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霍和平:知青岁月的馒头和锅盔【知青忆往】

 大成教育图书馆 2021-09-18
图片
图片

     1977年4月,巩留东风中学高中毕业班部分同学合影留念。

图片

1461

(2021下卷0915)

“伊犁老故事”(1461)

      那年月,知识青年到农村接受再教育,走向新的生活。作者生动记实的回忆刚到生产队时的为“吃”而忙活的那一段经历……

      蒸馍馍、烙锅盔是制作最普通的主食之一,而无生活经验的他们确闹出不少笑谈。面对农村生活,他们积极努力精神,值得当代青年学习。

本期编辑:孙建国

知青岁月的馒头和锅盔

 原创作者:霍和平

    1968年12月,毛主席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由此大规模展开。1968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全部前往农村参加劳动,一直到1978年10月结束。

     我们地处伊犁边陲县城的高中生也无一例外地加入到了“上山下乡”洪流之中。1977年盛夏时节,我与沃里子和亮子两位同学一同来到巩留县反修公社(现在的吉尔格郎乡)创业大队一小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图片

     1977年4月,巩留东风中学高中毕业班部分同学合影留念。前排左起:郭雷、何坚、霍和平。第二排左起:亮子、杨进高、李建林。后排左马少云,右杨建华。

     记忆犹新,至今念念不忘的就是刚到生产队时为“吃”而忙活的那一段经历了。

     到队里第二天我们就麻利地完成了支床盘灶,像模像样地开始居家过日子了。

     第三天清早起来,亮子发挥嘴甜讨要有术的特长,一支烟的功夫就踅摸回来了两张大烤饼,沃里子一会儿功夫就兑好了三大碗“爱提侃恰依(奶茶)”。

     吃饱肚子我们就到我们承建的大队粮库的房屋建筑工地上工了。

     泥瓦工的活儿很重,再加上我们哥几个又都是一点儿也不惜力好学生,挥汗两个多小时之后,早上“奶茶泡馕饼”所补充的那点体能早就消耗殆尽了。

     离下工还有一个来小时的时候沃里子说话了“我已经给队长打过招呼了,现在我就回去做午饭啦”,我高兴地连连点头称好!亮子更是激动地瞪着泪眼竖起大拇指说“太好了!”我俩都期待着中午回去吃个“美滋滋肚肚圆”。

     中午回到“家”,看到沃里子把我们昨天在大队商店买回的两只白瓷碗对扣着放在用土块做底座四块木板当桌面的桌子中间,我就有点纳闷“哎!沃里子你不抓紧做饭,拿碗摆家家玩地呢吗?”

     做了大事儿的人底气就足,沃里子使劲儿瞪了我一眼,然后十分夸张地高高地举起胳膊再曲下来,直着腰用他那宽厚的手缓缓地拿开扣在上面的碗,然后神气地仰着头大声说道“哎!看清楚,这是皮芽子炒肉”,又指着爬在墙根的锅灶说了“看!馍馍也已经上锅蒸上了”。

图片
图片

   中国北方人的主食之一馒头(编辑网摘)

     这时,饥火烧肠的亮子望着锅台问“啥时间熟呢?”沃里子出门看了看日头回到屋里“快了,已经蒸了二十分钟了,再有四十分钟就可以啦”,“哎!哥哥你煮肉地呢吗?蒸馍馍只需半个小时”,亮子平时在家里经常下厨房搭把手,多少知道一点半点儿,沃里子擅长剥个羊皮煮个肉,哥俩在蒸馍馍问题有争议也是在所难免。

     正在亮子和沃里子为蒸馒头要半个小时还是一个小时争执不下的时候,就看到锅盖边沿开始冒出一阵阵黑烟并伴有刺鼻的烧焦味。

    沃里子立马收起神气急忙揭开锅盖,只见烧焦了的木蒸把子上整齐的摆放着二十几个比乒乓球略大,又被木蒸焦烟熏蒸成金灿灿的馍馍。

     亮子低头看着锅里的金蛋蛋,艰难地抬头望着沃里子,咬着牙问“你的馒头放进锅里时有多大?”沃里子撅着大嘴理直气壮地答道“就这么大呀!”

