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半生缘》:被姐夫借腹生子,顾曼桢的悲剧,源于其6个幼稚逻辑

 历来现实 2021-09-16

婚姻不代表爱情,但是没有婚姻,爱情会面临各种变故。

婚姻不是爱情的坟墓,而是爱情的社会保障。没有婚姻加持的爱情就像是没有抗体的身体,随时会被感染和侵袭,永远不可能一直纯洁和维持下去。

张爱玲的小说《半生缘》中的沈世钧与顾曼桢之间的爱情就是如此。

张爱玲虽然声称《多少恨》是她的通俗小说中最为满意的一部,但是半生缘的通俗性要比《多少恨》强烈很多倍。通俗小说强调情节的复杂性、人物角色的丰富性、以取悦大众为目的,《半生缘》里充满了顾曼桢与沈世钧、张豫瑾、祝鸿才之间的爱情纠葛,石翠芝与许叔惠、沈世钧、方一鹏之间的爱情纠葛,顾曼璐与祝鸿才、顾曼桢之间的家庭纠葛,等等。

其情节之复杂、人物关系之错综,是张爱玲众多小说中非常特殊与独特的一部。虽然说这部小说是根据美国的《普汉先生》进行的改编,但是小说中处处都体现了民国风味和特殊的中国文化。

小说不仅情节复杂,而且最后的结局也着实耐人寻味。

如果不看后面的情节,单从小说开头来看,沈世钧最后应该是与顾曼桢走到了一起,整篇小说像是在回忆过往的甜蜜与坎坷。但是从结尾来看,两人又像是饱经沧桑,觉得一切都无法回到过去。以后他们两人生活会不会继续交集下去,或者从此远离,就留待读者的想象了。

沈世钧与顾曼桢两人因为在一个单位上班,又有共同的朋友叔惠而走到了一起,一切看起来都那么顺利,但是结果却因迟迟不结婚而发生了越来越多的误会和意外,最终一个与另外的女人结婚,一个被别的男人强行占有而历经苦难。

其实这些意外完全可以避免的,只因为顾曼桢的幼稚想法和无知观念,两人越走越远。很多人把顾曼桢的悲剧当成是社会、家庭的牺牲品,岂不知这一切根本的源头其实是她自己。

幼稚想法一:等家里的弟弟妹妹长大之后再结婚,即十几年之后

顾曼桢的家庭算是底层偏上的一个家庭。她父亲在世时家中老小七八口人、祖孙三代都靠她父亲的工资生活,虽然不是很好,但是也不是特别糟。

后来父亲去世,顾曼桢的姐姐曼璐不得不出去当舞女,在上海的闹市区置办了一套房子。房子虽然不是很大,但是却比当时很多人都强多了。有容身之地,又有姐姐的收入维持,而且曼桢也已经出去工作了,家庭生活其实还是可以的。虽然她姐姐的职业不是很受人待见,虽然曼桢的收入不是很高。

后来曼璐要结婚,离开这个家,曼桢就挑起了重担,一力负责起家庭的开支。她当前的工作收入不是很高,于是她又于下班后另外找了一份工作,打双份工。她与沈世钧的爱情就是在其家庭的过渡时期开始的。

沈世钧与顾曼桢从开始的一起吃饭,到后来沈世钧天天晚上到曼桢家邀请她看电影,两人的交往越来越频繁,顾曼桢这里的家里人也都已经接受了他。就这样,两人谈恋爱谈了两年多。

且不说在当时那个时代,就是在现代社会,已经工作的男女谈恋爱都很少会有这么长时间的。一年左右的时间已经足够了解对方的脾性、对方的家庭、双方互相间的心意,也已经达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而沈世钧与顾曼桢却一直这样拖着。

之所以造成这样的局面是顾曼桢告诉沈世钧,她要等弟弟妹妹长大之后,上学工作了再结婚。多么荒唐的想法。

当时她的弟弟妹妹只有八九岁左右,等他们长大,还不得十几年。而且他们长大了又怎么样呢,后来他们倒是大了,沈老太太不是还是一样的没有人愿意养。她那些弟弟长大了又有何用。难道还要等到为老太太送终后再结婚?

