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母必读】孩子的“多动症”,都是妈妈欠的债

 老沔城人 2021-09-15

让知识回家


一站式收藏您的阅读与创作




【父母必读】


孩子的“多动症”,都是妈妈欠的债


    很多父母把孩子好动、坐不住、在课堂上做小动作统统归结为孩子注意力有问题。甚至有,些父母因为孩子好动,便带孩子去医院检查,有时候则会被医生诊断为“注意力缺陷多动症(英文简称ADHD)”。

    有父母来找我的时候,直接告诉我“牟老师,我们家孩子有多动症。”

    如果好动的孩子就可以被父母贴上多动症的标签,那这可真是一个可怕的流行病,因为从我实际接触的儿童来看,这样的儿童很多。

    我们对所谓的“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知之甚少,如果儿童真的患有ADHD,至少要符合以下两个特点:

    1.不是心理问题,也不是行为问题,而是小脑发育不良,更多是神经和遗传性问题;

    2.在幼儿期就表现出一定的问题,比如吃奶、睡觉都表现出一定的困难,而不是等到年龄大一些才体现出来;

    如果不合符上述两点,那么多数患有“多动症”的孩子都是被父母、老师和医生贴的标签,而不是孩子真的有多动症。

    很多时候,孩子多动、在课堂上坐不住、做小动作、注意力不集中等,这都不是病症,而只是一种不良行为,而且这些行为大多伴随着相应的心理机制。

    通过我对这些好动孩子的观察,我发现他们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内心慌乱,心神不宁。

    事实上,“内心慌乱,心神不宁”这也是一种心理行为,并不是孩子好动的根源。我对这些好动的孩子的父母做了一些调查,结果发现这些好动的孩子,几乎都是被妈妈在生命早期抛弃过的孩子:

    有些出生三四个月,妈妈把孩子扔给爷爷奶奶去上班了;
    有些出生六七个月,妈妈就把孩子送到老家让老人带;
    有些1岁多的时候,送到早托班抚养;
    有些在3岁之前,就很少见过妈妈;
    ……

    可以说99%好动的孩子,在生命的头三年都曾被妈妈不同程度地抛弃过。而我们知道,人生的头三年,是一个人建立安全感的关键期。

    我接触过的所有好动的孩子里,全部都是在生命的头三年被妈妈抛弃过的孩子。

    这样的孩子好动,表面上是心里慌乱不宁,实则是因为缺乏安全感,是因为与妈妈的联接早就被切断了。他们内心深处极其缺乏妈妈的爱,所以一直在拼命获得他人的关注,当他们好动的时候,发现别人总会纠正、阻止,于是他们就变得更好动,因为好动可以让这样的孩子和别人建立互动和联接。

    也就是说,大多数孩子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缺乏安全感是根源,吸引别人注意力则是目的。

    但不是说孩子缺乏安全感,就一定会好动,即便孩子缺乏安全感,但如果和妈妈的联接没有断,那就不会表现出好动的特征,而是变现出粘妈妈,离不开妈妈这样的行为特征,这一点需要我们进行区别。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也就能够很好的解释为什么现在又那么多注意力有问题的孩子,同时我们也知道,要纠正这样的孩子的好动行为,最好的方法就是重新和孩子建立联接。

    下面分享几个案例。

    【案例1】

    4岁的孩子,来回在教室跑动,1个小时要离开座位十几次,即便坐在座位上,也仍然安然不下来,不是敲桌子就是到处乱抓。我用的方法是和他玩游戏,玩有身体接触的游戏,因为身体接触能够给人提供安慰,心理学家哈洛的恒河猴实验就表明,爱的本质就是接触安慰。在和孩子玩游戏的时候,判断游戏成功与否的标准就是看孩子是否大笑,但千万不要通过抓痒痒的方式让孩子笑。经过这样几次游戏,这个孩子上课几乎不会无故离开座位了。

    【案例2】

    7岁孩子,上课就是坐不住,即便能坐住了,手也停不下来,有一次我把手放在他一直乱动的手上面,很专注地看着他的眼睛说:“在这儿很安全,就好像在妈妈的怀抱里一样”,没过几秒种,我感觉他的整个手立马放松了下来,整个人也变得安宁了。

    【案例3】

    10岁的孩子,据妈妈反馈安静的时间从来没有超过5分钟,并被医生诊断为注意力缺陷多动症,来我这儿之后,我感觉这个孩子的行为表现就如同2-3岁的婴儿,他一直在用各种各样的方式索取关爱和注意。孩子出生4个月后妈妈就去上班了,早出晚归,基本上很少和孩子有互动。这个孩子跟我聊天的时候,很难安静地坐下来。于是,我打算不把他当10岁的孩子对待,而是把他当做3岁的孩子对待,所以我非常专注的陪伴他、关注他,积极回应,欣赏,倾听,尽可能接纳他所有糟糕的行为表现,结果神奇的事情发生了,他尽然能安静坐下来一动不动跟我聊40分钟,而且也可以做到一个人安静坐着画一个小时的画,这是在此之前从未出现过的现象。尽管这种状态很难持续,但这至少让我们知道这孩子不是什么注意力缺陷多动症患者。

    通过以上几个案例,我想告诉大家,如果你也遇到了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千万不要给孩子贴上多动症的标签,更不要无休止地唠叨和纠正孩子的多动行为,而是想办法和孩子重新建立联结,玩游戏也好、专注地陪伴也罢,都会对这样的孩子有很大的帮助。这样的孩子内心就一个黑洞,需要用无尽的爱去填充。


    来源:牟子坤家庭教育(ID:mzkjtjy)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