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通了,老家的路

 冬歌文苑 2023-03-15 发布于北京

通了,老家的路

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李克强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对过去五年的工作进行了回顾,一组详实的数字如累累硕果,令人赞叹。然而,对于出生在内陆农村、工作在边疆地区的我,感受最为深切的莫过于“过去五年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25万公里”。公路通到家门口,老家人从此结束了“睛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历史。

我的家乡在豫东周口,是黄河文化的重要发祥地,那里属平原地带,人口稠密。虽毗邻交通枢纽漯河,有漯阜铁路在周口设站,宁洛高速横穿,然而,农村道路交通却发展滞后,一直制约着家乡的发展。

我出生的小村子属三乡交界地,村东头一二百米处有一条贯穿南北的乡村道路,一路连三乡。论其重要,是因为它是这方圆十里八村出入必经之路;说不重要,缘于它是三乡交界,仿佛三不管之地,一直无人问津。这条乡村路,处处坑坑洼洼,崎岖不平,乡亲们饱受出入之苦。

小时候,家庭贫穷,父母节衣缩食供我们上学,努力学习考上大学跳出农门是我一直追求的梦想。所以,我寒窗苦读,小学之后就离开了父母,在乡上读初中,在县城读高中。学校是寄宿制,每周回家一次。读初中时,年龄还小,十几岁,没有什么交通工具,学校离家五公里的路程,只能靠自己的双脚徒步行走。晴天还好,如遇雨季,道路泥泞,只好光着脚深一脚浅一脚地跋涉在约五公里的求学路上。那时候,家里穷到连一双雨鞋一把雨伞都没有,只好用一片塑料布来遮风挡雨。每次艰难地行走在这条路上,多么羡慕家住学校附近乡镇的同学,又多么期盼和奢望这条小路能修成柏油马路。所以,这条路上的每一个泥坑、路边的每一棵树、清澈的水渠、一片一片的庄稼都让我记忆深刻。那一步一步跋涉的脚印,清晰记载着我对美好未来的追求,也刻印着一个农村少年对外界的憧憬和向往。

参军入伍后,每次回家探望父母,到达县城,有车的亲戚朋友总会开车送我回家。车辆行至乡上到我家这段路,路面泥泞不堪、凸凹不平,时而蹭到车底板发出咯吱咯吱擦地声,我坐在车上提心吊胆、如坐针毡,生怕一不小心陷入泥坑。一次一次,我对老家能够铺上平坦的柏油马路是那样的充满渴望。

村里的路更难走,一条南北主路贯穿全村,下一次雨,十天半月不见路眼。走在街上,像是踩高跷一样踩着砖块瓦片走,沿着路边墙跟走,踮着脚尖,东一跳西一跳,一不小心就会陷入泥窝。农村小商小贩更不愿进村做买卖,致使乡亲们生活愈加不便,发展愈加缓慢。

还有一个令人尴尬的现象。近几年,村上娶的媳妇,有聋哑的,有驼腰的,有智力发育不全的,村上仿佛成了伤残人收容所,我一直不得其解。后听村里人说,谁家好好的姑娘愿意嫁到这个出不去进不来的地方。

有一年,我回家探亲,一次机会和在乡里工作的一个同学吃饭。他告诉我村里修路的事有了眉目,乡亲们找到乡长说:“再不修路,我们村的小伙子都打光棍啦”,乡长看问题严重,不敢怠慢,立即安排报了上去。常言道:“要想富,先修路”,在我们村却成了“要想找媳妇,只好先修路”。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事关农民的幸福。路,已经阻碍着家乡的发展,让家乡人没有了出路。

前年春节刚过,家中大哥来新疆看望我们。大哥年过六旬,第一次来新疆,我们都想让他好好住一段时间,享受新疆美食,领略新疆大美风光。可没过几天,大哥却着急订票回家,说是村上修路的项目批下来了,让他这个村主任赶快回去,大哥激动得坐卧不安。是啊!修路是家乡几代人的梦想,真是振奋人心的好消息,村上人个个拍手叫好。

经过精心施工,几个月功夫,泥泞的乡村路不见了,一条柏油马路宛如飘带从家门口连接到乡镇,连接到城市,连接到更远的地方。家乡人的梦想也随着这宽阔的公路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今年春节,老家发小给我打来电话,告诉我他家买了车,盖了房,正准备为儿子办婚事。我不禁发出感叹:真是一通百通,一顺百顺啊!

2023.3.8

                                    图片/网络

作者简介

朱希宏,河南商水人,南疆军区边防军人,现自主择业。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北京盈理律师事务所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赵继平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审校:严圣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