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化分析方法知多少

 医家小二 2021-09-14

作者:康婷芬

大家在日常工作中是不是会发现生化仪器出现负值,笔者我值班也老遇到这种情况。首先我们要明白它是怎么计算的,就是著名的朗伯-比尔定律,吸光度和物质浓度呈线性关系。通常来说是K值与所测得的OD值相乘得来的,而这里测得的OD值是你测得的OD值之差,也就是反应完成后OD值减去试剂空白OD值减去杯子的吸光度。 而关于检测负数结果,无外乎这四种情况:

1. 反应完成后的OD值小于试剂空白的OD值。这有两种情况,第一反应是副反应,这个需要你调整参数。如果不是副反应的话,看看是不是试剂空白的问题,马上做一个试剂空白,再加做标本,结果很可能可信。如果此次试剂空白跟前几次的试剂空白相差较大的话,可能试剂污染,需要更换新的试剂。

2. 很肯能是病人标本有基质效应,影响测定,可以将病人的标本稀释,减低基质的影响。

3. 可能结果偏低接近于0,做个空白就可以解决

4. 病人标本存在黄疸和脂血的时候也常常出现负值。黄疸的病人只需稀释重做,如果是脂血则需要超速离心后取透明血清重做。

对于以上四种情况,后三种情况也好判定,对于第一种涉及到生化分析仪项目的检测方式,选用的方法,反应曲线特点,所以必须要弄清原理,才能清晰定位找到症结所在。

一点终点法

是单试剂加入反应杯后或者试剂与样本混合后即刻测定第一个吸光度值,作为背景,用于计算,然后孵育一段设定好的时间后读取结束点的吸光度值,这样两个相减去就是用于计算的吸光度值,用于浓度的计算。

在反应的测试位置处测定反应混合物的OD值 通常是终点法,其特点是反应到终点,待测物质全部变为显色物质,吸光度不再变化。但还有些时候,待测物质浓度比较高,结果试剂耗尽,也到了终点,但此时的终点就不再是待测物质的终点,这种就是试剂耗尽,这种结果并不准确。这就是终点法中的吸光度限制:吸光度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仪器会出现报警,说明检测结果可能有异常。

两点终点法

一般用于双试剂系统中,R1与样本孵育一段时间后读取某一点的吸光度作为第一个吸光度值,在加入R2后孵育一段时间反应完毕,读取另一个吸光度值,两者相减用于浓度计算。其优点是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试剂的性能稳定性,在轻微的脂浊、黄疸等情况下得到比单试剂更为准确的结果,因为乳糜颗粒、胆红素等作为“惰性”成分,反应前后是没有变化的,因此两次相减可以抵消这部分的干扰。

R1V: 第一试剂分配量   R2V:第二试剂分配量 P0:第一点试剂OD值   PZ:分配第二试剂前的ODPX:分配第二试剂后的OD

这种终点法要求样品空白判断,作为空白通道在分配第二试剂前减去OD 值,分配第二次试剂后从测定中减去空白通道中的OD值。减去与血清浊度和污染相关的数据,以便获得更精确的测定结果。


速率法:

单试剂或者双试剂都行,在整个反应有个延迟期,然后进入0级反应期,表现是反应曲线呈现一个非常直的上升或下降曲线,这样,选取时间段内的任意两点曲线都能计算物质的浓度或者活性,机器一般建议选用三个点以上用于计算。一是可以探知有没有发生底物耗尽及试剂质量,另外就是两个计算点间距离越长结果越稳定,就是重复性好或者精密度高。速率法一般用于酶的测定,因为酶是个催化过程,在整个反应过程中的浓度是不变的,因此催化后吸光度的变化是均匀的。

该法用最小平方法计算光电测定每两点之间吸光度变化,确定每分钟吸光度的变化率。

两点法

也叫固定时间法,也算是速率法的一种,一般用于1级动力学的反应,在时间-吸光度曲线上选择两个测光点,此两点既非反应初始吸光度,亦非终点吸光度,这两点的吸光度差值用于结果计算。即样品和试剂混合后分别读取延滞期后的吸光度和反应一定时间的吸光度,然后比较标准和测定的值,计算待测物质的浓度。

  
实际上可以说本质上生化就两种方法,一点法,两点法,平均速率法都是终点法和速率法 两种原理的衍生方法而已,本质没有区别。所以对于我们实验室人员而言,到底选择两点终点法还是两点速率法很关键,两者在用于计算的数值不一样,像终点法一般是直接用1到2个点的吸光度就可以计算的,而速率法用于计算的点会很多,还要算斜率,定标曲线和终点法算的不一样,仪器针对两种方式的报警提示一般也不同 。所以对于方法的选取,还是该用速率法的用速率法,如果方法选错的话,对于一些异常或者特殊的标本会让反应曲线特点和普通标本有差异,从而导致结果有差异。

本文为医家小二首发,作者:康婷芬转载需获授权

了解更多资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