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X.男,54岁,干部,1972年12月21日初诊。 病史:胃脘隐痛30年,胃癌术后4年,肝转移1月多。患者于1942年开始上腹隐痛,每次生气、受凉明显加重,1968年经某医院诊断为消化性溃疡病,行胃大部切除,术后一度良好,病理不详。1972年12月,又现右上腹痛,在刀口右侧上缘有5×4.5厘米球形硬块,似异物压迫感,腰背酸痛,周围均有牵拉感;大便稀频,有时干燥色黑。 检查:面黄消瘦,舌红苔薄白,口淡无味,脉细数。钡餐X线透视,见右上腹有团块,质硬,明显压痛,不在肠腔内,超声波查见束状波。诊断,胃癌术后肠系膜淋巴转移?肝转移? 辨证:胃癌术后转移,脾虚健运不佳,消化迟钝便溏。或炎性包块,亦或肝的转移,治疗皆难。治以扶正养胃阴,疏肝理气,活瘀止痛。方用养阴扶正汤:沙参、丹参各15克,云苓、姜夏、郁金、陈皮各12克,石斛、竹茹、厚朴各9克,砂仁、青皮各6克,莱菔子,蒲黄各9克,瓦楞子,寸冬,公英各12克,两头尖30克,水煎服。 服药3个月症状消失,包块变软,二便正常,精神较好,饮食增加。之后以上方反复加减,间隔服用,半年后曾2次出现包块,均以此方加减治疗缓解后随访。 1977年4月11日来诊,情况良好,能全日工作。12月因工作劳累过度,旧病复发,3次入院。 1978年5月病情较危重,上腹胀痛不食,下腹时痛,肠形隆起有梗阻之象,再以上方加疏导肠道之品,初服10数剂,疼痛顿失,之后舌绛无苔,咽干不渴,又调以养阻疏肝之品,又见缓解。同年11月病势转危,终至循环衰竭而死亡。生存8年 杨××,男,55岁,干部,1969年4月入院。x线片号7702,病理号0315-69。 病史:上腹痛10年,术后2个多月。患者于10年前,经常上腹隐痛,受凉、硬食、生气后均加重,逐渐消瘦,吐酸水,食后胀闷不适。1969年2月,在某医院外科,疑为溃疡行手术治疗,切除胃3/4,并取标本活检,病理报告。为胃底腺癌,肝有侵润,表面不平,呈结节状。1969年4月2日,转某医院外科化疗1个短程,用5-氟尿嘧啶250毫克×30支,每次250毫克静脉注射,隔日1次。口服626粉(硇碱)1个月,效果不好,疼痛加重,血象下降,白细胞低至(1.6-0.85)×10 9/升 (1600-850/立方毫米),病情危急,转中医科中西医予以抢救,输血、服中药综合治疗。 当时患者面色苍白,贫血貌,神倦乏力,动则心慌气喘汗出,舌淡白、苔厚腻,口淡无味,脉象双寸浮大重按无力,两关细缓无力,尺细涩。双锁上淋巴结肿大,O.3-2厘米大小不等,硬不痛均活动,右肩背痛。上腹彭隆无明显包块,拒按,压之痛甚,彻及腰背。 辨证:为气血衰竭之懊,危在旦夕。治先以养营大补气血,次扶脾益胃两步处理。 方药:人参粉12克(冲),桂枝9克,杭芍、丹参各15克,当归12克,甘草3克,水煎服。 服药4剂,白细胞回升至8.6x10 9/升(8.600/立方毫米),精神、饮食均改善,改以气血双补敛阴之剂以防血虚发热:人参粉4.5克(冲),寸冬12克,五味子1.5克,生地12克,元参30克,犀角粉3克(冲),当归9克,杭芍18克,云苓、生白术各12克,水煎服。调养数日,精神、饮食佳。又以清润滋养为重,方用:沙参30克,苡米15克,丹参12克,鸡血藤30克,桂枝3克,红花、丝瓜络各9克,谷芽12克,甘草3克,海蛸12克,没药6克,水煎服。 治疗5个月,身体恢复,血象达正常范围,精神饮食均佳,腹痛消失,唯胸背腰髓时痛。1981年6月随访良好。1982年4月因突然大量吐血休克死亡。存活13年。 刘××,男,74岁,农民,1964年7月6日初诊。 病史:腹痛半年,加重伴有呕吐2月。