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卦为什么这样“画”?(下)

 曾仕强 2021-09-15

文/徐凯




6

艮(☶)、坎(☵)、震(☳)

 “天变”之后看“地变”,“地”这“三变”相对来讲比较好理解,我们可以合起来说。

“地上变”为艮,指山;“地中变”为坎,指水;“地下变”为震,指雷。

  • 我们先来看“地上变”——艮(山)。

大家不难推断,地慢慢隆起,那就是山,山当然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设想先民在一场迁徙或跋涉之后,看到前面高高的一座山,连绵起伏,峰峦叠嶂,第一反应一定是:“我滴妈呀,这可咋办?”

所以《易·彖》有言:“艮,止也。”遇到山,肯定要停下来,想办法。

《西游记》中师徒四人那么神通广大,每遇到山也时常叫苦连天,只恐妖魔出没,何况我们的原始先民呢?

  • 接着说“地中变”——坎(水)。

地就算变,也无非两种情况,一阴一阳之谓道。一个是向上突起,就成了艮山,一个是向下凹陷,也就成了河流。

当然,是山是河,这也是不断交替、随岁月变迁的,沧海变桑田、沙漠变绿洲,这都是自然规律,我们没有异议。

你看这个坎(☵)卦多形象,把它旋转90度就是个“水”的象形字。可以想象,其实水对人的阻隔也像山一样。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滕王阁序》初唐·王勃),“愁莫渡江……怕你上不了岸,一辈子摇晃”(《菊花台》现代·方文山),所以这两卦能入选“八大与人类最紧密的自然生产要素”可谓“慧眼识珠”“心悦诚服”。

相比“艮”而言,“坎”更令人“心有余悸”

因为山是静止的,大不了我换个路,我不爬这山了,性命都还在,一般情况它不会主动攻击,也看不出它在移动。

当然,山崩、泥石流、火山爆发等现象那并非山自己的“变化”就可以完成,需要有风、雨、雷、电、地壳变迁、地核运动等综合“作用”,那也正是我们后面要讲的这两个卦,坎与震。

“坎”,有“坎以险为用”之说,也就是说“坎”有“危险”之意。

坎比山危险,因为它会流动,而且水满则溢,来势汹汹,都是水的特性。要不然怎么能留下那么多美丽动听的传说:女娲“积芦灰以止淫水”、精卫填海、大禹治水、洛神溺水等等吧。

总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类在与水的斗争和纠缠中参悟出很多智慧的东西。水是危险的,称为坎,也是启迪的,后来有“上善若水”之说。

天道和自然是没有好坏、偏废的,顺应自然,天自祐之,逆天而为,天必谴之,天就是自然规律,没什么玄妙的。

所以《易·坎》说“象曰:水洊至,习坎。”王弼注:“不以坎为隔绝,相仍而至,习乎坎也。”

简单说就是迎难而上,在逆境中成长,不避重就轻,不逃避责任,习惯了在风雨中前行,品格自然会提升。

“习乎坎”,像困难学习,与矛盾“处于一个共同体中”,未尝不是件好事。

如若不了解、不在乎水的这种“软刀子”的特性,就很可能像《左传·昭公二十年》说的那样“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水比较柔弱,所以老百姓喜欢亲近并乐于在水里面玩耍,因此很多人淹死在水里)

正因为这样的“坎”,才让我们对它刮目相看,对它敬畏有加。

中国人的习惯是,你强我就与你做朋友,而不是去征服你,消灭和征服是西方人思维,中国是和谐共处就好,不奢求消灭,因为有些东西、有些矛盾是无法消除的。

试问八卦里这些“要素”是你想消除就能消除的吗?更何况这些“要素”利用好了还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宝藏呢。

  • 最后一个是“地下变”,那就是震,就是雷。

有人不禁又问,不对呀,是不是伏羲氏搞错了,“震”才是“天”的变化,怎么变成“地下”的变化了呢?而且“雷”怎么跑地底下了呢?

