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采菊东篱 | 靳书敏老师带你“画”说桃源

 又见雁儿飞 2021-09-14

归园

陶渊明

田居

 

《归园田居》是陶渊明著名的田园诗歌作品,陶渊明家乡要举行一个纪念陶渊明的活动,其中一个环节是介绍、解读《归园田居》,你会用哪种方式来演绎呢?

配乐朗诵   

绘画         

诗意化解读 

01
 

配乐朗诵   

02

 

绘 

  绘画

高一(5)班:张静雯

这幅画描绘的是陶渊明辞官归隐,在田间躬耕之景。远处的青翠山石应和着蔚蓝天空,映示着作者“复得返自然”的愉悦心情。近处的一簇菊花不禁令人想起陶渊明的另一首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而山前的十余亩方宅则颇有“草盛豆苗稀”的情状。依稀飘上云端的墟里烟掠过屋后的榆柳,鸡鸣刺破黎明,诗人终归于丘山。

高一(5)班:冯世悦

这幅画是陶渊明归隐田园远景图,远处连绵的山后一轮红日冉冉升起,近处则有崎岖不平的山地,榆柳在屋后打下一片凉荫,河流上一叶扁舟向前驶去,一切看起来都充满希望。诗人“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在此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似乎有一股小小的炊烟从画中草屋的烟囱中升起,那一定是诗人在为自己准备早餐。和谐自由的田园场景让人流连忘返。

高一(5)班:李嘉宝

这幅画所描绘的是陶渊明归隐田园后的生活场景。左边和远处是层层丘山,照应陶渊明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诗句,在屋舍旁种着绿绿葱葱的松树,松树是坚强不屈的,是正直的,是朴素的。它也正是陶渊明的精神品格的写照。他居住的屋舍虽简,但不凡,正如刘禹锡所写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暗含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除此之外,屋后还生长着充满生机的榆柳,它在空中与风共舞。这则映照着“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这幅画最重要的就是在空地上有两个人坐在石桌上下棋,一个是陶渊明,另一个或许是他的好友。他们悠闲自在,可以一边抬头看天上的几只鸟儿自由自在的翱翔,还可一边低头看水里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也不过如此,庆幸的是“羁鸟”“池鱼”它们已经像陶渊明一样回到了自己的心灵栖息地了。

高一(5)班:袁鸣远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运用了白描的手法,语言清新脱俗,几如白话。借此我的这幅画用较为简单和朴实的黑白色调来表现该诗的意境。画作中我采用远近结合的手法描写环境,画中可见远处的群山、落日及近处的草屋、田亩,同时将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入到背景当中,生动展现了田园生活的悠然与作者居所的静谧。户庭当中没有陈杂干扰,静室当中有着悠闲,画中的诗人在耕作后扛着锄头走在小道上,看着远处村落暧暧。以此来突显作者辞官归隐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乐趣,从而题现了作者的喜悦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高一(5)班:毛东南

我这幅画所描述的是,陶渊明所回归的田园风光。远处是青峦叠嶂,鸟儿自由的飞翔呼应诗中的羁鸟恋旧林。近处一间草屋坐落在其中,屋后树木成荫,屋前桃树盛开呼应了“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草屋的小路直通有待开垦的荒地呼应了“开荒南野际”。画面颜色用了色彩饱和度偏低的颜料会给人静谧感,从而突显诗给人的怡然自得,远离世俗的幽静感。

高一(5)班:王欣雨

这幅画主体色调是绿色,意在体现田园生活的清新与自然。在左边层层的山峦与树木中交杂一些村落,作者在一间门外独自望着,与“性本爱丘山”、“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呼应。中间是一条连天的大河,好像有鱼儿在其中潜伏。左边又是重岩叠嶂之景,依稀能感受到作者“悠然见南山”的闲适。目光移向天边,一群鸟儿自远方飞来,似乎是“恋旧林”的“羁鸟”。鸟儿就像作者一样,受够了官场的浑浊,回归到了适合自己的大自然。

高一(6)班:孙沐曦

这幅画所描述的是陶渊明辞官归隐,躬耕田园时所见之景。鉴于《归园田居》整首诗运用白描的手法,寥寥数语勾勒出了乡村田园生活的图景,我采用铅笔素描的方法绘画。“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住宅的四周有十几亩地,所以在中间画出了空地,茅草房有八九间,在空地旁画出了错落有致的茅草屋。“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榆树和柳树遮蔽了房后的屋檐,桃树和李树排列在堂屋之前。远处的村落迷蒙不清,可以依稀看到远处有用铅笔浅浅画出的房屋的痕迹,村落里还弥漫着袅袅炊烟,体现了山林生活的静谧和美好。

