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带着20个月元宝的缅甸行|曼德勒,凝固的时间点

 小哈的漫生活 2021-09-16

      “曼德勒”这个名字,如同它郊外的乌本桥,有着天然的浪漫气质,一听就觉得风情万种。

       如今的曼德勒,是缅甸的第二大城市,又名“瓦城”,既揉进了旧都的历史庄重,也包含了当下的俗世生活,置身城内,车来车往,天气炎热,有说不出的心浮气躁,可一身处那些僧院佛塔,瞬间放空,那一刻仿佛摒弃了所有杂念。

      因为碰上了缅甸的光明节,举国放假,就像我们春运般,缅甸人民活泛在旅行与归省的路上交通拥堵,仰光到曼德勒的机票,大巴票通通售罄,无奈之下只好包了辆车,从仰光开到了曼德勒。

      11个小时的路程,本以为元宝在逼仄的空间里一定枯燥难耐,没想到特别配合,除了吃就是睡,醒着的时候在车上和我们说话,不停的叫“好爸爸,好妈妈,好婆,好姐姐,好阿姨……”把所有家庭成员的名字说一遍,又开始念叨那些水果之类的日常名词,也吃得下路上买的味同嚼蜡的饭菜,超乎寻常的表现,让我和陶直呼碰到了天使。

      临近深夜我们抵达了曼德勒,又在曼德勒呆了整整两天时间,走马观花算是粗略浏览了曼德勒的模样,在神圣的佛塔里见到了当地人的虔诚的拜,目睹了千人僧饭布施的壮观,乘着马车颠簸在因瓦古城,看过乌本桥最迷人的日落,也登上了曼德勒山,邂逅了迷人的晚霞与点灯敬神的场景,举城欢庆,摇曳的烛火似喃喃细语,光明照彻整个曼德勒城……

     很难被超越了,这是我和陶自踏上缅甸之旅后时常发出的感叹,后来我们又去了老挝,尽管也喜欢老挝的宁静悠闲,却还是心照不宣的承认缅甸,无疑是东南亚最为独特的国度,那些金光璀璨的佛寺宝塔,哪怕是琅勃拉邦最为宏伟的香通寺,也不禁黯然失色。

      通过酒店我们包了辆车游览曼德勒城,司机与我们年纪相仿,有个女儿,是昂山素季的忠实信众,他用并不流利的英语努力的与我们交流沟通,控诉军政府的腐败,言语中满是对昂山素季的感谢,缅甸那场自上而下的和平民主变革无疑取得了不错的成效,街头巷尾满眼是全新气象,人来人往,商品流动,长年被软禁的女人重获自由,商店小摊上铺天盖地满是印着昂山素季头像的海报,如果说几年前手机之于缅甸尚属稀缺的奢侈品,那么如今已开始走入寻常百姓人家,我们的司机就用着三星智能手机,愉快的与我们谈天说地。

 马哈牟尼佛塔

      是的,缅甸变了,但是那些佛塔僧院,那些佛前的虔诚信仰,又与尘封的旧时光仿佛无甚不同。

      马哈牟尼佛塔是我们在曼德勒逛的第一个景点,司机说如果你在曼德勒只看一个景点,就去马哈牟尼佛塔,这句话足以证明马哈牟尼佛塔之于曼德勒的举足轻重。

       大殿里供奉的青铜佛像是全缅甸最有名的佛像,于公元1784年由别处运送至此,据说由佛祖亲自开光,在缅甸有着不容置疑的神圣地位,可如今你根本看不出那是一座青铜佛像,每天清晨4点都会有僧侣为佛像洗脸,日复一日,虔诚的信众趋之若鹜,早就给佛像贴上厚厚金箔,一层又一层,蔚为壮观。

       可众生面前,并不人人平等,.供奉马哈牟尼佛的神龛至今也不允许女性进入,就连靠近也是禁忌,给佛像贴金箔只能是男性的专属活,但恪守传统的缅甸妇女,并不觉得有何不妥,她们跪拜在佛像前的回廊上,口中念念有词,祈求佛祖的庇护保佑。

      元宝化身赤脚大仙,在外面彩色的小塔间来来回回,玩的不亦乐乎,小小的他,并不挑剔,仿佛哪里都可以是游乐场。

      恰逢缅甸光明节假日,来此顶礼膜拜的当地民众远多于游客,一大早就人潮涌动,热闹非凡,小贩们头顶硕大的竹匾,在人群中穿梭自如。

      焚香礼拜的人群中也不乏小孩子,被大人们领着,耳濡目染,奉若神明。

       司机告诉我们缅历每年的8月15日,是佛祖释迦牟尼的生日,普天之下要举行卡提卡(Kattika)之宴,庆祝佛祖释迦牟尼的诞生,在后殿的庭院我们邂逅了当地一群小朋友,穿着盛装,欢庆一年一度的佛教盛会,他们的面庞俊秀俏丽,眼神清亮透彻,一如这个国家的未来,充满希望。

