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窦小凡:消失的乡村讨饭者

 乡土大河南 2021-09-15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消失的乡村讨饭者



作者 | 窦小凡

原创 | 乡土中原

远离家乡二十多年,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讨饭的。我从小生活在农村,熟悉农家生活。记得小时候经常有讨饭的到村里,挨家挨户地讨要,一般都是赶在吃饭的时候,他们拿出又破又脏的碗,乡亲们都会慷慨地给盛上一碗热饭,若赶上没有饭的时候也会打发一块馍,不让讨饭者失望。

讨饭的也有真假之分,赶在饭点讨饭的,不要别的东西,只要吃的,这是真正的讨饭者。有的则随时都可能出现,要钱要粮,这类往往是打着讨饭的旗号,把讨饭当无本生意来做了。

乡亲们眼睛雪亮,真假讨饭的一看就知道。对真正讨饭的慷慨大方充满同情,而对那些好手好脚年轻力壮的假讨饭者则毫不客气,直接挥手拒绝。

但是有一种特殊的讨饭者,乡亲们也一样接受。他们穿着不够破烂,衣服虽旧但也整整齐齐的,没个穷困潦倒的样子,反而带点书卷气。他们肩上挂着袋子,一手拿墨,一手执笔,走到每家门前,一声不吭,以墙做纸,提笔写下四行诗句:行善之家,四季大发,家出贵子,高头大马。或:有福人,堂前坐,生贵子,上大学。这些诗句朗朗上口,简单流畅,只要识字的都能看懂,而且语意吉祥,颇符人意,所以遇到这样的不但没人拒绝,还欢天喜地地奉上钱物,或一捧粮食,或一个馍,或几分钱。题诗者往往默默点头接受了,再赶往下一家。

我想,这类人可能是农村的知识分子,他们粗通文墨,手无缚鸡之力,对付不了繁重的农活,也没有伶牙俐齿,找不到别的挣钱门路;家里或许有年迈的父母,嗷嗷待哺的幼子,他们才不得不放下尊严,拿起笔墨,走村串乡,为家人谋得一线生机。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一切匮乏,到了渴求知识的年龄,我不放过一切带字的东西,自己的语文课本从头背到尾,还把姐姐的课本翻了一遍又一遍,该背的都会背了,我把目光瞄向了墙上的诗句。那时各家墙上都有三五首,我成了一个墙诗爱好者,闲着没事,张口就来。

转眼二十多年过去了,当年题诗的墙壁早已更新换代,但那些墨渗入砖的字迹或拘谨,或流畅,已深深地印入我的脑海。不知当年的题诗人,可安好?


作者简介

窦小凡、女,社旗兴隆张岗村人,现居焦作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