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绘画的场

 乔元庆 2021-09-14

关于中国画的意境,我一直在想用一种物理学的概念加以诠释。因为对于不具备中国文化背景的人来说,“意境”是一种虚无缥缈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需要一种物理概念来陈述。

物理上的“场”。实际上往往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什么是场?

我们说最简单的,引力场。万有引力,当牛顿没有在苹果树下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时候,人们看不见摸不着这个场,尽管它是存在的。

物理上的场,尽管一般是看不见的,但是物理学会发现某个量化的东西,使得这个场能够通过测量这个量,来显示出来。比如“重量”这个量,就可以用秤来显示这个场的存在。

电磁场,杨-米尔斯场,甚至温度场,湿度场,等等...

我们常常会讲“这个人的气场很强”。这个套用物理“场”的说法,是不科学的。但是为什么大家似乎能够理解这个“气场”的说法?特朗普出来演讲,不管你是不是喜欢他,他的气场就是比你强。

所以这不是科学的概念,却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只是我们还没有真正理解这里面的机理。就象牛顿还在苹果树下躺着,而那个苹果还没掉下来砸到他的智慧的头。

一幅绘画有没有场?比如罗中立当年那幅《父亲》,看到图片大家都会感觉到一种气场。绘画的场,是存在的。只是苹果还没落下来。

我们尝试着分析一下这个场,怎么来度量?

限于篇幅,我们首先把这个场的机制略微分析一下。这种场,跟物理场的区别,在于物理场的源不是人的意识,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性的东西。气场,是一种人的意识,准确地说是人群的集体意识。

比如刘德华一出场,红磡顿时人声鼎沸。就是观众粉丝的集体意识的同时活动,造成人群共同的呼喊。我们暂且把这个叫做“意识共鸣”。

也就是说,气场的源,就是刘德华,他是发出信息的,他的动作手势眼神话语。一幅画,挂在展览馆里,也是发出信息的。尽管这是一件静止的物品。

这种信息被观众接受到,引起意识共鸣。这就是气场的机制。

这当然是一个简化的模型。但是这就可以建立物理量了。我们以后来表述这个量化或者伪量化是怎样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