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食管腺样囊性癌1例病例汇报

 Flowers11 2021-09-19
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ACC)好发于涎腺组织,偶可发生于气管及支气管、乳腺、泪腺、子宫颈等部位,食管原发性腺样囊性癌(esophagus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EACC)临床上罕见报道,文献中多为个案报道或小样本病例。本文总结笔者临床外检工作中碰到的一例EACC,现将其临床特征,病理形态学特征及免疫组化结果,临床治疗及预后情况,复习国内相关文献资料,现汇报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56岁,主诉进食哽咽1年余,于2015年12月21日在门诊就诊,行上消化道钡餐提示食道中段占位。22日行电子胃镜示距门齿28-32cm可见食管前壁黏膜有一菜花样隆起,表面呈结节状,食管管腔狭窄,活检质硬、易出血,考虑为食道癌。活检病理示食管中段低分化鳞状细胞癌。于30日在全麻下行剖左胸探查,食管癌切除食管胃弓下吻合术,术后送检标本至病理科。
2 病理诊断
大体:食管及部分胃标本,距系线切缘3cm处见一隆起型肿物,大小为3*2*1cm,肿物切面灰白色、实性、质中等,浸润食管壁黏膜下层。镜下肿瘤细胞呈推挤性生长,肿瘤表面被覆鳞状上皮黏膜,以筛状为主(图1),混有实体型和管状结构。高倍镜下见肿瘤由肌上皮细胞及腺上皮细胞组成。肌上皮细胞量多,边界不清,胞质少,胞核大小一致,圆形或卵圆形。腺上皮细胞量少,胞质较丰富,嗜酸性,胞核圆形,偶可见小核仁。肌上皮细胞环绕囊样腔隙形成筛孔结构,腔隙内为嗜碱性黏液和嗜酸性物质 (图2)。免疫组化表型:肿瘤细胞CD117(图3)、CK5/6、S-100(图5)、P63(图4)、Bcl-2、P16、PTEN、P53、EGFR(图6)及VEGFR等呈阳性表达;肿瘤细胞SMA、CK34βe12、CK8/18、Desmin、E-Cadherin、TP等呈阴性;肿瘤细胞增殖指数Ki-67约25%。
最终病理诊断:食管隆起型腺样囊性癌,侵及食管浅肌层。术后未做放化疗等辅助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患者状态尚好,后失访。
3 讨论
3.1 临床特征
1954年Gregg和Stamler等人首次报道, 近年来国内陆续有报道,Morisaki等报道的37例 EACC是例数最多的文献报道。EACC极为少见,其约占食管恶性肿瘤的0.04 -0.16%,多临床进展缓慢,易沿神经及脉管侵袭性生长。其起源目前仍存在争议,绝大多数研究观点认为其起源于食管的黏膜下腺体,少数研究认为其来自食管黏膜上皮基底细胞或气管和支气管残余,食管黏膜下可见黏液腺体至癌的移行过程,支持EACC起源于食管黏膜下黏液腺的观点。相关研究报道食管裂孔疝、肥胖、吸烟和酗酒人群中出现反流性食管炎的比例较高,而反流性食管炎是EACC的高危因素。
图片
图1低倍下见筛孔状结构;图2高倍下筛孔腔隙内为嗜碱性黏液和嗜酸性物质;图3肿瘤细胞CD117阳性,EnVision法;图4肿瘤细胞P63核阳性,EnVision法;图5肿瘤细胞S-100阳性,EnVision法;图6肿瘤细胞EGFR阳性,EnVision法;
患者以老年人多见,文献报道认为中位年龄65岁(36-83岁),男性多见,男女比为3.4:1,病变部位以食管中段最多见(57%),下段占25%,中下段13%,而上段仅占5%,EACC内镜诊断准确率很低。1996年Morisaki等人报道37例中仅有8例术前明确诊断,准确率仅为21.6%。其余被误诊为鳞状细胞癌或腺癌或为其他。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经内镜活检取材少,难以反映肿瘤组织的特征性结构,如筛孔状结构和均匀红染物质等。
EACC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常缺乏特异性症状和体征,易误诊为食管鳞状细胞癌和其他疾病,为进食后上腹部疼痛或不适、进行性吞咽困难等。临床诊断主要依靠胸部CT、上消化道钡餐检查联合电子胃镜检查。上消化道钡餐检查可见肿瘤边缘不规则,电子胃镜检查可见肿瘤多呈息肉状团块,其次是溃疡样或浸润性生长,超声内镜检查可见黏膜下层混合性回声。EACC的确诊有赖于病理检查,但术前电子胃镜活检取材有限,难以反映肿瘤真实特性,易被误诊为食管鳞状细胞癌等。
3.2 病理学特征
肉眼形态以蕈伞型最多见( 38% ),溃疡型、分叶状型、缩窄型各占18% ,息肉型占8%。肿瘤切面为灰白色,质硬、无包膜,但与周围组织分界尚清,常可浸润肌层及全层。Morisaki等报道肉眼形态以隆起型(蕈伞型或息肉状)为主,隆起型表面被覆正常鳞状上皮或轻度乳头状增生的鳞状上皮。