我们不要忘记最初我们定下的准则或曰规矩,就是《易经》八卦中所提到的这八种现象不论是命名还是解读,都是“人本位”的,也就是说都是从“人的视角”出发去解读,是对人影响最大的“前八强因素”。

我想,这种评选不是一下子定下来的,这是经过一个漫长的岁月和“角逐”,而且竞争也相当激烈,不排除原来的“雷”是在天上,但后来终究是没有“入围”。

因为我们说,如果“雷”是天上的变化,不会触及和影响到人类生活的话,那它大可一直挂在天上。

就像流星一样,对人们生活就做个精神上的点缀就好了,有它的时候就许个愿,没有也没关系。或者像彩虹一样,偶然碰到了,欣赏一番,心情不错,没有也不会太去想。

我想像“流星”“彩虹”这样的“纯天然之物精华”,别说“前八”,前“十万八千”也选不到它,因为它就挂在天上(就算是陨石落地也不是普遍现象),与人们生活实在实在是太远了。

如果伏羲氏只想告诉我们天上有雷的话,那直接告诉我们“下雨要打伞”“天热扇扇子”就好了,不必这么辛苦画卦,看来问题远没有这么简单,我们需要设身处地去想想看。

你说,“雷”得怎么样才能让人“闻风丧胆”,让人“不寒而栗”呢?

没错,它必须接上“地气”,跟“地”和“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才是人们要与之“相生相杀”的重要“元素”。

“雷”跟“地”有什么联系呢?我们还是要用“身临其境”法,仔细回顾一下,我们小的时候听到打雷时是一种什么情况和感受?

我想你会有一种模模糊糊的感受就是,它一定不是在天上、在头顶炸开,如果是在天空之上发来的声响,那样的雷你不会感到害怕,也不是我们所描述的这个“雷”。

只有是那种像在地下炸开的“雷”,山崩地裂的那种,才是让人“心惊肉跳”“不知所措”的震(☳)雷。

回想起来了吗?一道闪电过后,就是那种地被炸开的感觉,然后你会疑心是不是闪电直接“撞”进了某人家,或者是山的最下面,那种震荡真的像是从“地下”被“劈”开又“钻”上来一样。

闪电肯定是在天上,所以我们没有选它,而雷是让人惊恐疑心是闪电钻到了地底下,然后“地动山摇”“山崩地裂”了,所以我们后来把那种武器叫做“地雷”,就是这样一种感觉。

另外,英文中的RADAR,我们是把它翻译成“雷达”,所谓雷达就是指“无线电探测和定位”,抵达的地方是哪里?肯定是从空中与地面的接收才叫做“达”。

所以雷在天上不会对人们产生如此重要的影响,与地面形成联系才是人类的“大关键、大过节”(脂砚斋用语)。  

正因为雷的震荡与人类联系如此紧密,人类才更加珍视它,熟悉它,并从它的特性中学到了很多宝贵的品格,也能够“厚德载物”,与它“和谐相处”。

山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水有“处众人所恶,故几於道矣”;而雷呢,亦有“雷厉风行”“雷打不动”的品格,为人称道和效法。

我们不要忘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个“法”就是当“效法”讲,有《易·系辞上》“崇效天,卑法地”为证。

倘若雷是天之雷,“人法地”何以得?可见这雷必定要“地下变”才能为人所参、为人所用,何况“地震”可不正是地表以下地壳变迁的结果吗?

7

结语

走笔至此,八个卦我们都从与人类最相关的八种最常见的变化加以解读,既是对人类的一种提醒,也是给人类的一个参考,并不是为了消灭和消除,而是和合共生,美美与共。

我们也确实从中学到了、悟出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道理,成为了中华哲学的总源头。

有些确与俗语和习惯相联系,有些真的可以用现代科学认证和解释,还有些给我们的启示远远超过了原始生产、生活所利用和面对的困难和要素。

不得不说,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不止在“博”,而是有更为“精”“细”“趣”“深”的现象和传统,等待我们去挖掘与继承。

(完)

End


作者简介:

徐凯,辽宁师范大学图书馆中级馆员,硕士。研究方向:阅读推广,中国古典文献学。著有《阅读推广+:理论与实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