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辰溪历史文化名村——光明堂

 肖湘塘88 2021-09-15

      光明堂村位于仙人湾瑶族乡西部,距仙人湾瑶族乡集镇约3-5公里,通过中仙公路与省道S223连接辰溪县城,大约1个半小时车程。村落范围包括光明堂、七水冲、岩屋口、野泥塘四个自然村,以邓、赵、肖、邬等姓氏家族式分点居住。

       光明堂村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经过不断的发展,逐渐形成村落现有布局,村落包含光明堂、岩屋口、七水冲、野泥塘四个自然村,其中七水冲得名于密布村落四周的的七口泉水,与门前的水塘相衬出七星拱月式的风水格局。岩屋口得名于村落内的天然岩洞,萧姓祖先从龙头庵迁来之时在岩洞口居住,是洞亦是屋,方有岩屋口之名。光明堂得名于其得天独厚的地利位置,每到河雾天气,沿河一带雾影重重,不知东西南北,而站在光明堂山口,旭日东升,雾起云涌之上一片光亮,如仙如梦。

       几个村落都是选在群峰环抱之间,选址建房基本上遵循着“依山面水,藏风蕴气”的风水选址的基本原则和格局。在瑶乡人的传统观念中,山之南水之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坐北朝南,背倚主山环抱,顺天势,应地利,藏风蕴气,面水生财;两侧左辅右弼又称青龙白虎山,形成左青龙右白虎的格局,其中又以青龙高于白虎且为环抱之势为上佳。光明堂村的七水冲居民点前面有月牙形的水塘,再前面有作为对景的山体,左右山体环抱,正是符合先人选址建村的风水格局要求。而光明堂和岩屋口两个自然村都是四面山脉环抱,藏于群峰之间。

       光明堂村处于仙人岩群峰的半山之处,头顶县官帽儿山,脚踏辰州滩。村内主要地貌为山地地貌,土壤为红壤。也有部分喀斯特地貌。村寨依山而建,是典型的“山谷型”村落布局。虽处半山之中,但因村后有仙人岩青山绿水的护拥和光明堂村民的忧患意识较强,人工建造的水塘、自然形成的小涧、先人留下的古井众多,若无特别大旱,一般年月人畜饮水和农业生产水资源无忧。若遇特旱年月,仍有喀斯特地形构造的石灰岩山洞内的丰沛水源确保了光明堂村的人畜无忧。

       地处山区的光明堂村,山林植被丰富,森林覆盖率高,景观类型丰富,植被以杉树、松树为主,因村规民约的保护环境意识强烈,人为砍伐等行为控制较好,村头村尾古树参天,突显了瑶乡人们对大自然的仰慕与尊敬。

      光明堂村依山而建,层层梯田遍布仙人岩山腰丛林之间,与山坳盆地上的层峦交错的民居相映相衬。村落中的建筑借用青石板路、围墙、建筑与建筑之间的留白、自然环境等构成丰富的空间结构。村落内四通八达的街巷,一块块青石板、一条条街巷,见证了村落沿袭至今的轨迹。

      村落地形地貌多样,有岩洞若干,较为大型的有岩屋洞,属于卡斯特地貌,洞内钟乳奇特。由于形成的年代久远,洞内宽敞,水源丰沛,有着古人类居住的痕迹,历史沉甸丰厚。村落周围峰峦叠嶂,动植物资源丰富,山林植被以杉树、松树为主,野生动物有野山羊、野鸡、野猪等,此外还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穿山甲。居民在群峰之间自然形成的小盆地安家立业,以耕种和养殖为主,主要种植水稻,养殖为鸡、鸭、牲猪等以自足。勤劳的双手下,将天然形成山地平原风光改造成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以优美恬静的生活向世人展现出一轴令人神往的山水画卷。

     以山为肩,能挡风雪;以田为足,能立四方;泽水而居,取山中之灵气以育自身。光明堂村层层叠叠的梯田、连绵不绝的高山、自然奇特的岩洞等等,整个村落周边如诗如画,美不胜收,所有要素纯天然的构成了一个山水田居共生的和谐环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