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董氏特效穴】秋天如何护肺养胃

 牛妈古法育儿 2021-09-19


不知不觉,秋天快要过半。天气也正处于由湿转燥的关口。这个时期,养生的方式很多,但前提是要保持好心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知道“喜怒损志,哀戚损性”的道理。在天高云淡,晴空万里的季节,除了调整心态,在传统养生中,中医还特别主张养肺阴胃阴,且注意肾阴的养护,只有把阴气“收敛”好了,才能更惬意地度过秋天。

秋天

为什么要养肺阴与胃阴?


古人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千金要方·道林养性》云:“凡人卧,春夏向东,秋冬向西。”这是因为春夏属阳,秋冬属阴,故秋季睡时头向西,以顺应“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

季的养生法则是养护人体的阴气,不能出太多汗,要注意收敛。而要做足养阴的“功课”,就要重视对肺、胃以及肾的养护。

中医认为,肺主一身之气,负责管理呼吸活动。吸气时,肺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气时,肺则排出体内的浊气。肺在一吸一呼中,做到正常肃降和宣发,才能呼吸均匀、调和。脾胃是后天之本,五行为中央土,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年四季都要格外注意养护。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如何做到“秋收”?多食用白色食物,多注重肺阴的养护。夏天的桂花酸梅汤如果还没喝过瘾,这个时候可以再回味一下,可“酸甘化阴”,解渴生津,缓解秋燥。白色食物,如百合、雪梨、银耳、白芝麻、莲藕、杏仁、山药等都是滋养肺阴的佳品。

中医认为,在月缺之时,身体气血较虚,要注意避风寒,以免邪入肌体,引发疾病;而月圆时,身体气血比较旺盛,肌肉壮实、皮肤致密、腠理闭合。此时,可外出秋游、赏月,加强运动锻炼,但要注意慎服补药,避免补益过度。


不吃药也能调养肺脏


每片发黄的叶子有独一无二的脉络,人也一样拥有属于身体的美妙“脉络”——穴位与经络。

有的人把穴位经络,比作人体的“江河”。“江河”如果不能调和,或泛滥成洪灾,或干涸与匮乏都不足以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素问·调经论》: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董氏特效穴创始人曾说:“久病必瘀”“怪病必瘀”“痛病必瘀”“重病必瘀”。身体“江河”的通畅容不下“瘀”这个字,而人的身体中本身就蕴含着调和气血、养肺、健胃的特效奇穴。下面,为您一一推荐一些穴位,是董氏特效穴中调肺、调胃的“精华”穴:

01

灵骨穴

取穴:握拳取穴,手背面虎口,大拇指与食指掌骨交叉处,可透重仙骨。
穴性:通经活络、清调肺气、通降肠胃、通气清瘀;
主治:肺气不足,或肺气不足引起的肺炎、肺气肿、肺癌等。
手法:按揉或者直刺1-2寸。


其他调理配穴:
1.痛经:灵骨穴+门金穴+四花上穴,特效。
2.久年胃病、胃溃疡:灵骨穴+大白穴+中白穴。
3.各种手术麻醉:灵骨穴+心灵穴。
注:孕妇禁针灵骨穴,因灵骨穴有强烈收缩子宫的作用,恐流产。)

02

大白穴

取穴:握拳取穴,手背,大拇指与食指间横纹尽头向尺侧一寸处,即灵骨穴下一寸处,可透重子穴。


穴性:发汗解表、清肺宽胸、理气化瘀。
主治:头痛、肺癌、肺炎、肺气肿、肺积水、急性肺炎(特效)等。
手法:按揉或直刺5-1寸半,或以三棱针点刺出血
说明:大白穴配灵骨穴治疗甚广,凡属气滞血瘀之症均有效。若人气滞与气虚,则将导致血瘀血滞。血瘀上焦则肺疾胸痹;血瘀中焦则为癥瘕;血瘀下焦则为少腹疼痛、妇女疾病;血瘀经络则关节痹痛、风湿诸疾。所以,取用灵骨穴、大白穴通气补气,而能散滞消瘀。

03

驷马穴


取穴:
驷马上穴:大腿前面,驷马中穴直上二寸处。
驷马中穴:大腿前面,驷马下穴直上二寸处。
驷马下穴:大腿前面,髌骨外上缘(即膝盖上横纹与外切线交点)直上七寸五分处,即通山穴上五分向外横开一寸处。
穴性:通调水道,疏风解表。
手法:按揉或直刺1-3寸。



其他调理配穴:
1.鼻炎:驷马穴+灵骨穴+大白穴+分金穴+合金穴,驷马穴为肺相关疾病之要穴。
2.痤疮:驷马穴+三重穴,驷马穴为治疗皮肤要穴。
3.皮肤过敏、湿疹:驷马穴+皮肤穴(耳穴)。


04

火腑海穴

取穴:手抚前胸取穴,手背,桡骨与尺骨之间,手三火延线上,肘横纹下二寸五分贴桡骨尺侧处,即手三里下五分外五分处。(手三里:在前臂背面桡侧,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
穴性:祛风肃肺、补益肾水
主治:咳嗽、气喘、感冒、鼻炎、坐骨神经痛、腿酸、腰痛、贫血、头晕、眼花、疲劳过度。
手法:按揉或直刺5-1寸。


配穴其他调理:
1.咳嗽:火腑海穴+地士穴
2.气喘:火腑海穴+天地人三士+灵骨穴
3.针后不适:指掐对侧手解穴+手刀击打火腑海穴

说明:此穴属强壮穴(补穴),对贫血、头昏、眼花、过度疲劳等有效。

05

通胃穴

取穴:大腿前面,通肾穴直上二寸处。
穴性:健脾和胃、滋阴潜阳
主治:慢性肾炎、糖尿病、腰痛、高血压、肠胃炎、胃痛等。
手法:按揉或直刺5-1.5寸,直刺3分治口干立解。


配穴:通肾、通胃、通背三穴,一般都任取二三穴下针,形成董氏特有的倒马针法,可补肾、健脾、通调水道、利水消肿。


养阴,其实不仅仅是养肺阴、养胃阴,肾气的充盈也与关系着阴气的盛衰。胃阴与肾阴,一为后天,一为先天,胃阴以肾阴为本,并不断地充养肾阴,因为肾阴大虚或久虚之后,也可导致肾阴涸竭,多采用通肾穴、通胃穴、土灵穴三针形成指挥针法加配下三皇,先天、后天一齐调整,疗效更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