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怀与担当 ——读《钱学森》有感 曾经被朋友问及,假如你的孩子被选拔参加某项目的研究,可能长时间(甚至30年)不能和家人联系,你是否同意?我考虑片刻后回答:“这需要看孩子意愿,无论她如何选择,我都会无条件支持。” 钱学森给了我们一个截然不同的回答。
《钱学森》作者叶永烈,他从“冲破罗网”“华丽家族”“美国深造”“火箭专家”“一将难求”“两弹一星”“梦圆飞天”“金色晚年”八个篇章详尽描述了钱学森一生。正文之前有花絮,“小引:形形色色的评价”让读者可以对主人公有一个多角度的立体的了解。正文之后有附录,“钱学森年表”“钱学森著作一览”让读者一目了然地知道主人公的成长轨迹和巨大成就。 什么是“山水城市”?它的提出者是谁?如今生活在“中国园林城市”中的济源人徜徉在大街小巷,可以张口即来:有山有水、依山傍水、显山露水。瞧,四周有足够的森林绿地、足够的江河湖面、足够的自然生态,我们有良好的自然环境、生活环境、宜居环境。至于“山水城市”的提出者,大家可能就会费一番周折。中国建筑学界的元老级人物梁思成?中国著名的古建筑学家陈从周?不!它是“两弹一星”、建筑界的“界外人士”钱学森提出的,钱学森作为空气动力学家、火箭与导弹专家,非常喜欢“越界飞行”。除过城市规划,他还涉及哲学、科学、艺术、教育等各行各业。为了航空事业,他从铁道机械工程专业转为“航空机架”专业,从地下跑的到天上飞的,他无所不学。 钱学森的成长应该一帆风顺吧,否则他怎么成就巨大?“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适用于任何“大家”。1930年,19岁的钱学森染上伤寒,可谓九死一生,休学的一年里他研究中医、气功,学习国画、音乐。1950年,决定回国的钱学森被美国调查、审问、拘留、监禁,在长达五年的磨难和抗争中,他被迫离开心爱的实验室,在无尽骚扰中完成《工程控制论》。1955年8月5日,钱学森在周总理斡旋下离开美国,从此开始献身祖国国防事业…… 读完该书,掩卷沉思,再次被钱学森的“家国情怀”所感动。“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作为独生子,他虽然不能全天候尽孝床前,但却想方设法让老人生活愉快;作为丈夫,他和妻子心有灵犀,在听力极差的晚年对妻子也了如指掌;作为父亲,他把“父母给孩子最好的榜样就是你奋斗的模样”做到极致;作为公民,他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勇挑重担、义不容辞…… 持之以恒,久必芬芳!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