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代人怎么过元宵节?

 建盏 2021-09-17

今天是农历正月十五,元宵佳节,建盏君在此祝各位朋友上元安康,幸福团圆。


宋时元宵放灯时间的延长
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新春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故称“元宵节”,又有“上元节、灯节”之名。
唐宋时期,元宵节逐渐演变为世俗化的节日,宋时市民文化的兴起,经济的繁荣,有司对元宵节的支持鼓励,都令元宵节在宋代的热闹程度,比起春节有过之而无不及。
21世纪的夜生活丰富多彩,元宵节放灯可以只在当天,也可根据需要自由延长推后。
然而古代中国曾实行严格的“宵禁”制度,非弛禁[注]之夜不能外出。
[注]弛禁:古代放夜制度。古时宵禁有执金吾值勤,入夜禁止路人行走,每年正月十五上元节前后(正月十四至正月十六),为便百姓观灯,皇帝破例“放夜”。

▲宋太祖(927-976)赵匡胤,字元朗。

宋太祖于乾德五年正月下诏,延长元宵节的弛禁:


“上元张灯,旧止三夜。今朝廷无事,区宇乂安,方当年谷之丰登,宜纵士民之行乐,其令开封府更放十七十八两夜灯,后遂为例。”

宋淳祐年间,正月十三便开始放灯,元宵节的夜生活又延长到六天

宋时元宵节有何趣味?
元夕佳节皇帝赐筵中枢院赐宴近臣,以赠御诗等方式笼络百官近臣,与民同乐,大大推动元宵行乐之风。而宋代文人所作元宵相关诗文也占比极高。

▲南宋元夕节夜晚燃灯街景

宋代元宵节诗词繁多,宋代节序词约有1310首,涵盖除夕、元日、元宵、端午、清明等36个节日、时令。

其中元宵节是数量最多的一种,约有297首,描写宫廷元宵有27首,数量碾压其他节令。

可见元宵节不仅具有广泛的参与性,还促进宋代诗歌民俗文化发展。

据传宋徽宗每逢元宵佳节便亲自上宣德楼观灯赐酒,在楼下仰观圣颜的仕女则有幸饮得御酒一杯。《宣和遗事》曾记载一事:

“宣和间,上元张灯,许仕女纵观,各赐酒一杯。一女子窃所饮金杯,卫士见之,押至御前。 ”

▲宋徽宗《瑞鹤图》中的汴梁宣德门

面对卫士审问,仕女吟诵《鹧鸪天》,表明缘由。其与夫君游园走散,有感皇恩,得酒饮,怕夫君责怪,便窃取金杯作御赐凭照。

宋徽宗听之龙颜大悦,将金杯赐予该仕女,并令侍卫送返,一时传为佳话。


宫廷之外,元宵灯会也乐趣颇多。
《岁时广记》记载,

“正月望夜,许三夜金吾弛禁,察其寺观及前后街巷,要盛造灯笼,烧灯光明如昼。山棚高百余尺。神龙已后,复加严饰。士女无不夜游,罕有居者。车马塞路,有足不摄地,被浮行数十步者。”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说书场景

上元佳节街市张灯结彩,歌舞百戏、奇术异能鳞次栉比,都城内丝竹管弦、歌舞升平响彻云霄。宋代贵族、百姓携伴群集街市赏灯,游人摩肩接踵而不觉,通宵达旦,万家空巷,节日氛围浓厚。
《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一份当时“元宵联欢晚会”最受欢迎的节目名单,包含吞铁剑、演傀儡戏、魔术、吹箫管、剧术、杂办、筑球、说书、弄虫蚁、鼓笛、弹嵇琴等精彩表演。

当然重头戏还是赏灯。

赏花灯、猜灯谜、扫街习俗


燃灯、赏灯习俗


燃灯赏灯习俗自隋唐后逐渐流行,《宋史·嘉礼四》描述中可见,二者已与各种娱乐表演结合,

“城中张灯,大内正门结彩为山楼影灯,起露台,教坊陈百戏”。

适日万盏奢华明灯汇聚形成灯山,金碧相射、锦绣交辉,数量众多品种五花八门。金盈之《新编醉翁谈录》记载,有“凤灯”、“绢灯笼”、“灯球”、“字灯”、“诗牌灯”、“凤灯”、“马骑灯”、“水灯”……

南宋李嵩《观灯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描绘宋朝女子在元宵之夜观花灯、吹奏音乐的风俗。图中小儿提着的灯为走马灯(马骑灯)。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描绘的正是宋代元宵节观灯盛况,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仕女装扮、扫街习俗


此外,宋人还将灯笼制作成精致装饰品供仕女装扮。宋代仕女赏灯时还会佩戴“珠翠、闹蛾[注]、玉梅、雪柳、灯球 ”等装饰迎合节日气氛。上文提及“蛾儿雪柳黄金缕”的“蛾儿”便为饰品一种。