马哈伽纳扬僧院

      马哈伽纳扬僧院名字甚为拗口,它有一个更广为人知的名称:千人僧院。

       僧院建立至今不过五十多年,历史不算悠久,却是全缅甸最大的僧院,犹如一所僧人大学,学生人数接近2000人,僧人们从缅甸各地来此学习深造,学有所成之后,再回到原来的寺庙继续修行。

      每天上午10点,是这所僧院最为万众瞩目的时刻,世界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云集于此,目睹千名僧人共进午饭的震撼场景。

     是的,缅甸的僧人仍恪守着佛教里“过午不食”的戒律,每天只吃两餐,第一餐在清晨4点,第二餐则在上午10点,而缅甸的寺庙没有自己的资产,大多免费也不能像我们的寺庙那样有大笔可观的门票收入,亦没有什么香火钱之说,除了自愿捐赠貌似没有什么靠谱的收入,一天两顿僧人主要靠托钵化缘求食,有什么吃什么,讲究不得。

      临近饭点,僧人们安安静静在马路上依次排成两列,浩浩荡荡,一眼望不到头,他们赤着脚,裹紧僧袍,手中抱着黑色的饭钵,头微微低垂,沉默无言。

       排队的僧人神色各异,有的已习惯每日围观一脸轻松,有的低头沉思面带愁云,还有的表情严肃也许内心也在排斥抗拒,千人千面不同的僧人有不同的面孔。

     游客们纷纷拿出手机,相机捕捉转瞬即逝的瞬间,咔嚓声络绎不绝。

      有的也陷入了沉思,堂而皇之,长枪大炮的拍人家吃饭,真的,好么?

停不下来的元宝在长廊间来回奔跑

     步入斋堂之后,千人齐坐,安静吃饭,整个仪式约持续60分钟,也许只有在马哈伽纳扬僧院才能看到这么大场面僧人们排队吃饭的场景,已然成了曼德勒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每日上演。

      看过千人僧饭,邂逅了一群当地孩子,褴褛的衣裳将缅甸的一部分现状真实的展示于我们眼前,眼巴巴的看着我们,眼神里流露着渴望,小心而胆怯,将带去的饼干交给元宝,让他分享给这些孩子们。

       元宝似懂非懂,把饼干递给那些比他大不了多少的孩子,坐下来和他们一起吃着饼干。

     也许不久后的某一天,我就要和元宝说起“平等与公平”这个沉重的话题吧, “生而平等”是童话,“生而不平等”才是真相,若要改变人生际遇,唯有像亚里斯多德说的那样:平等地对待平等的,不平等地对待不平等的。才有改变的可能。

      返回的路上碰到了一个特别漂亮的姑娘,问她能否给她拍张照,她小心翼翼问我要一块钱,比起印度等地乞讨要的理直气壮不给便恶语相向的乱现象,缅甸的民风实在要好太多,我惊讶于姑娘的美丽,按下相机的那一瞬间也惊讶于她的忧郁,我才回想起适才看到的僧侣脸上有相似同样的表情,那是一种自然散发难以名状的流露,明明她微笑着,你却能感受到那笑容之下的淡淡忧愁,仿佛内心喃喃自语,告别时给了姑娘一美金,她露出欣喜的笑容,我不免有些心酸,一一点点钱能让她绽放欢颜,可见平日的生活是何等窘迫。

       站在阿瓦铁桥上,结束了一上午的行程,远处的实皆山在眼前一览无余。

      绿丛中不计其数的佛塔星罗棋布,哪怕带着挑剔的目光,也要承认这是不多得的人文美景。

       想起著名的起英国诗人沃兹华斯当年在结束阿尔卑斯山之旅后,写下过这样一段被无数人赞咏过的诗句:

在我们的生命中有若干个凝固的时间点
卓越超群、瑰伟壮丽
让我们在困顿之时为之一振
并且弥漫于我们全身,让我们不断爬升
当我们身居高位时,激发我们爬的更高
当我们摔倒时,又鼓舞我们重新站起。   

      此后的几十年里,阿尔卑斯山的壮丽景象长久存活于诗人的记忆当中,给其慰藉,也许缅甸的自然与人文风景的瑰丽,正是支撑缅甸在困境中砥砺向前的理由。

欢迎文末留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