EACC组织形态学分为三型,即筛状型、管状型和实体型,筛状型最常见,与筛状型为主的经典型ACC相比,更具侵袭性,易发生转移,临床预后差,但EACC很少见神经侵犯现象与涎腺ACC常见有神经侵犯不同。传统观念认为ACC是由腺上皮细胞和肌上皮细胞构成,两种细胞成分是诊断的重要依据。肌上皮细胞形成假腺腔,腺腔大小不一,内含有嗜酸性基膜样物质或嗜碱性黏液样物质,腺上皮细胞形成真腺腔,内层为腺上皮细胞,外层为肌上皮细胞,腔内含有分泌物,有时腔隙内充满玻璃样变的胶原样物,可形成胶原小球样物质。实体型ACC少见,肿瘤由大小不一的实性结构组成,肿瘤细胞的形态与筛状型和管状型相似,但细胞更丰富且异型性更大,核分裂象更多见,易见坏死,个别细胞的坏死或是粉刺样坏死。
ACC分级方法目前沿用WHO(2005)标准,与组织学分型相关,管状结构为主伴有筛状结构而无实性结构者归为1级,纯筛状结构或混有实性结构比例<30%者归为2级,实性结构≥30%者则归为3级。其免疫表型应与其他部位的ACC一致,目前主要用于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指标为CK、P63、Vim、SMA、S-100和GFAP、CD117等。电镜显示嗜碱性物质为糖胺聚糖,而嗜酸性物质是基膜物质。
由于其它部位ACC少见,分子机制研究主要集中于涎腺。目前认为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β-catenin在涎腺ACC的肿瘤细胞膜表达下调而核表达增高,提示该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可能与其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大量研究发现C-KIT基因与涎腺ACC的病因学、诊断治疗和预后等方面皆密切关系,该基因编码的糖蛋白受体为酪氨酸激酶家族成员CD117,在92%的涎腺ACC中阳性。Mitani等报MYB-NFIB融合基因在ACC中呈高度特异性表达,但EACC中是否存在类似关联尚待确证,有待于大样本深入研究。
3.3 鉴别诊断
因为在同一瘤体中可存在多种组织学表型,并与基底样鳞状细胞癌(basaloid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BSCC)、黏液表皮样癌(MEC)、小细胞癌等需鉴别诊断。
① BSCC:罕见,占原发性食管癌0.1%-11%,临床侵袭性更强。肿瘤边界较清楚,主要由类似鳞状上皮基底细胞样细胞组成,细胞排列紧密,呈实性巢状、小梁状、假腺样、腺管状或筛状结构,巢周边瘤细胞常呈栅栏状排列,肿瘤边界较清楚周围被纤维间质包围,部分肿瘤细胞巢团中可出现灶性粉刺样坏死,易和EACC混淆。但BSCC癌巢中常可见单个或散在大小不等的鳞化灶或角化珠,并常可见到与原位癌移行过程;而EACC中无鳞化灶及角化珠,不伴有表面上皮异型增生或原位癌。两者鉴别困难时可借助免疫组化标记物,BSCC肿瘤细胞P63弥漫阳性。而EACC中肿瘤细胞巢外周肌上皮细胞P63 阳性,内层腺上皮细胞阴性,内层腺上皮细胞CK7阳性,S-100及CD117等在EACC中恒定阳性。
② 食管MEC: 组织形态学与涎腺MEC相同,由黏液样细胞、表皮样细胞及中间型细胞组成,可形成腺样、囊腺样、巢团状结构,囊内有黏液及脱落的黏液上皮细胞,黏液样细胞呈柱状或杯状,胞质内含黏液;表皮样细胞分化成熟,可见细胞间桥,肿瘤分化低时,异型性明显;中间型细胞类似于基底细胞,体积较小且大小一致,细胞立方形,胞质稀少,胞核圆形,而EACC无表皮样细胞和中间细胞,亦无细胞角化;免疫组化S-100和CD117等阴性,可与鉴别诊断。
③ 食管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肿瘤,常位于黏膜下,约占食管恶性肿瘤的0.05%-7.6%。其病理形态同肺的小细胞癌相似,肿瘤细胞常弥漫成片状排列,可形成粱索状或菊形团样结构,肿瘤细胞小,圆形或卵圆形,细胞界限不清,胞质稀少,胞核深染,异型性明显,病理性核分裂象易见,可见明显坏死,可伴鳞状细胞癌或腺癌,一般无ACC典型的筛状结构,免疫组化NSE、Syn和CgA等神经内分泌标记物阳性表达,而CD117多呈阳性,Ki-67阳性率常>50%,而S-100常阴性,可与之鉴别。
④ 食管腺癌:国内报道较少见,约占食管癌的5%-10%,主要发生在Barrett食管,形态与胃肠道腺癌相同,极少出现典型的筛状和实性结构。
⑤ 食管低分化鳞状细胞癌:肿瘤细胞呈巢团状或条索状,并可出现假腺样结构,无明显角化,可见灶性坏死,与实性型ACC形态学有相似之处,但免疫表型CK5/6和P40弥漫强阳性,S-100和CD117阴性,可与之鉴别。
