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网络 作者丨山野 为何起这么一个标题? 要先从一场讨论说起。 前段时间,有人发帖评价孙俪长相: 眼睛越来越鼓,面相愈发凶悍。目露凶光,疑似甲亢。 本以为这是个别人的极端审美。 然而看点赞数才知道,真情实感吐槽者大有人在。 孙俪的这张截图出自一部职场剧,所以有人说职场女性会把自己捯饬的干净利落,不至于这么不修边幅。 也有人说哪怕是在996、007最严重的互联网行业,30+的女性状态都还不错。 哪怕是丧偶式育儿的全职妈妈,也不会像孙俪那样眼球凸出。 也有人将剧情角色的样貌,牵连到演员的现实生活中。 比如怀疑面相吓人是因为事业纷争的。 比如张口就来孙俪婚姻不幸的。 还有许多不堪入目的抨击,就不放了。 挺意外的。 我们经常反思白幼瘦病态审美、BM尺码女孩和容貌焦虑..... 本以为这才是主流的声音。 可一旦有女演员拒绝磨皮滤镜,观众似乎又出现了严重的戒断反应。 何以至此? 先从孙俪这张截图的来源——《理想之城》说起。 01. 孙俪的扮相, 有没有抹黑职场女性? 电视剧里,孙俪扮演的是一名「建筑造价师」。 解释这个职业很复杂,用编剧自己的话说:
剧中孙俪扮演的角色,是在上海建筑行业打拼多年的30岁职业女性。 她并非职场小白,而是已经做到了部门主管,并且考取了在业内含金量极高的一级造价工程师资格证。 而她工作的日常,不仅要跑工地,和基层施工人员打交道。 还要做标书,参与项目投标,分析行业趋势,向公司管理层负责。 至于工作强度......007吧,加班和通宵是常态。 前段时间流行一个概念叫「累丑」。 长期高强度工作的人,会显得无精打采,很难维持年轻人应有的精气神。 孙俪呈现的,就是一个职场人在身心俱疲状态下的真实样貌。 比如明显的眼底细纹和黑眼圈,暗淡且略微松弛的皮肤,不再炯炯有神的双眼,在地铁上补觉的口呼吸式睡姿。 ![]() 孙俪自己也坦言,拍这部戏的时候,导演要求自己尽量不打粉底,不画眼妆。 在柔光磨皮滤镜成为标配的当下,电视里的孙俪简直就是「苹果前置镜头直出」。 她明明可以不这么做。 但出于对真实的追求,她放弃了美好面孔的修饰。 这不仅是对剧中人物的还原,也是对观众脑子的尊重。 女主身处建筑行业,不用天天坐办公室。 所以在跑工地的时候,她不可能穿职业套裙和恨天高,而是需要冲锋衣和安全帽。 赶地铁的时候,她不需要提鳄鱼皮铂金包,而是背着能装电脑的双肩包。 经常熬夜加班的人,睡觉都需要挤时间,又哪顾得上化精致的妆容? ![]() 反观这些年流行的职场女性。 要么鼓吹白幼瘦和少女感,要么流行霸道女总和攻气十足。 妆容必须精致,美颜必须拉满。 以至于滤镜叠加到人物失真,越来越多的女演员加入医美内卷。 说好的拒绝容貌焦虑呢? 观众似乎也被这批量生产的美,蒙蔽了心神。 剧集内,大女主被男一二三四五排队追求,好一个众星捧月。 剧情外,观众被无形中驯化: 只有拥有女主精致的妆容,优雅的穿搭,风情万种的言谈举止,就会得来众人的爱慕。 ![]() 于是,她们的口红色号和同款外套,成为争先恐后研究模仿的样板。 模仿给谁看? 这到底是谄媚女性观众,还是迎合男性的凝视? 说白了,所谓光鲜亮丽、倾国倾城的大女主,其实符合的是男性视角下的期待和需求。 ![]() 男人看的是快感,那女人呢? 表面上,我们看似被柔光滤镜惯坏了眼睛。 深层下,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被胁迫参与到一场关乎女性容貌的「自我羞耻」中。 无论工作多苦多累,我是不是都要保持光鲜亮丽的职场丽人的形象? 否则就是对他人和自己的不尊重。 否则就得不到外界的认可和喜欢。 这种隐秘的规训,以及背后呈现的权力结构。 被约翰·伯格一语中的: 男人看女人, 女人看自己被看的样子。 所以,我很佩服孙俪的勇气。 对她来说,「写实化拍摄」意味着自己的容貌会被更多人讨论、吐槽、甚至讥讽。 ![]() 但她却勇于打破这病态且畸形的审美。 哪怕只是一小步。 但这何尝不是一次关乎自我的救赎? 正如剧中的角色告诉我们,女性也可以素颜上班,简装上阵,不被职场权力规训「外在」,将精力放在提升业务能力上。 ![]() 02. 没有鸡血和狗血 这才是大女主该有的样子 《理想之城》,确实在老老实实讲「职场故事」。 最开始,女主因为非黑即白的性格,险些发现直属领导收回扣。 于是在一次工程事故中,领导让她背了锅,从而被公司辞退。 在向孙俪宣布这个决定时,该领导不断强调自己的为难,诉苦说为孙俪争取了许多...... 这嘴脸,像不像现实生活中那些暗地里捅刀子,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人? 这大概就是职场众生相吧。 有混日子的人,也有爱较真的人。 后者,显然不会被主流声音接纳。 ![]() 后来孙俪去了另一家公司,工位被安排在厕所附近,做费力不讨好的活,由于孙俪表现突出,有晋升的可能。 但这却与新领导「安于现状、坐等退休」的意志背道而驰。 孙俪的锐利和进取,显然撼动了新领导的蛋糕。 