这虽是后话,但是要再等十几年结婚,是个人都明白这是不符合常理的。顾曼桢现在二十多岁,十几年之后,都快要四十了。

有人说,顾曼桢缺乏社会经验,这种想法其实根本不需要任何社会经验就能想明白是错误的。当时她提出这个说法时,两人已经交往了两年多了。不光沈世钧觉得不好接受,就是她的母亲顾太太都无法接受。即便如此,沈世钧算是人品很不错的了,他仍没有选择放弃顾曼桢。如果他们早结婚,后面一系列事情就不会发生了。

先是张豫瑾的出现。

张豫瑾是她姐姐原先的未婚夫,也是顾曼桢的远房亲戚。后来曼璐因为做了舞女主动与张豫瑾退了婚约。但是张豫瑾一直没有结婚。

他虽然是与姐姐曼璐订的婚,但是他这次前来上海,临时住在曼桢家,却发现自己真正喜欢的其实是曼桢。

因为张豫瑾的出现,沈世钧与顾曼桢之间开始有了隔阂。她的家里人对沈世钧表现出敌对,张豫瑾与曼桢又做出一些暧昧行为,沈世钧不多心也是不可能的。两人的感情从此时起开始有了各种误会。

后来沈世钧怒气冲冲地摔门离去,与张豫瑾也有莫大关系。甚至沈世钧见不到顾曼桢,还认为她与张豫瑾结婚了,从而彻底死了心。

其次是沈世钧的父亲病重,他不得不放弃在上海的工作,回家继承父亲的皮毛生意。两人相隔异地,很多事无法及时通消息,一个月也见不了几次。感情的维系开始变得有些困难。

第三是沈世钧的舅父在舞厅见到过曼璐,他认出了曼桢跟曼璐是一家人。这让沈家对顾曼桢进行了最大恶意的猜测。他们觉得顾曼桢早晚会走其姐姐的路,这样出身的人家的女孩子不可能纯洁,只会变着各种方法骗男人钱财。这让沈家实在很难接受顾曼桢。

第四,曼璐为了拴住丈夫祝鸿才的心,决定将妹妹曼桢拉下水,让她成为丈夫的新姨太太。于是便有了后来顾曼桢被霸王硬上弓、被囚禁的一幕幕悲剧。

幼稚想法二:结婚了就断绝了与娘家的关系,不能帮助娘家人

在顾曼桢的想法里,只要是结婚了,就跟娘家母亲、兄弟姐妹断绝了关系,就不能拿出钱来帮助他们了。这就跟现在女生家庭一样,尽量往死里要彩礼钱,还拿出什么养活女儿不容易,这些钱作为养老费之类的借口。很多女生也这样想。

从古至今,女人出嫁之后,全力帮衬娘家人的情况屡见不鲜。古代皇帝的外戚都是娘家人,皇帝娶了妃子之后,岳父家是受益最大的一方。官员、富商没有不是如此的。不光是权力、工作等方面的受益,直接拿出钱来帮助娘家人更是再平常不过。

就比如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中,曹七巧的哥哥、嫂子每次来,都是大包小包地往回带,金戒指、金挖耳勺、绸缎、衣服、钱等各种东西一样不少。

沈世钧虽然是在上海当一个普通的工程师,收入不高,但是他家庭是很富裕的。家中做着皮毛生意,其父亲有公馆,甚至还娶了姨太太。他父亲也一再要求他继承家里的生意。对于这样一个大家庭来说,稍微拿出点钱都比顾曼桢做的两份工作的钱要多。

她不仅自己这样,还坚持不要姐姐的钱,说她姐姐的钱不干净。她姐姐当舞女时,她们都照样拿着她的钱生活,现在去给人当姨太太了,反而钱变得不干净了。在民国,官员或者富豪娶姨太太就跟古代娶小妾一样,都是正常的社会风俗。当时也没有一夫一妻制。不知道顾曼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这种想法跟第一想法相互辉映,互成因果。

幼稚想法三:坚持留在上海,不去南京

沈世钧原是南京人。后来他父亲病重,急忙要沈世钧回到南京。后来父亲虽然撑过去了,但是沈世钧也因为父亲的缘故不得不留在南京继承家里的生意。他曾经跟顾曼桢提到过让她来南京,但是遭到了否决。

其实顾曼桢原是六安人,上海也不是她的家乡。而且她在上海的工作也只不过是个公司的职员,不存在什么理想不理想之类的问题。她的弟弟妹妹跟母亲都没有工作,天天也只不过是在家里。上海对她来说,本身就是客居。在上海,或者在南京,对她来说其实也没有什么区别。唯一的区别就是上海比南京要发达。

在顾曼桢心里可能还存着这点虚荣心吧。

幼稚想法四:顾曼桢更欣赏沈世钧追求自己的理想

沈世钧当初因为不想继承家里的生意,才独自出来念大学,学习工程,到上海工作。顾曼桢与他相遇时对他的勇气和志向非常欣赏,这也是她开始喜欢他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实在当时那个时代,中国的机械工程之类的产业本就不发达,沈世钧就是再怎么努力,想要有成就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小说开头也交代了,他在工厂里今天做这个部门,明天做那个部门,经验倒积累了不少,但是工资、成就却没有多少。就是两人谈了两年恋爱,沈世钧的境况也没有任何改变。且不说他能不能实现理想,他即便能,也不知道要经历多少年之后。理想归理想,现实归现实。