高一(6)班:王艺霏

本幅画用白描的手法,勾勒了一幅田园图。绕房宅方圆有几亩田地,还有茅屋草舍几间。榆树、柳树、绿树成荫遮盖着后屋檐,茅屋前面栽种的有桃树和李树。图片远处的屋舍依稀可见,袅袅炊烟飘荡在村落上方。整个画面非常和谐,远近景相交,有声有色,田亩、草屋、榆柳、桃李、远村、近烟、狗吠、鸡鸣,这种田园农村的生活气息,让人远离喧嚣和烦躁。

高一(6)班:刘怡畅

这幅画中有一所房子和远处的潦草之景,这一幅画主要突出的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回到平淡无奇的田园自然没有都市里繁华的街道,富丽的房子,更没有每日的喧哗声,在房子的周围有一些农作工具、木头,可以看出陶渊明回到乡间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劳动让他忘掉曾经在官场受到那些小人的嘲讽和贬低对自己带来的负面情绪。远处的潦草之景表现出了乡间的农家气息和让陶渊明深恋的人间最淳朴的生活图景。

高一(6)班:闫悦宁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归田园居》一样出自陶渊明的笔下。画中的山正是借此灵感所创作的。而山脚的几座茅草屋和一望无际的稻田也恰好印证了“方才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屋后还有一棵郁郁葱葱的榆树为房屋这风挡雨,一切都是这么的富有诗意,而其中藏着的情趣也衬托出陶渊明高明。

03

 

诗意化解读

  悟 

春回大地,百花齐放;夏之凉风,吹之飒爽;秋风萧瑟,一片金黄;冬之寒梅,百里飘香。一切都是那么美好,所以我宁愿回乡下做一“农夫”了。当我洗净凡世的铅华,行走于那天地静幽之间,重返人类最初的那纯净世界。去亲近自然,去感悟天地,在那田园牧歌的旷野里,化为这混沌间的一片祥云,你瞧,那湛蓝湛蓝的天空下,我躺在竹藤椅上,眼睛半开半闭,身后是几间草房,房后有十几亩田地,身前的左侧是已成荫的柳树,柳枝随风拂动,宛如女子秀丽的柔发,飘飘柔柔,真让人心醉;另一侧是清澈明净的水,它像是世间最好的摄影师,把无际的天空、柳树等等都照了进去,当然还有我,而这“相片”中又有在嬉戏的鱼群,你看它们玩得多开心,真是羡煞旁人。鸡鸣狗吠,飞鸟回巢。时间渐近黄昏,太阳向西山滑去。天空已没有那么清亮,但却蓝得更深更浓,一切在这蓝底儿的衬托下,显得更加美丽动人。一片寂静,躺在竹藤椅上,无忧无虑,悠闲自在。此时真是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不言中。一顿三餐,衣食有依,家人平安,自心愉悦,这就是最好的人生。

——高一(6)班:刘怡畅

我未曾学会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本领,我的本性如淳朴的民风,宁静的大自然般平淡朴质,恬淡旷远;对大自然的爱,犹如孩童对母亲般的真挚与依恋。我曾是从祖祖辈辈就接受过正统的儒家文化熏陶的知识分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充实自我,而跌入仕途罗网,在世间受到种种束缚,如鱼在网,鸟入笼。时光飞逝,白驹过隙,我误入歧途已经有30多年了,我不经叹了一口气,我早已厌恶了官场,看透了世俗,我就像被束缚在笼子里的鸟儿,总是眷恋着昔日自由飞翔的丛林;被饲养在池塘的鱼儿,总是思念以前宽广的江湖。

那悠长而浓郁的怀念啊,引进着我到南野的圣地上,阳光透过淡薄的云层,照耀着白茫茫的大地,反射出银色的光芒,耀得人眼睛发花亮,远处巍峨的群山,在阳光照映下,披上了金黄色的外衣,显得格外美丽。清风吹拂,摇曳大自然的风铃;黄莺歌咏,鸣啭着大自然的心音。我愿在这片土地上开垦荒地,保持着拙朴,归耕田园,固守愚拙,过着宁静的田园生活。我的小屋方圆十多亩,草屋依山而建,有八九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争笼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这里远离城市的喧嚣,远离世俗的浮华,俊而秀气的山峰在这里休憩,高飞的鸟儿在这里遨游,湛蓝的天空深情地挽着白云看着这和谐的大地。和谐的、怡人的、宁谧的、动人的、深情的,让我久久回味。

不知不觉夕阳徐下,眺望,乡村已变的模糊,一缕缕炊烟弥漫在乡村的上空,被夕阳的余晖映成了金黄色,似乎是正准备等待辛苦归家的人们一起团聚,斑驳的太阳光懒懒的倾泻,幽深的青石小巷曲曲弯弯,小巷很深,深的让人忍不住静心去看,倾心去听,你听呐,远处真的传来了几声犬吠,回声久久不散。循着声音,再看往小巷的另一头,才发现突然间打破这份宁静的还有那桑树枝上鸣叫的公鸡。我回到家中,庭院中没有那些尘杂干扰,夜幕降临,乡间亮起了星星灯火。我忍不住长舒一口气——这就是生活本身的样子。