于是她动不动就被穿小鞋,自己的功劳也被同事抢占。 ![]() 吃了很多哑巴亏的孙俪,不再锋芒毕露,而是学会了圆滑、权衡、借力打力,从而实现自己的目的。 这个蛰伏的过程,以及历经淬炼的提升,想必许多人也会有所共鸣。 ![]() 后来孙俪被饰演集团老板的于和伟发现。 于和伟想将其招致自己麾下,而孙俪又不想背叛子公司。正当她打算斩钉截铁拒绝时,于和伟问了她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我就不剧透了,但它让孙俪彻底改了主意。 她意识到自身公司的局限性,她需要一个更广阔的平台,这样才有利于野心和能力的施展。 ![]() 而在晋升路上,她又遇到了形形色色的老狐狸。 有的笑里藏刀,有的绵里藏针,有的喜怒不形于色,有的则蕴锋刃于无形。 颇有全员恶人内味儿了,所以孙俪的“上位”之路充满变数。 ![]() 看到这,我不禁感慨。 这剧不仅讲职场,更是在分析人性。 职场没有人是纯粹的好人和坏人,只有为了共同利益结成的联盟。 它的险恶,在于一片祥和下的暗流涌动,在于他人对你欲望的了如指掌、直击要害。 确实,因为眼界和格局的断层,有些人对自己简直就是降维打击。 ![]() 这些细节和思考,在其他女性职场剧里非常少见。 曾经市场喂给我们的是什么? 是人们熟悉的苏明玉、唐晶、安迪、顾佳...... 人均名牌大学毕业生、华尔街投行精英、金牌销售冠军、咨询行业女魔头。 可实际上,她们身上有一个共性—— 必须要有狗血淋漓的「社会话题」傍身。 原生家庭、男尊女卑、闺蜜撕逼、小三出轨、男欢女爱。 围绕在职业女性身上的,不是职业如何晋升,不是性别身份在职场中的困境,而是「话题性」。 ![]() 回忆一下—— 《我是前半生》爆的基础,是凌玲的出现; 《欢乐颂》最热议的话题,是樊胜美尤为悲惨的身世; 《欢乐颂2》为了再度刺激观众的肾上腺,更是整出了邱莹莹不是处女的问题。 不得不佩服,这些话题完美刺激了人们的表达欲。 但我却觉得悲凉。 都2021年了,许多片方还在走老路。 只有不断制造苦难,激发矛盾,将戏剧冲突最大化,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 ![]() 03. 被资本“喂奶”的我们 究竟有多久没思考了? 《理想之城》的观看门槛,其实挺高的。 很多人都有一个习惯,看电视和综艺时喜欢开倍速。 因为现代剧有太多废话和冗余,认真看实在浪费时间。 可在看这部剧的时候,大家不约而同放下手机,关掉倍速。 认真思考剧中角色的微表情和动机,生怕错过每一个细节。 哪怕是那些戏份很少的配角,也值得细品。 ![]() 这个微妙的变化,也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观看行为」。 不知何时—— 我们在看电视剧前两集的时候,就能预判出结局; 如果男女主开局吵得不可开交,最终往往会爱的如胶似漆; 如果女主莫名其妙就成功逆袭,背后一定有好几个男人暗中帮忙; 而当剧情中出现某个「社会话题」时,打开微博搜索相关词条。 好家伙,热搜话题早就被片方安排上了。 而话题下方,营销号、水军、演员粉丝、不明就里的路人齐聚一堂、浩浩荡荡。 哪些是花钱雇来的,哪些是真情实感吵架的,一目了然。 ![]() 这让我想起《全球化陷阱》中有这样一个概念—— 奶头乐。 当财富和权力被世界上20%的精英掌控。 为了防止另外80%的觉醒和反抗,「娱乐」便成了最有效的糖衣炮弹。 于是甜宠剧、偶像剧、披着霸总外衣的大女主剧有了市场。 他们用烂俗的剧情,对观众的试听神经狂轰滥炸。 其中粗暴呈现的情感伦理和性别议题,则作为肾上腺素,让网友乐此不疲地加入口水战中,从而忽略现实的思考和行动。 渐渐地,观众活成单向度的人,陷入资本精心构造的美丽新世界中无法自拔。 ![]() 仔细一想,《理想之城》似乎走向了奶头乐的反面。 编剧在写剧本时,走访了很多业内人士。 深入了解建筑行业工作者的生活,以强化剧作的专业性。 甚至拒绝了早期合作方更改剧本设定的无厘头要求。 最重要的是,男女主恋爱的戏份,也就两三集。 没有走甜宠向,一切服务于职场。 不给观众发糖,没有虐恋,没有霸总爱上我,这真的是对观众智商的尊重。 ![]() 我已经忘记,上一次带着脑子看剧是什么时候了。 但庆幸的是,终于有这么一部剧不再迎合商业逻辑、取悦大众喜好、构造大女主神话。而是脚踏实地地呈现职场人的困境和破局。 「天下苦孙俪久矣」的背后,是主流审美对女性容貌的苛刻。 更是资本触角对严肃题材的侵蚀,以及泛娱乐化对社会议题的消解。 ![]() 所以,我希望那些尊重观众智商和审美的创作者,可以被更多人看到。 哪怕市场依旧被徒有其表的流量所占领,哪怕孙俪这类实力派女演员总是被各路小花所艳压,哪怕这部剧的收视率和话题度寥寥。 但,总会有人发现它的好。 毕竟在这个「人为制造狂欢」的时代—— 能清醒着思考,是多么重要。 ![]() 参考资料: 澎湃新闻 丨《理想之城》编剧周唯:我写的是人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