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男子双手可以变成各种形状,身体还能伸出触手,并且能够吸收他人

 新用户5384i0QN 2021-09-18

说起开放世界动作游戏,你的脑中第一个闪过的会是哪个游戏?《GTA》、《正当防卫》还是《辐射》?就个人而言,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一款2009年发售,并且可能永远都数不到3的作品:《虐杀原形》。

《虐杀原形》的主角Alex Mercer因一场意外而造成基因突变,获得了超越常人的能力。只要心念一动,身体就会变成各种武器装甲,甚至可以做到通过吸收他人,而继承被吸收者的记忆与外貌,这种逆天的能力。不过一开始Alex就失去了所有记忆,并且是在纽约市的某一停尸间里醒过来,而玩家扮演的主角Alex的目的,就是为了要找回失去的记忆,并且调查出纽约市中心曼哈顿充满骇人的病毒传播的原因。

游戏中的主角A哥具有破坏、防御、感觉等特殊能力。A哥的双手可以变为不同的武器形态:锤状拳头、利爪、刀刃、长鞭等等,同时还可以在身上产生出护盾与护甲两种防御能力,除了正常视觉外,A哥还可以使用红外线视觉、感染探测视觉两种感官能力。

在游戏中,厂商为主角加入了陷害能力,当玩家的身份是士兵时,就可以陷害并让士兵们集体攻击另一名无辜的士兵;被怀疑时可以使用这技能来嫁祸于他人身上;当角色是高级士官时,玩家可以召唤空中打击来攻击大型单位。也可以在奔跑时推撞士兵;士兵也会根据军衔等级而敬礼道歉或打骂玩家,但这么做有可能会引起怀疑而导致暴露身份,被发现的话我一般都是把对方吸收掉,可以说是细节满满。

A哥也可以借由融合地面,作为身体一部分进行针状、大范围的攻击,可360度击杀周围的敌人;至于A哥本身也可将身体变为保护自己的巨大屏障,以防范正面的攻击,A哥还可以从群众中,辨识并追踪感染者,然而在使用时体力将会下降;另外,A哥也可能拥有冒充别人的能力,以便逃避追击。

游戏的背景设定在被病毒污染的美国大都会曼哈顿,开始的小序章会先让玩家体验一下,技能全开的A哥有多猛。可以直线狂冲,见人杀人、见车毁车,如有大楼挡在面前,也可飞檐走壁,沿着大楼墙壁直向上冲,跳上屋顶后,再跳往天空,然后不断于空中滑翔、俯冲。这些也正是大部分玩家所追求的东西,拥有多种攻击技能的主角肯定是这款游戏的第一大卖点。强大的战斗力、广大的破坏力、灵巧的闪躲力等等,学习吸收的新技能之后,随便吸收个路人便可以补血,这种爽感可以说是无与伦比的。

如果你想追求另类的游戏性,此作也为玩家设计出一个伪装功能。透过这功能你能变身成为街上任何一个行人、员警甚至军人,二手QQ转让地图过程中充满了潜心暗杀的要素。你可以选择避过敌人的耳目到达目的地,我认为这部分倒不是这么苛求其伪装难度或者闪躲的必要性,尤其到中后期,直接上去刚就完事了。即使真的打不赢就先逃离战场,很快会解除警报。另外你也能使用里面军人所使用的的武器,步枪、火箭炮等武器还以颜色,不过大部分情况下都不如直接上手来得实在。

游戏途中也会有一些小游戏类型的支线,例如规定时间内杀敌取分/竞速赛/杀死指定目标等等,算是不会让游戏太过于单调的设计。但真的要拿出来与各种动作游戏的支线任务相比,还是差了那么点意思的。

战斗部分,也许或有玩家认为说动作有点飘,真实的战斗打击感不够,不过我想这也是为了那非比寻常的夸张动作、速度而考虑的,加上此作的战斗系统主要是讲求攻击走位的快速变换和空中、地面各种形态的流畅出招,所以倒不见得要挑这部分的细节。

画面表现上,虽然综合水平比较一般,但是战斗画面却十分流畅。作品中充满了许多暴力元素,可是说是爽感十足。当然也有玩家对画面表现不太满意,的确,拿来与同期的《恶名昭彰》等作品来说,确实有一段差距。

《虐杀原形》从一开始就可以明显地看到,设计者刻意将材质效果着重于主角本身,远、近景建筑物的模组相较于同期的一些作品,或许会让人感觉有些寒碜,但个人认为绝对在及格之上。虽然没有《鬼泣》系列的华丽声光,但其极致的杀戮快感、行云流水的招式连击,还有扩及整个城市的战场,这些方面是真的很赞,而且加入了多种能力与变身,可以依据目前需要来任意切换,也增加了游戏不少的可玩性。

至于音效方面,只可以说是该有的都有。螺旋桨有螺旋桨的声音、枪炮有枪枪炮爆炸声、民众有民众的呼喊声。但是却缺了点感觉,缺了点那种世界末日的震撼与绝望感,但毕竟这只是一款2009年的作品,主要是追求游戏动作的爽感表现,所以也不能苛求那么多。

总的来说,这款享受的就是战斗,战斗,还有战斗。从而让人忽略了人物刻画不够自然,与剧情细腻度不足两个缺点。换做一般动作游戏,人物与剧情方面如果不够充实,那么也就会减少玩家玩下去的欲望,而且《虐杀原形》的战斗部分足以支撑这款游戏,所以其他元素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就好比杰森斯坦森的电影,剧情只是打斗部分的陪衬罢了,这也就是所谓的“暴力美学”了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