[注]闹蛾是一种仿生形的饰品,类似蝴蝶,呈双翅平展状。

《大傩图》轴,宋,佚名,绢本,故宫博物院藏。图中男子额头正中佩戴闹蛾,生动形象。

灯会散场后,汴京和临安的市民都有“扫街”习俗,即持灯照路拾取妇人的遗钿堕珥缀翠遗簪,此于《武林旧事》《梦梁录》均有记载,为汴京遗风。



猜灯谜、放焰火


随着赏灯的盛行,猜灯谜成为元宵节最受欢迎的节日习俗之一。传闻宋仁宗时期,上元佳节为歌颂开平,拈诗成谜,悬灯招猜者,后猜灯谜风靡北宋。

▼赵祯(1010-1063),即宋仁宗,宋朝第四位皇帝(公元1022-1063在位),为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武林旧事·灯品》曾记述一种藏头灯谜,颇有趣味,

“又有以绢灯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浑语,戏弄行人”。




宋代元宵节后勤人员之潜火队


元宵节最炫酷的节目要属皇家烟火,放焰火习俗始于隋朝盛于唐宋,根据《武林旧事·元夕》记载,皇帝也参与放焰火活动。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望火楼

当时汴京城内人口约有150万,人口、商铺密集,观赏花灯与烟花时,风烛之患极易肆起。而火灾为古代一大患,北宋时期已诞生世界上最早的公共性专业消防机构——“潜火队”。

▲《武经总要》中的宋代云梯,云梯为辅助灭火工具。

潜火队经过专业训练,配备世界上最先进的消防装备,其中云梯、唧筒、水囊”与今日消防工具极为相似。潜火队作为后勤人员,为元宵活动顺利举行提供诸多保障。

▼《水浒》电视剧中的唧筒。唧筒是宋代的重要发明,至明代不仅用于消防,也用于农业灌溉,相当于现代消防泵。

元宵美食、舞队表演、奇能异术


宋代元宵美食


北宋人民也和现代人一样热爱美食,集市上元宵节食品种类繁多,干鲜具备,而以元宵为大宗。《岁时杂记》中“卖节食”记载:

“京师人以绿豆粉为科斗羹;煮糯为丸,糖为臛,谓之圆子;盐豉捻头,杂肉煮汤,谓之盐豉汤……皆上元节食也。”

“元宵”作为上元节必备食品,据传就诞生于宋朝,因其“上下沉浮之态”而被称为“浮元子”,后称“元宵”。“汤圆”取团圆之意,象征家人团聚,和睦幸福。

北宋的元宵以白糖、豆沙、芝麻、黄桂、果仁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既可汤煮,又可以油炸,做法多样。



宋代舞队表演


舞队”是宋代元宵民间表演的重要内容,持续时间较长,从腊月正月十六‚贯穿迎春和元宵节。其活动规模庞大,连亘十余里,箫鼓振作,让人耳目不暇。

舞队人物由演员佩戴面具乔装打扮成各类角色,类似年轻人中流行的cosplay,具有一定诙谐性。《梦梁录》中就曾记载舞队中形形色色的人物:

“清音、遏云、掉刀、鲍老、胡女、刘衮、乔三教、乔迎酒、乔亲事、焦锤架儿、仕女、杵歌、诸国朝、竹马儿、村田乐、神鬼……”



宋代奇术异能


除前文所提到的各式各样杂技表演外,宋代奇术异能与当代马戏表演、魔术有过之而无不及,如“刘百禽虫蚁”、“猴呈百戏”,“鱼跳刀门”,“使唤蜂蝶”,“追呼蝼蚁”等专业性表演,让在场观众瞠目结舌。

譬如“鱼跳刀门”,以响声刺激鱼跃架起的刀门,类似现在的马戏团表演。

▲南宋朱玉的《灯戏图》中就描述了南宋临安元宵节“灯戏”的假头舞队正在表演的热闹场景。

使唤蜂蝶”节目在当时十分流行,与当代魔术类似。表演艺人将一匹布折叠,剪成蝴蝶与蜜蜂的形状,蜜蜂与蝴蝶随着剪子飞去,待艺人招呼后飞回,而布重新完好如初。

从各种资料可见,没有网络手机电视的时代,古人也还是很会玩。今人娱乐方式较之宋时丰富千百倍,元宵节一到,依然在制造展示各种样式材质的花灯。世殊时异,人各有心,而对光明的向往,未曾更改。

致敬仍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以及相关岗位从业者,同心抗疫,感谢有你。后方的朋友近期请做好个人防护,戴口罩,勤洗手,少出门,不聚集;平安是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