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自己是完美主义者吗?” 正在做的事,你是否经常担心自己做的不够好? 几年前犯的一个错误,再次闪现在脑海,你是否依旧懊悔? 做决定前,你是否会反复计划、不断演算,最后却不了了之? …… 生活中,我们总想让人、让事变得完美,一直纠结于不完美的地方。 其实追求完美本身没有错,如果能乐在其中并取得成绩,当然很好; 但如果在追求完美的时候,感到身心俱疲,也许你的人生已经偏航。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正如斯蒂芬·盖斯在《如何成为不完美主义者》中所说:
不完美,是一种常态。 人生,本来就是一个有待填满的“C”。 人生,本来就是一个“C” 电影《黑洞频率》中有一段关于“追求完美,却适得其反”的片段。 30年前的一次救火行动中,约翰的父亲弗兰克不幸殉职。 一个偶然的机会,约翰在翻看父亲的遗物时,发现了一台父亲生前使用过的老式无线电。 在随手翻拨频段时,约翰竟然和一名与父亲同名的年轻男子搭上了线。 经过彻夜长谈,约翰确定出现了时空错乱:无线电另一边的弗兰克正是自己30年前的父亲。 约翰异常兴奋,他根据当时的报纸报道,顺利帮助父亲躲过了那场火灾。 然而,成功拯救父亲的约翰,完全没有意识到历史的一切都在改写:
约翰越是追求完美,生活越是变得一团糟。 他甚至一度把父亲“送进了”监狱,幸好后来抓到了凶手,事情才出现转机。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如果你追求完美,将永远无法得到满足。” 生活也是这样,徒劳地想要改变过去,不如收回心思,专注当下。 人生总有缺憾,任何的美好都不是生活的全部。 用真实的眼光观察,用包容的心态接受,你会发现,原来不完美的时候,也处处都有阳光和色彩。 正如林语堂在《人生不过如此》中所说:
正是因为不完美,生活的一切才更真实;也是因为不完美,我们的每天才变得有意义,也更值得去探索。 不完美的生活,更有追求 一味地追求完美,只会让自己身心俱疲。 而以不完美为基础,却可以开发出更多的成长空间。 《大力水手》是90后脑海中挥之不去的经典动画。 片中,喜欢叼着烟斗的主角波比,是一个身材瘦弱的水手。 但是,每逢危机来临,他就会吞下一罐菠菜,变得身强体壮,一拳把坏人打倒在地。 艺术源于生活,大力水手的原型正是拳击手佛格。 采访中,佛格说:
生活中的佛格,生来身材矮小,力气也不大。 从小时候开始,就一直被同龄人欺负。 但他从来没有向现实低头,而选择了在挨打中进步。 每次被打翻在地,佛格都会反复思考,琢磨出一套躲避此类攻击的招式。 身材的不完美,让佛格另辟蹊径,成为了一个“灵活的拳击手”。 终于,在多年的锻炼与磨合下,佛格用自己独特的格斗技巧在拳击舞台上大展身手: 打败了无数拥有完美身材的拳手,成为小镇有名的“常胜将军”。 《撒野》中说:
完美,是我们前进的方向。 认识到自己不完美的瞬间,也是自我改变的开始。 先动起来,再寻找机会。 在前往完美的路上,“做什么”永远比“想什么”重要。 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完成比完美更重要(Done is better than perfect)。” 这句话,是全球最大社交平台之一——Facebook公司的座右铭。 从扎克伯格创业初期,这个标语就贴在公司,作为行动准则,激励员工。 扎克本人就是“一旦想到一个点子,马上动手实现”的人,他不在乎结果会不会完美,而是先把想法完成。 在哈佛求学期间,扎克简单设计的一个社交网站,受到了一些同学的欢迎。 他马上决定,建立一个大学生交流平台。 只用了大概一周的时间,扎克就建立了名为Facebook的网站。 他曾坦言,一开始自己也不知道要把网站做成什么样子,但是他和伙伴们勇敢地去设想、去试错、去推翻、去改良,才有了现在的规模。 扎克说:
行动,可以克服一切犹疑。 面对一个事情,我们首先追求的应该是完成。 在动起来的基础上,再去精益求精。 如果一味追求完美,我们只会陷入自我怀疑的死胡同,止步于开始,终会错失良机。 学会做一个“不完美主义者” 《星际争霸》中的阿巴瑟说:
在追求完美的路上,我们首先要做的便是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如何接纳自己是一个“不完美主义者”? 下面分享给大家三个小方法:
古人说:
意思是说:凡事没有绝对,路的尽头还有路。 人生也是一样,从来不只有非此即彼的选择。 曾看过一个很有哲理的小故事。 老和尚问小和尚:
小和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往旁边去。” 生活中,我们很容易陷入二选一的思维死角。 但是,生活本就是由不确定组成的,进退两难不如换个角度。 因为生活不是0和1,路的旁边还有路。
《道德经》有言:
意思是说:不知足是最严重的祸患,贪得无厌是最深重的灾难。 人生百分之八十的痛苦,都是源于期待过高,不知满足。 对他人要求太多,折磨自己;对自己要求过高,束缚自己。 月盈则亏,水满则溢。 纵使世界千般好,总有阳光照不到的地方。 与其抱着“一举成功”的高度期待,不如静下心来提升实力,培养面对困难的底气。 把期待值降低,不去要求别人,也不再强求自己。 人生一程,遇见即是礼物,所得所失,都是一种成长。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二十英里法则,说的是:
答案是:每天走20英里,大概需要5个月的时间。 对于这个答案,很多人觉得诧异,纷纷表示: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这部分人刚开始时,每天拼尽全力走40英里,等旅途到了一半,他们的体力和热情就几乎消耗殆尽。 最后,只能拖着疲惫的身体前行,甚至要花一年的时间才能到达终点。 而那些在规定时间走完的人,从始至终坚持每天走20英里,按期到达了终点。 成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慢慢来。 没有人要求我们要将十天内做好的事,浓缩到一天完成,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养成每天做成一件小事的微习惯。 如果一个星期看不完一本书,那就每天看几页,一个月看完; 如果高强度的运动太疲惫,那就从每天做几个仰卧起坐开始…… 微习惯非常简单,制定计划只需要几秒,完成计划只需要几分钟。 计划容易被完成,就会给予我们继续下去的动力和坚持下去的信心。 正所谓:“小事不做,大事难成。” 人生路上,我们走的是过程。 思前想后的不行动,不如缓慢积累,一直坚持。 ▽ 《失落的一角》中说:
生活也是一样,所有的事物,一开始都不完美。 经过打磨、抛光,才会逐渐趋于圆满。 人生路上,每一站的风景都很美。 走一程,爱一程,坦然接受,努力向上才是我们应该有的样子。 正如一句话所说:“速度第一,完美第二;行动第一,想法第二;决心第一,成败第二。” 幸福从来不取决于别人的眼光,而只在于自己对自己的肯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