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审美从“止”开始,聪明人只过1%的好生活

 乐康居 2020-04-21

放下不需要的99%

浇灌100%的爱

得到1%的好生活

好生活的开始,是放下不需要的99%。

这几年,有一个从设计界流行到各个领域的概念叫“Less is more”。 你会发现,那些世界上最优秀的灵魂,都在享受“少的乐趣”,追逐极简生活带来的更大自由。

庄子早就说过:“虚室生白”,内心空置,虚无一物,阳光才会照进来。

最著名的例子是facebook的创始人扎克伯格的衣橱,他有许多件长得一样的灰色短袖T恤和深灰色帽T。扎克伯格解释道:

“我想让我的生活尽可能变得简单,不用为做太多决定而费神。这样才能把精力集中在更好地为社会服务这些重要的事情上。”

日本则是极简主义盛行的国家。受日本禅宗文化和近年来经济大环境不景气的影响,许多日本人开始理解到,当拥有的东西变少了,人反而较容易珍惜现有之物、反而更容易感到幸福。

37岁的日本男子佐佐木典士是一名典型的极简主义者,他扔掉了家中98%的东西。

这是他现在的家。现在只有三件衬衫、四条裤子、四双袜子和其它一些零散物品。

几年前,佐佐木典士蜗居在东京的一个小房子里,是一个穷编辑,无存款,工作和生活也没有什么长进,3坪大的房间里堆得到处都是东西,书、零食、衣服、洗浴用品……

一张图足以说明他过去的生活状态。

践行极简之后,佐佐木的不仅从穷小编逆袭成出版社副主编,还收获了一个意外的变化:他瘦了十公斤!如今的家宽敞到可以做瑜伽和伸展操,压力小了,人自然而然就轻松了。

还有“断舍离”概念的创始人山下英子,她生活在东京一座普通公寓中,除了自己的家,她还有一套专门当工作室的公寓,两室一厅,面积大概是80平米。

这就是山下英子的家,整洁、明亮。

从安迪、扎克伯格、佐佐木典士到山下英子,践行极简的人无不透露着活在当下的人生态度:

不被过去囚禁,也不过于担忧未来,只关注眼前的真实感受。

有意思的是,“断舍离”这个理念早在几千年前就有了。

战国时期的荀子就说过,“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即君子是懂得掌握物品,而小人却被外物所左右,也是在说人要放下对物品的执念。

人的精力有限,好的生活也不需要太复杂,我们真正需要的事物,可能是这个世界的1%就够了。

极简风流行,其实也暗合了中国宋、明时期的美学哲理:少,即是美。

那个时候的人们,做的瓷器多是素雅素朴的,一种釉色,简洁的线条,没有繁复的花纹或装饰。像汝窑的水仙盆,天青的釉色好像雨过天晴的日子,宁静又明朗。

明式家具,也被认为是极简风格的代表。那时的椅子,看上去极其简单,仿佛是几根线条勾勒出的物件。可是它的简单、优雅,会让人想亲近它们,想坐上去。

中国水墨画里的留白,明明只有几笔,却勾勒出无尽想象的意境。寥寥几笔浓墨,是天边的远山,那大片大片的留白就是“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物是极简为美,生活也是。

刘禹锡写《陋室铭》,说他那间青苔爬满台阶的屋子,素朴的帘子只有草色来映衬,室中仅有一部琴、几卷书经,但已足够。

陶渊明更甚,他享受着吹着夏风,读读书、弹弹琴的田园生活,还说,“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粮食不需囤多,够吃就好了。经营生活需要有止境,过了所需的就不是他所羡慕的生活了。

回想习惯了在快节奏中“急中生智”的我们,

忽略了的正是将心“止”下来的“静能生慧”。

而真正的审美,也正是从这简单的“止”开始。

《我决定简单地生活——从断舍离到极简主义》


乔布斯曾说:“你的时间有限,请不要为别人而活。”

同样,你的时间有限,请不要为杂物而活。

少,就是幸福。身边的物品越少,人生就越幸福。

因为我们再也不需要物品填满我们的人生。

36岁的作者曾一度被繁琐的生活困扰着,然而他接触到“极简主义”之后,开始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重新定义人人渴望的“幸福”。他说:“我的东西少,但每天都很幸福。”。

这本书所传达的极简主义理念,就是要告诉我们“减物”生活的美妙。从断舍离到极简主义,跟无限制的物欲保持距离,让我们重新开始思考幸福的真谛。

出版: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日】佐佐木典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