当时沈世钧因为父亲生病不得已回家继承生意,他自己担心被顾曼桢瞧不起,顾曼桢也确实对他有些失望。

其实如果换位思考,顾曼桢都这么在乎自己的一家老小,沈世钧又为什么不能在乎家里人的想法,不能回家照顾下老人呢?完全理想化的生活她自己都做不到,还要求别人去做,实在是为难别人。这也是横亘在两人之间的一道障碍。

幼稚想法五:她认为姐姐曼璐虽然做了舞女,但是品德很高尚

当初她父亲去世之后,姐姐顾曼璐毅然挑起了家庭重担,年纪轻轻就到舞厅当舞女,供养弟弟妹妹上学及家里的一应收入。从这个角度来说,曼璐确实很有责任感。但是顾曼桢忘记了一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的价值观其实是一直在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曼璐去当舞女时,她确实很纯洁,很单纯,但是长久地在那样污秽的环境下生活,她又怎么可能一直善良、单纯?

舞女说好听点叫舞女,说不好听就是在青楼工作,两者的工作其实没有什么区别。能够到这种地方来的男人,哪有什么正直、善良的人?

顾曼桢一直觉得是这个社会逼迫的姐姐走上了这条路。

其实社会又怎么逼她了?姐姐结婚之后顾曼桢面临的情况与她姐姐当时面临着差不多的处境,她不是也没有选择去当舞女。是她的家庭在逼迫她们,加上她自己的选择,跟社会有什么关系?其实她母亲还有弟弟妹妹完全可以回到老家生活,实在没有必要非得在上海。在物价飞涨的当时,上海的生活成本实在太高。

后来曼璐害了顾曼桢之后,顾家一家老小不还是回到了老家生活,也没见到有什么压力。而且她的母亲年龄也就四十左右,天天窝在家里,坐享其成,无所事事,完全没有想到为家里分担些压力。

曼璐长久与一些社会无赖呆在一起,她的价值观早已经被扭曲了。她对家里同样也存在着很大的怨气。她觉得自己为家里牺牲了,家里人就应该无条件为自己做出任何牺牲。她心里已经没有了任何道德的界限。所以她才会有用妹妹的身体换来丈夫不在外面鬼混的想法,牺牲妹妹的一生换自己丈夫的忠诚。

顾曼桢与沈世钧最后吵架就是因为沈世钧对曼璐的看法。她坚持觉得姐姐高尚无比,应该去怪社会、怪那些接近她们的男人。社会对这一行业有看法,确实是有它的道理,并非空穴来风,无端污蔑。

她始终相信姐姐,甚至于相信那个在舞厅与姐姐认识的姐夫祝鸿才。祝鸿才本就是活动在法律边缘,靠各种欺诈、投机赚钱之人。在顾曼桢眼里,他也成了值得信赖的人。

因为对姐姐这个行业的看法,顾曼桢与沈世钧发生了他们认识以来最大的吵架。随后,顾曼桢因为对沈世钧的不满与他在当时短暂性地断绝了关系。随后,她就被姐姐曼璐骗到祝公馆,被酒后的姐夫逼迫下发生了关系,然后被关了一年多的时间。

而在这一年里,沈世钧误会她已经与别人结婚,心灰意冷之下与翠芝结婚了。

幼稚想法六:不与别的男人保持距离,有了误会还怨男方不信任自己

顾曼桢与张豫瑾之间其实确实发生了很多的暧昧之事。顾曼桢对张豫瑾绝对是有些朦胧的感情,而张豫瑾绝对也很喜欢她。不怪沈世钧会误会,顾曼桢行事也确实没有特意保持与张豫瑾的距离。

当然顾曼桢还是更喜欢沈世钧的。但是作为一个男人,看到自己的女朋友与别的男人保持暧昧,心里不可能舒服。顾曼桢得知沈世钧的想法时,还怨他不相信自己。不仅不解释,还故意表示冷淡。

后来沈世钧找不到她的踪迹,又得知张豫瑾结婚的消息,任谁都会有他们背着自己结婚的想法。沈世钧的心灰意冷和痛苦难过就可想而知了。顾曼桢给了沈世钧误会的空间,无疑害了自己。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很多时候我们评价人或事总是以结果作为评价标准,这显然是很片面的。

在《半生缘》中,顾曼桢给人的印象是单纯、阳光的大姑娘。但是她作出的每一个决定无疑不是在一步步将自己推向深渊。

悲剧的发生总是需要机会的,而这个机会就是顾曼桢自己创造的。怨天怨地怨社会怨别人都没有用,其实最应该反思的,应该是她自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