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苍雪清竹:道学卷 人类必须的两类营养,你只摄取了一种?

 苍雪清竹 2021-09-15

受命于天,吾当其责;立命于地,吾当其责;成名于人,吾当其责。

       天食人以五德之气从鼻入

      鼻腔除了两鼻孔呼吸空气以外,鼻端还有窍,就像人体的穴位一样,它能随着呼吸的动力将弥漫在我们身体周围的五德能量吸收到体内,这是一个微妙现象。

赠友祖母

昨见友祖母,年介九十,色如二八,恍若清水芙蕖,言笑晏晏。

 餐风饮露爱烟云,清味谁能献野芹。

迟暮色如姑射子,阿婆九十动诸君。

      地食人以五谷之味从口入

       五谷指稻子,谷子,小麦,黍子,豆子,它们吸收地气、天德通过光合作用、水分的合成作用储存能量,通过我们的口腔进入我们的体内。

赞五谷

五谷养身即可得气,鱼肉之中气亦微薄,尚且浑浊不纯,食之不清也。

五谷中含地气滋,纵然微薄亦神怡。

鱼羊味胜还为气,何必杀它入彼皮。

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搏而生者也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中的这一句名言,意思是说,天给我们人类的是“德能”,地给我们人类的是“地气”。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应当主动地获得天德和地气,否则仅仅靠我们自己体内有限地能量,是难以达到的。

       我们人体的营养,基本是两个来源。一个是五谷杂粮,另一个就是精神系统的营养——金木水火土五种能量,道家就称之为仁德、义德、礼德、信德、智德。五种德性的能量养精神,地上长出来的五谷养我们的肉身。

      我们的肉身系统,经过一日三餐进食的五谷杂粮,得到了足够的营养,但是我们的精神系统,由于长期的忽视,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营养不良。笔者微信群里有很多年轻的大学生朋友,常常听到他们感叹,对人生很迷茫。这其实是精神系统失去能量滋养的结果,导致心理上的脆弱颓废。当人的精神长期失去营养之后,肯定要出现严重的问题。尤其是处于能量代偿期的青少年,这也是全世界青少年自杀率居高的原因之一。更为普遍的是当今社会爆发各种疾病,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不能不追究到精神营养长期欠缺的因素。

       其实,人体精神系统的自我营养机制在我们体内也是存在的。人类在大约15岁以前(男性16岁,女性14岁)都天然具备自动吸纳天德和地气的生理机制和心灵状态,而且还在体内建立了一定的储备。但是大部分的人15岁以后没有继续跟进,没有用一定的方法辅助,继续获得充足的精神营养。那么就只能不断地调用仓库里边的能量。一般来讲,女子49岁,男子64岁,就把仓库的储备调用完了,人就会出现明显的衰弱。到了一定的年龄,就感觉精神不支了。“不支”的原因,到底是肉体缺乏营养还是精神缺乏营养呢?物质条件变好了,吃得比以前丰富多了,为什么反而没有力气,没有精力了呢?明明想做一件事情,可就是打不起精神立刻去做。这实际上,主要是我们的精神系统缺乏了营养。

     祖先留下一个滋养我们精神系统的宝贵而简单的方法,就是“读书”。正如许慎《说文》里面谈到的,“读”的意思,主要是开口诵读。如果不主动开口,就不叫读书。

      真正的读书,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一大瑰宝。现代人误解了“读书”的“读”字,以为只是用两只眼睛看。而在中国古代文化当中,读书是要调动舌头,调动眼睛,调动手,还有调心。要眼动,舌动,手动,心动,一起动起来,才叫读书。分为三种方法,儒家的吟诵,佛家的念诵,道家的观诵。其中,道家的观诵方法应该说是最优秀的。

雷公曰:“请受道,讽诵用解”。(《黄帝内经。灵枢》)

这里雷公所讲的意思是:请求黄帝传给他医道,他愿意运用讽诵的方法进行感格,运用心灵进行解读。

“细子得受业,通于九针针六十篇,旦暮勤服之,近者编绝,久者简垢,然尚讽诵弗置,未尽解于意矣。”

讽,即背诵、朗读、传诵之意。这里的“讽诵用解”四个字,可以说字字千钧!讽诵,就是掌握中国文化的法宝。

讽诵,就是古代教育和学习的根本性方法;

讽诵,就是古代文明继承和发展的钥匙。

讽诵,就是中国古代一元四素方法论的重要技术手段。

诵读是获取精神营养的法宝

       诵读中还有窍门,不能糊里糊涂地读。要找“声”和“音”,一定要把自己地“音”找出来。“音”是什么呢?音是和谐的,是震荡产生的。“音”的生理作用,营养作用,与“声”是不可比拟的。当我们真正读到体内有震荡的时候,真音就出来了。那么精神就会百倍,两眼甚至都会射出金光来。为什么呢?因为声音相合了。

中国有个成语,敲钟罄响。十几里外庙里有口大钟,敲它的时候,这户人家里的磬跟着响,这就叫同频共振。因为这个磬的频率和这口钟的频率接近,所以钟的“音”传到磬上时,磬也就响起来了。

       中国的钟跟西方的钟是不同的。中国的钟敲击外壁,而西方的钟,敲击内壁。这个看似微小的差别,恰好反映出是否把握住了其中的道。在木棒敲击钟壁的那一刹那,所形成的一种声响,叫“声”;而钟体内的空间里边发出的共鸣,叫做“音”。西方教堂的钟声,因为音声混杂在一起,听起来不如中国的钟“音”柔和、雄浑,缺乏中国钟音那种震撼心灵、震动身心的作用。

        要使我们自己的音和声发生共鸣,就得开口诵读。并且,主动在自己体内寻找这个“音”。一旦找到了,同频震荡以后,我们体内的精气神能够比较快速地提升起来,人有点小毛病不吃药自己就好了。精神也回到了一种年轻的状态。能够保持旺盛的精力,对体内仓库里面的能量的调用也减缓了。

      如今国家提倡复兴传统文化,可是由于市场经济作用,社会上的经典诵读已经滑入了商业图利的歧途之中,非经非典的读物充斥于经典诵读领域。不具备上善属性和能量的读物摆满了书架书柜。“经”与“书”的概念混淆杂呈,“经典”之多,涉及之广,使人目不暇接,甚至将唐诗宋词都作为经典罗列于市。诸多现象都应运用老子“上善治水”的教学原则溯本归源,全面规范。

       老子是一位天才的教育家,他洞彻隐显,通于大道,捕捉宇宙的真理,透析生命的奥秘。他为我们所制定的教育理论和方法,至简至易,却又精深无比。“上善治水”四个字的教育理念,就是统摄世间万事万物“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教育理念;就是培育整个民族进入大慧大智,并且具有既丰富又稳定的科学创造能力的教育理念。

以上内容,主要来自国学家熊春锦先生《慧性图文思维教育》《国学道德典导读》等书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