 3.4 临床治疗及预后
据文献报道EACC平均总生存期约为25个月,实体型,伴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者生存期更短。由于EACC较罕见,文献中缺乏大样本和系统性数据,目前尚无标准的治疗方案。手术根治性切除是其首选的治疗方式,术后辅助放化疗可提高生存率。而对于晚期不能手术者原则上是尽可能延缓肿瘤进展,改善患者生活质量。Petursson等采用多柔比星+环磷酰胺+长春新碱+顺铂联合化疗治疗1例EACC,患者症状得到完全缓解。此外分子靶向治疗在治疗中也渐崭露头角。研究报道指出EGFR表达阳性且存在远处转移的EACC患者应用西妥昔单抗可改善患者预后。Jensen等报道1例EACC应用放疗和西妥昔单抗治疗后获得缓解。但本病更完善的治疗策略需进一步研究探索。
有关EACC的恶性程度及预后方面争议较大。有文献报道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相似,明显差于唾液腺ACC。Sawada等研究显示EACC淋巴结转移率为22.2%,出现远处器官转移的频率要高于淋巴结转移。患者总体的5年生存率约为35%,远期生存率更差。
3.5 小结
本例内镜活检组织低倍镜下与鳞状细胞癌相似,高倍镜下可见局部黏液物质和腺囊样结构,诊断时未能注意故误诊,究其原因对其认识不足有关。因此我们获得的临床经验教训为:胃镜活检病理本身在诊断中存在一定的漏诊概率,主要原因为:早期病变不显著,局限于黏膜下,活检取材不到位。前两点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方式有关,也是肿瘤起病隐匿的原因所在。改进方案是加强高危患者的随访频率,同时结合其他影像学手段来完善整体评估。在诊断金标准存在一定漏诊率的前提下,需要积极借助PET-CT、上消化道钡餐造影等辅助检查手段。
综上所述EACC是消化道相对罕见的肿瘤,容易出现误诊,男性患者多见,发病部位以胸中段最为多见,术前内镜诊断确诊率低。精确的病理学检查对诊断至关重要,早期诊断有助于对患者病情的评估和治疗方式的选择。总体预后较好,淋巴结转移并不常见,术后是否需行综合治疗尚待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郭道路, 张仁亚, 王卫,等. 食管腺样囊性癌1例[J].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36(11):2.
[2]孙桂娟, 廖谦和, 徐丹. 食管腺样囊性癌1例报道[J].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17(2).    
[3] Sato-Kuwabara Y ,  Fregnani J ,  Jampietro J , et al.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basaloid and convention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 of the esophagus: prognostic relevance of 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and protein expression[J]. Tumor Biology, 2016, 37(5):6691-6699.
[4]Morisaki Y .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of the Esophagus : Report of a Case and Review of the Japanese Literature[J]. Jpn J Surg, 1996, 26.
[5]李兆丽, 王辉, 谢军. 食管腺样囊性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J].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16, 23(012):953-955.
[6]李娜, 王军, 景绍武,等. 食管腺样囊性癌22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7]闵志雪, 屈彩霞, 赵玉章. 伴皮脂腺分化的腺样囊性癌和鳞癌构成的食管碰撞瘤1例并文献复习[J].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19, 35(04):474-47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