——高一6班 张胜寒、葛心扬

或许,独自在这田野中,也挺好。开旷的田野一望无际,散落的草屋也映出了自由。开荒,除草,播种,每一份辛劳,都是未曾有过的辛勤;每一滴零洒的汗水,都是自由与真我的意义。轻贬权利,因为曾经握过权柄;无视劳苦,因为这般轻盈的我才是心中所期。那个宁屈山野无人问,不为庙堂天下名的我。可能,新日映下的远处村庄,伊伊袅袅的炊烟,才是我向往的吧。三十年“黄粱一梦”,三十年浑浑噩噩。久浮朝堂,恍然发觉,这世道,不如我所愿;这世间,也不同我所见。还能走吗,还能离开么?耳边远传的声声犬吠,天际远飘来的阵阵鸡鸣……或许这世间,还有我的一片归地。

久缚囚笼孤悲鸟仍恋栖身的树林,围困异池的悲鱼还记欢腾的水渊。我何不能远走庭堂,去独身远居乡田,去冲破世俗的束缚,去迎归来的自由!

——高一(5)班:孙明宇

春回大地,百花齐放;夏之凉风,吹之飒爽;秋风萧瑟,一片金黄;冬之寒梅,百里飘香。一切都是那么美好,所以我宁愿回乡下做一“农夫”了。当我洗净凡世的铅华,行走于那天地静幽之间,重返人类最初的那纯净世界。去亲近自然,去感悟天地,在那田园牧歌的旷野里,化为这混沌间的一片祥云,你瞧,那湛蓝湛蓝的天空下,我躺在竹藤椅上,眼睛半开半闭,身后是几间草房,房后有十几亩田地,身前的左侧是已成荫的柳树,柳枝随风拂动,宛如女子秀丽的柔发,飘飘柔柔,真让人心醉;另一侧是清澈明净的水,它像是世间最好的摄影师,把无际的天空、柳树等等都照了进去,当然还有我,而这“相片”中又有在嬉戏的鱼群,你看它们玩得多开心,真是羡煞旁人。鸡鸣狗吠,飞鸟回巢。时间渐近黄昏,太阳向西山滑去。天空已没有那么清亮,但却蓝得更深更浓,一切在这蓝底儿的衬托下,显得更加美丽动人。一片寂静,躺在竹藤椅上,无忧无虑,悠闲自在。此时真是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不言中。一顿三餐,衣食有依,家人平安,自心愉悦,这就是最好的人生。

——高一(6)班:刘怡畅

羁鸟还旧林,池鱼归故渊

尘网中流浪,转眼已是十三年。有人喜欢当大官,发大财;有人热爱江湖,走南闯北;有人安享田园,隐姓埋名……我心不在朝廷,回归自然。有人说我傻,可又有几人真正了解我呢?有人觉得惋惜,一代名臣就此埋没。奈何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我已厌倦在官场的生活,不回归自然,我又何去何从?

我自己离开朝廷,从此归隐躬耕田园。本想会有像他人一样的悲凉和不甘,却不想当我看到这田园风光,我竟沉沦其中不可自拔。此刻,我深深感受到此做法的正确性。站在村中小路上我不仅感想:笼里的鸟,时刻怀念着昨日的树林,池中的鱼不断思念着从前的深潭。那舒适的微风啊,引领着我轻快的脚步,开荒、种田、拿起锄头,带着泥土香味的朴素,还有那纯朴的思想写满了山林的叶儿。

村里的草屋头顶蓝天,脚踩大地隐藏在灰蒙蒙的雾中,流动的空气诉说着今日的趣事,柳树、榆树依偎在房后,守护着这村里的宁静。不觉夕阳徐徐西下,眺望乡村已显模糊,一缕缕炊烟升起在夕阳的映衬下,俨然是金黄色。看着忙碌一天,从田里回来的农民他们哼着歌,踏着轻快的脚步,回家与家人共度晚餐,多么惬意而又美好。夜幕悄悄爬上天空,家家户户点起蜡烛,星星点点是夜晚的寂静。深巷中的狗吠貌似在提醒大家入眠,一夜好梦,转而不知谁家的鸡你在树梢枝头鸣啼,太阳公公依然露出了脑袋。

我站在房门口,庭院内没有那尘杂干扰,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曾经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我今日总算又归返林山。

辞官归隐,躬耕田园,自由且欢喜。

——高一(5)班:田思絮

1

END

1

文编 | 陈利可

编辑 | 吕   娜

审核 | 李玉琳

关注我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