,社会组织可以通过组织间非制度化的合作来分散压力、构建政策网络。合作时,不同的社会组织可以发挥不同的优势,推动政策倡导的完成。

我们的培训还在进行中

欢迎大家继续锁定哦

-End-

感谢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阿拉善SEE)提供资金支持。本文内容及意见仅代表作者的个人观点,与阿拉善SEE的立场或政策无关。

编辑:摆脱塑缚

“在看”我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