     亮子咽了咽由饥肠辘辘诱发出的口水又问到“蒸馍是发面吗?”沃里子眼睛瞪圆了反问“啥?发面是啥面?蒸馍馍还要发面呢吗?”原来我们的沃里子用死面蒸了一锅吃不成的馍馍。

     最后办法没有的情况下,自然又是亮子发挥嘴甜特长,到与我们相隔十来米的知青点,找一凡同学借了一张重达两公斤的锅盔,就着平生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吃到的难以下咽的“盐制皮芽子炒肉”,么么糊糊(非马马虎虎)地来了一个三人午餐。

    午饭之后,亮子双手捧着仅剩的一小块锅盔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当中了。亮子拿着锅盔陷入沉思,缘由就在于他感觉到锅盔才是世间最好的吃食,外焦如烤包子一样的脆叭可口,内酥超越蒸馒头的软糯香甜。

     金蛋事件中,不得已求助借给我们哥仨锅盔的一凡,全名王一凡,他是时任巩留县委书记王再昭的大儿子,高我们一届。在生产队接受再教育时,他家和我家隔条马路,他南我北相距十五米。一凡家也是他与娴于农活的金宝城和懒于洗自个饭碗的寇天五同学组成的三口之家。

     一凡有三点让我印象深刻。任何时候兜里都有点零花钱,这一点让我们讨到不少便利,说占到不少便宜可能更恰当了。

     从来都是和我们平头百姓的儿子保持一致,当然也就和我们一样的儿子娃娃,大口喝酒二话莫有,肉少不但不抢,还让着我们这些平时很少吃到肉的酒友吃,就为这,我们在常常在“狼多肉少”的情景下也有“大口吃肉”的享受。

     第三点,全大队都知晓,也是大家十分敬佩的就是王一凡烙锅盔的手艺,可以说是在整个创业大队(村)乃至全公社(乡)都是独门手艺了。

     源于陕西的锅盔和咱新疆的馕一样历史悠久,据说秦军能力克群雄统一六国,除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原因外,锅盔作为秦军兵士的主要干粮,也有着不可替代的劳道贡献呢。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陕西的锅盔(编辑网摘)

     一凡的一手烙锅盔的技艺让我们几个羡慕不已,尤其是亮子,那天中午吃了一凡的锅盔之后,下午就告假没有上工,整个下午就在一凡的锅灶前打转。

     继续发挥着亮子特长,“一凡哥你的气质像一部电影里的人呢”,一凡笑眯眯地问“哪部电影?”“上次咱们提着马灯去大队看过的《侦察兵 》呀”“我像电影里的哪一个人物?”亮子有意识咬着牙思索了一番“就是那个王德彪啊”,“啥!王德彪?”一凡似乎一点儿肚子涨了,那个年代,我们这些年轻人爱憎分明,电影里头的反派人物是我们最为憎恶的,怪不得一凡听到说他像王德彪立马就嗓门高问号强了。

     亮子一门心思全在偷艺上,结果把人物搞反了,亮子就是亮子“不是,不是王德彪,一凡哥你像王德彪的劳道对手郭锐”,看到一凡没有应答急忙又解释“就是演员王心刚扮演的解放军侦察参谋郭锐呀 ”。“像吗?”“像!像!简直就一门儿一样。

     ”亮子一激动伊犁方言已出来哩。接下来一凡高兴地当着亮子的面进行了从面粉入盆、兑水备用、分次加水、遮布发酵、揉面成型、放锅烤制、察颜观色、加柴撤火、出锅摆放等整个流程的现场教授。亮子在暗暗为自个的“聪慧过人”感到自豪的同时,目不转睛地看,潜心贯注地记,费尽脑汁地悟。

     自我感觉收获满满的亮子,专门到小商店买了两本记事本子和圆珠笔。回到宿舍以后依然继续着他的“锅盔技艺”的修炼,趴在床上又是写又是画,也不管晚饭吃不吃了。

     又是一个办法没有的情况,我出去到大队兽医兼赤脚医生的帖热高斯别克家里花了我一元两角钱买了一块熏马肉。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沃里子一看有肉来了,顿时媚笑眼开一跃而起,一会儿功夫,劈柴烧火的我和刻苦钻研锅盔技艺的亮子就享用了一顿完全可以填饱肚子的“马肉纳仁”。