1964年秋季始,常有不规则上腹隐痛。逐渐加重,食欲减退,消瘦,近2个月痛重时常有呕吐,朝食暮吐,吐出为当日所进食物。去省级医院胃肠钡餐x线透视,见胃大弯侧有5×3厘米粘膜粗乱,充盈缺损,诊断为胃癌。因肿瘤固定,估计不能切除,介绍给我科。既往无胃病史,不常饮酒,有吸烟史,好生闷气。 检查:老年男性,一般情况较弱,消瘦贫血貌,面包萎黄,舌淡苔黄厚腻,口苦咽干,脉象沉细数无力,右关缓滑,左数而力弱。左锁骨上缘有绿豆大小之淋巴结节,质硬活动不痛,心肺正常,腹平软微有压痛,左上腹近胁下摸到包块,边缘不清、压痛,肝脾未触及。大便潜血试验强阳性,腹水征不明显,下肢不肿。诊断:胃癌。 辩证:肝术乘脾土,为肝脾型。治以疏肝理气,健脾和胃。 方药:养胃汤加减。沙参、丹参、薏米各15克,石斛10克,竹茹、厚朴各9克,紫蔑3克,木香6克,云苓、姜夏各12克,丁香6克,草蔻10克,两头尖30克,瓦楞子15克,蒲黄12克,谷芽15克,甘草3克,水煎服;神农丸8-15粒,每晚1次。经服上药治疗半月后,癌减轻,无恶心呕吐,便秘,仍于原方加元明粉9克通利大肠润便。至1967年10月1日来人取药,体力增加,能劳动,精神、饮食均佳,偶有上腹隐痛。后信访未见回音。 ,男,60岁,农民,1968年12月27日出诊。 病史:上腹痛2年余。于1966年春,胃脘隐痛,逐渐加重,呕吐酸水,1968年9月病情加重,大便不通,食入即吐,赴省级医院检查,经胃肠钡餐X线拍片,示胃窦部小弯侧僵硬,壳盈缺损。诊断:胃癌,窦部部分梗阻。不适手术,曾给化疗5-氟尿嘧啶250毫克×20支未显效,症状加重,即转来门诊。 检查:面色暗黄,舌质暗紫,口苦咽干,脉沉劲,心肺正常。近几天未再呕吐,腹胀微有水征,下肢浮肿,上腹摸到包块,压痛,肝脾不大。 辨证:气滞血瘀,脾虚湿盛。治以平肝理气,活瘀散结,消水利温补脾。 方药:七气化瘀汤。两头尖30克,川朴9克,紫蔻3克,大腹皮、文术、三棱各9克,云苓12克,白术10克,莱菔子9克,木香6克,草蔻10克,藿香9克,瓦楞子、蒲公英各12克,白花蛇舌草30克,谷芽15克,甘草3克,水煎服;神农丸8-14粒,每晚1次。 服药半个月后精神、饮食改善,未再呕吐,逐渐好转。2个月包块缩小,症状消失,停药半年。 1969年8月二诊;全身浮肿,大便稀频,食后胀闷不适不痛,未摸到包块,给服以倍术丸加减。扶脾利湿温胃,以补救克伐耗气过久之弊。方用:焦白术18克,六曲9克,桂心3克,降香9克,防己6克,冬瓜皮30克,双皮12克,陈皮9克,猪苓、泽泻、车前子(包)各12克,水煎服。服2剂后水肿消退,胀闷解除,进食好。 12月22日三诊:停药2月,浮肿消退后,未再复肿,腹泻亦止,食欲增,体质一般改善。改服胃癌汤加减,间隔服用。 1973年2月3日随访,信告良好。已存活5年以上。
按语:损耗正气之品不宜久服,久则伤及脾胃,脾虚湿盛,肢体浮肿,大便溏泻,为脾阳不振,脾失运化之征,湿郁积滞,郁积日久,必致搏及腐胃成积。故治先以扶脾利湿,宽中舒利,次以湿胃利尿去水,配合抗癌之剂而取效停药。 徐××,男,58岁,1960年10月18日初诊。×线片号5736。 病史:上腹痛2个多月,摸到包块20天。 2个月前上腹隐痛,消瘦,厌食脂肪,乏力,之后继续加重,转为持续性剧痛,腹泻,心慌,心跳不规则,时有间歇。胸背刺痛。 检查:面色萎黄,消瘦,脉弦细数。左上腹摸到包块,大8×10厘米,质硬不活动,胃肠×线钡餐透视,见胃小弯幽门前区大片溃疡约4×5厘米,胃窦部明显,胃粘膜粗大不规则,充盈缺损。诊断:溃疡病恶变。淋巴结不肿大,肝脾未触及。 辨证:心肾阳虚,脾虚胃弱。治以大补心阳,补脾益胃。 方药:胃苓汤加减。