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瘦园,我对你说

 剑钧文学图书馆 2021-09-15

瘦园自有诗人的浪漫

       我不止一次来到王磊先生的瘦园,每次走入这座纯朴得掉渣儿的农家大院,都有种返朴归真的情感,便有很多话想对瘦园说。我不知晓先生命名“瘦园”的初衷,只觉得这名字很有诗意。先生是诗人,自有诗人的浪漫。瘦园一个瘦字,就足以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

      先生的瘦园在乡下,与瘦字本无关。先生说过:“瘦,瘦也,清也,雅也,纯也。先生有诗《瘦园》,也道出了这种心绪:“门前问老翁,园主去写生。隔窗看室内,一派魏晋风。横幅兰亭序,龙飞凤凰鸣。盆景设山水,观之心忡忡。无花果正黄,上水石草红。一首题画诗,道破回乡情。”先生的瘦园似乎更多取自于一种带着泥土芳香的原生态,讲求的是一种回归大自然的心境。这就是先生何以年近九十高寿,还诗兴不减,笔耕不辍的秘诀吧。

      王磊先生1944年参加新四军,当了一名卫生员,当时只有16岁。1954年,曾立志从医的先生又出人意料地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在未名湖畔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青春时光。一个农家子弟,能以其自身的实力迈入中国最高学府,当属不易。上学期间,先生便是才华横溢的诗人,尤其是在1957年《诗刊》12月号发表的组诗《山东好》不但在校内,就是在国内诗坛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先生在同年还出版了两部诗集《寡妇泪》和《七月拒马河》。当时,这在北大中文系的莘莘学子中,也是声名赫赫了。先生的同窗出了许多驰名中国文坛的作家和学者。像以文学神童著称的小说家刘绍棠,文学评论大家谢冕、张炯,著名诗人任彦芳,著名伉俪作家汪浙成、温小钰都是先生当年的同学和文友。先生当年若与他们相比,可以说是各领风骚,毫无逊色的。从燕园到瘦园,先生走了一条闪光的文学之路。

      1958年,王磊先生毕业时,原本留在北京的。可当时先生一个同学的女友在北京,他却被分配到了呼和浩特。先生成人之美,怀着一腔热情来到了内蒙古,分到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担任文艺组长。短短两年间,先生签发了许多后人称道的好作品,包括云照光的电影文学剧本《鄂尔多斯风暴》。先生在签发时,就有人置疑说,这个电影还说不定拍不拍呢。先生当即说,有人拍了,还用拿到这儿出书吗?

从北大燕园到通辽瘦园

      我记得第一次去先生家,可谓诚惶诚恐。先生身材魁梧,目光如炬,说起话来,和风细语,谈起诗来,声若洪钟,是个典型的山东大汉。那年,我刚上“大一”,是个喜欢写诗的文学青年。先生则已是在中国文坛有一定影响的作家了。先生之前曾在他主编的文学期刊上发了我一首百余行的叙事诗《枫叶》。这是一首受伤痕文学影响而写就的。写了一对少男少女的故事。女孩儿的父亲当年公出去北京,采了一片香山的枫叶,送给了同桌男生作书签。女孩儿后来由于受了父母的牵连,在班里受到不公正待遇,那个男生也反目为仇,以至于在她情窦初开的心灵里留下了难以弥合的阴影。

      先生很感兴趣地和我谈起那首诗,并称赞写出了真情实感。先生返身从书柜里取出了他以著名作曲家麦新为主人公的叙事长诗《大刀歌》,写了赠言,还庄重地盖上了印章。看着先生慈祥的面容,我紧张的心情放松了。日后我便成了先生家中的常客,每每写诗都要拿给先生看。先生从来都有求必应,不厌其烦地赐教,还不时推荐发表。大学毕业后,我的文学创作由诗歌逐渐转向了散文和长篇小说。我也时而将自己的稿子拿给先生赐教。我每出一本书,也都要送给先生。先生每次见到我有新书问世,都那般的高兴,让我有受宠若惊的感觉。