      水足饭饱之后,亮子站在了房子中间,做了一个战士立正的动作,然后略加严肃地说“明天上午我继续请假”,“为啥?”沃里子最讨厌偷懒耍滑的行为,听到亮子又要告假就大声质问。亮子把腰杆又挺了一挺“我明天上午准备,保证中午让你们吃上我们自己烙的大锅盔!”说完,坐回床上又缀上一句“你们上工走的时候不要忘了给我留点钱啊”。

     也是赶巧了,上午不到十二点活儿就干完了,停工待料。我和沃里子就急急忙忙奔家回了,进门一看哪“哦呼!把你忙咋了㕵guó!”

     亮子满头大汗忙着,一身的泥渍,听到问话亮子答道“发完面才发现,咱们这个锅台到处冒烟,检查发现烟道不通畅是因为烟道在房顶处被堵死了,我好不容易给打通了,又用泥巴糊了一下”。

     我们这个宿舍原来是生产队堆放农机具的库房,改成“住家”时,队里的聪明人胡大发为了省力,锅灶盘的东高西低不说,烟筒也就是聋子的耳朵。

    “好在亮子能干会干,不然中午又不知道到哪儿要吃的呢!”被感动了的沃立子有点儿感慨了,接着他又急促地大声说道“亮子你分配任务,我们干啥?”“你给我打下手,现在开始洗菜切肉,我准备烙锅盔”“我干啥?”我弱弱地问了一句,“你负责劈柴烧火和洗碗刷锅”,从此以后,这个分工一直延续到我们离开公社。

图片

    四十四年后老友再相聚,左起:霍和平、李建林、胡建彬,左四就是蒸金馒头的沃里子。

      那阵子,我们做饭烧的劈柴可都是直径半米以上的松木呀,而且还要选结疤少的好松木。劈柴的活儿当然也就“轻松自然”了,有柴锅灶架火也是尕尕的事情,火一着,放进几块劈柴就可以躺到床上翻看已经不知翻了多少遍的新华字典了。

     我的两位厨师可比我忙活多了,沃里子炒菜出锅扣碗上桌,亮子的揉好成型的三个锅盔中的一个就放进锅里啦,亮子和沃里子紧贴站在锅台边寸步不离,“成功啦”一声欢呼第一个亮子锅盔已经站立在“白菜粉条肉”的跟前了。

     接着第二个也跟着过来了,第三个锅盔刚刚放进锅里二分钟,“着火啦!”一声惊呼让我触电般地从床上翻起。只见烟筒与房顶的连接处伴着浓烟蹿出阵阵火焰,情况危急!         

     亮子跑去叫人,我拿起水桶急去屋前水渠提水,沃里子用力把一盆盆水泼向房顶着火点。在几位邻居大姐的一顿合力泼浇之下,火灭烟散尽。

     我们哥仨心惊魂未定又有心有余悸地坐在床沿,片刻安静之后,亮子急呼“快!快看看锅里的锅盔熟了没有”,我仨急步过去一看,第三个锅盔正安详地泡在满锅黑水里睡觉呢。

     一场虚惊之后,我们甜滋滋地吃了一个肚肚圆。再之后,他俩躺在床上歇息了,我开始洗碗刷锅了。

图片
图片

上图:2017年,霍和平带队赴江苏南通考察纺织服装产业项目。

下图:2021年初夏,退休后霍和平应邀到伊宁县参与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四十四个春夏秋冬过去了,也经历了太多的大块朵颐的美食享受,但最难忘最值得常常回味的依然是1977年盛夏沃里子的馒头和亮子的锅盔。

图片
图片

作者简介

     霍和平,锡伯族。1959年9月出生于巩留县,1977年7月巩留东风中学高中毕业下乡插队。

     1981年毕业于新疆财经学院财政系财政专业,先后在巩留县财政局、审计局、计划和经济贸易委员会等部门工作。

     1999年3月调入原伊犁地区经贸委,又先后在原伊犁地区经协办、伊犁州经协办、州新工办、州经贸委等部门工作,于2018年2月在伊犁州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工信局)退休。现居伊宁市。

(本文照片除署名外全部由作者提供)

图片

本期编辑:孙建国

本期校对:戈   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