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庚旭//九沟十八岔——芳香的热土(一)

 后稷文苑 2021-09-19

感恩相遇  后稷文苑



2021新年来临之际,我们初步总结整理了七十余位写作爱好者的作品链接,以丰盈后稷文学宝库!点击下面加粗字链接,品读《后稷文苑》宝葫芦:

后稷宝葫芦  文苑新年礼

发刊制作:葛丽娟
协助制作:焦云竹  薛前发


张庚旭//我心目中的董新法
张庚旭//钢直的脊梁
张庚旭//挚友加兄弟周红正
张庚旭//写在聚会纪念册的扉页
张庚旭//聚会前的心语
张庚旭//难忘盐化局那一段日子(一)
张庚旭//难忘盐化局那一段日子(二)
张庚旭//难忘盐化局那一段日子(三)
张庚旭//难忘盐化局那一段日子(四)
张庚旭//难忘盐化局那一段日子(五)
张庚旭//难忘盐化局那一段日子(六)

九沟十八岔
芳香的热土(一)
 
张庚旭

老家在我心中像一杯醇厚的美酒,浓烈而芳香,回味久远。村子很小,但也有上千年的历史,是我出生长大的地方。村子坐落在峨眉岭的边缘,环境清幽、交通便利。虽称不上风景优美、人杰地灵,但对老家的情感是如何也不能抹去的。

先说村名的来历。听先辈们的代代传说至今。来到这沟坡地带而居的人们,一是各朝代的移民,二是为躲避战乱的难民,三是以及逃荒的难民。他们不远千里来到这沟壑纵横,有素称九沟十八岔的峨眉之巅。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洞而居。因此,窑洞就成了当时的赖以生存的居所。有了窑洞,就可娶妻成家立业。男人在黄土地上刨挖、开荒造地、种树植柏、修坟建庙。女的在窑洞里操持家务,纺线织布、繁衍后代、生儿育女,至今已有千年历史。在沟的东边建窑而居的叫做东窑,在沟的西边造窑而榻的叫西窑。解放后,为了解决本县同名村庄重复叠加的问题,以减少混淆而出差错。将本县内四个叫西窑的村庄分别更名为:西窑里、西窑上、西窑、西家窑。我们获得西窑里的村名延续至今。

就我们村的分布来说,根据先辈们的代代相传和我自己小时候的记忆,除中心村以外,还星罗棋布的有五、六处群居的地方。下边作以简要回忆和介绍。

在村西南方向,有个“南方举子”,离村子大约200多米。那儿有几面很大的窑洞,洞宽有4米左右,高有5米,深有10米,是人居之所。旁边还有几面稍小的窑洞,是饲养牲口的地方。这些窑洞均坐东向西,上边土崖均有十几米高,这些土崖蜿蜒向西延展至西沟边,形成一个环形的天然屏障,造就成一个生活栖居的温馨港湾。窑前不远的地方,挖有一个小池塘,是用来储水,也是解决平时人畜吃水的问题。窑洞前边有一片开阔地带,足有3亩左右,长有十几棵粗大的柿树,还有多棵桃树、杏树和石榴树,其余为庄稼地。“南方举子”这儿,我从小熟悉的主要原因是:在上小学的时候,教育方面对学生的要求不但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还要从小热爱劳动,以免孩子们,“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因此,村里将“南方举子”这块地方分给了学校,成为了我们劳动锻炼的学习农场。因此对这里很情有独钟。




姓名:张庚旭,男,汉族,中共党员,复退军人,从82年一直担任厂领导至退休。

——发刊制作:葛丽娟

协助制作:焦云竹  薛前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