       先生很赞赏我的长篇小说《古宅》,认为作为后来人,能够写出百年前的那段历史,还能让他这个过来人感到真实可信,实属不易。后来,这部小说由哈尔滨人民广播电台改编成长篇评书,果然产生了良好的反响。也是在先生的影响下,我在日后三十年间出版了18部文学作品,累计480万字。

      著名诗人张志民书赠先生诗句是何等贴切:三石为磊愿铺路,四笔成王甘为民。寥寥数语,将先生的人格魅力耀然纸上。从1978年有幸与先生结识,我便与先生成了忘年交,每年春节都要去拜望先生。那是种非常美好的记忆。我和先生坐在一起,有谈不完的话:谈文学、谈文友,谈创作,谈期望。我将先生作为引领我走上文学道路的恩师。那种朴实的感恩之情,让我永远也忘不了先生。

      从燕园到瘦园,先生无怨无悔,将人生最美好的青春都奉献给了内蒙古,奉献给了科尔沁。虽说命运多桀,但先生仍不改其乐。先生用文学的乳汁无私地哺育了无数文学青年。可以无愧地说,先生在培养了一批卓有成就的作家,有的走出了大草原,成了知名的作家。尽管至今,仍有许多人在为先生未能将全部身心投入到文学创作上而扼腕喟叹。可先生却心静如水,痴心不改甘为人梯的初衷。先生做出的选择,也许会使中国文坛少了一位文学大家,但却使科尔沁草原多了一位孜孜不倦的育花园丁。 

瘦园是本耐读的书

作家      去瘦园的路,有一段土路,坷坎不平。车子走过,总会扬起一阵灰尘。我每次从这里走过,总有一种亲切的感觉。先生是科尔沁文学的领军人物,在他的身边汇集了许多文学精英。这些人有些人已经走出去了,像王世美、郭雪波、巴根等都成了全国知名作家。先生以其人格的魅力,让许多名不见经传的文学青年走上了一条文学之路,成就了值得一书的文学成就。

       先生重情,学生有好作品问世,总免不了喜形于色;每有文友辞世,总免不了为文寄托哀思。几次看望瘦园中的先生,他时常向我提起与他同时代的许多作家学者。像刘绍棠、像孔孚,像张志民……先生谈起他人是总是不忘人家的长处和成就,对自己却很少炫耀,还时常会自责。先生的说话无遮拦,也会引人有些人的不高兴,但先生依然不会看人家的脸色行事,也不管他官位有多高。想想看,文如其人,是也。

        人是要学会感恩的。在先生的身上,我体味到了这一点。面对先生,我有许多话要说。说句心里话,我是不大愿意看到先生在僻静的乡下生活的。毕竟岁月不饶人,况且,那里的条件是无法和城市相比的。先生如今瘫痪床上十几年了,右手不能握笔,就学用左手写字,至今但仍以惊人的毅力笔耕不辍。我和许多人一样,多次劝说先生能够回到城里来住,但先生还是对那片土地情有独钟。先生是国家一级作家,又是离休干部,有相对丰厚的退休金,但却将其中很大一部分补助了当地农民,以致时常入不敷出。先生的孤寂,先生的清苦,让我难过;先生的执着,先生的瘦园情结,又让我感动。

      瘦园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先生那磊落而光明的人生,让我每每想想来,就有一种莫名的激动。今年夏天,我受先生重托,主编《王磊文集》,从北京回通辽。拜望先生后,我走出瘦园好远仍在回望。我想先生的人格就像一本书,三十多年来我一直在读,一直在汲取书中的营养。从这本书中我学到了许多为文之道,更学到了许多为人之道。先生对我创作上的影响,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先生是一泓秋天的湖水,在这变幻莫测的世界里,依旧平坦如镜,依旧清澈透明。先生是夜晚的一轮满月,在我们最需要光明的时候,投下那束恬静的月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