野台参、丹参各9克,炒苍术12克,川朴、莱菔子、青皮、陈皮、木香、草蔻各9克,云茯神、姜半夏各12克,瓦楞子15克,生蒲黄12克,两头尖30克,柴胡9克,炒枣仁15克,水煎服;神农丸8-15粒,每晚1次。 服药半年,症状消失,包块变软,停药观察,随访14年至1974年冬,因患其他急性病死亡。存活15年。 韩××,男,45岁,干部,1958年10月初诊。×线片号01782。 病史:上腹胀痛,暖气吞酸数年。加重2个多月并摸到硬块。五六年来常上腹臆痛,胃酸多,暖气胸闷,久治未愈,近2个月症状加重,账痛厉害,吐酸停止,食后嘈杂,大便干黑,消瘦明显。 检查:胃肠钡餐×线透视,见胃小弯窦部有6x5厘米僵硬包块,充盈缺损,并见多个小的龛影。诊断:胃癌,溃疡型。 辩证:脾热阴虚,胃内湿盛。治以养阴益胃,清热利湿。 方药:胃癌汤加减(协定处方):生半夏6克,石菖蒲、石斛、瓦楞子、蒲黄各9克,潞参10克,炒苍术、枳实、厚朴、云苓各12克,木香、草蔻各9克,鸡内金12克,玉竹9克,两头尖30克,双花15克,土元、连翘各9克,水煎服,共60多剂;神农丸8-15粒,每晚1次,总量3800粒。 经服上药治疗2个月,症状大减,包块变软,半年后停药观察,症状消失,1年后整日工作,1970年8月6日复诊,胃肠钡餐×线透视,未见肿块,遗有斑痕。挛缩畸形。随访20余年良好。 按语:溃疡型胃癌多由湿热熏蒸所致,初期侵蚀腐烂,久则僵硬,故施以清热解毒,养胃健牌,佐以活血破瘀消肿,配合神农丸抗癌,继以噎症丸滋润软坚,以软僵化而善其后。 王××,男,38岁,工人,1961年7月1日初诊,×线片号1800,病理号043761。 病史:上腹隐痛,吐酸暖气5年,探查术后月余。5年前上腹隐痛,经常发作,饥饿时痛更明显,暖气吐酸,食后闷胀,常呕吐,便干色黑,去青岛某医院诊断恶变。1961年6月2日行剖腹探查术时,见胃贲门部小弯侧有6×6×3厘米之硬块,与周围粘连固定广泛,未能切除,姑予以胃肠吻合术(空肠前壁)取淋巴结活检,病理报告为胃底腺癌。过去常有胃病,好饮酒,好生闷气。 检查:面黄消瘦,营养差,乏力,舌质红,苔黄厚腻,脉象弦数。右上腹摸到包块,边缘不整,不活动已固定,压痛明头。胃肠钡餐×线拍片,示胃窦部粘膜缺损消失,钡餐通过狭窄,呈半梗阻现象。蠕动消失。诊断:胃癌,小弯侧侵及贲门,探查术后。 辫证:脾胃虚弱,湿热过盛。治以清补脾胃,渗湿理气。 方药:以胃苓汤去桂合养胃药加减:潞参、丹参各9克,云苓12克,石斛、竹茹各9克,川朴6克,陈皮,桃仁各9克,薏米12克;泽泻,当归、杭芍各9克,两头尖30克,水煎服,神农丸8-15粒,每晚1次。401(蜥蝎)香油炸枯研细,香油和匀,每次10毫升,日服3次;将军散3克,日服3次。 间断服药至1962年11月停药观亲,病情稳定,包块变软,并见缩小,又间隔服药半年。胃肠×线拍片,病变消失,体重增加,即予半日工作,1963年春恢复正日工作。l964年8月1日来信并附寄像片1张,情况良好。 按语:性格抑郁,长期酗酒,致使胃阴煎熬;癌肿发生,又经手术探查重损气血,给治疗增加困难;服以大补气血,培本固元,滋养胃阴,活血润燥,配合少量抗癌中成药以资善后、终于使患者恢复正常工作,效果显著。 王××,男,65岁,1960年11月15日入院。住院号6450,X线片号42。 病史:上腹胀痛5年多。于1956年始上腹闷胀隐痛,吐酸水。1959年4月因肠梗阻行手术治疗。于1960年10月,胃痛加重,-上腹摸到包块,来我院。过去有胃痛史4-5年,饮酒吸烟40年。 检查:面色苍黄,消瘦明显,呈恶液质,舌红干燥,满口龋齿,呼吸异臭,脉沉紧有力,左弦紧。右上腹摸到包块,大4×5厘米,质硬,压痛明显,边缘不整,已固定不动。轻度腹水,化验大便隐血阳性,钡餐x线拍片,示胃窦部小弯侧约5×6厘米充盈缺损。诊断:胃窦部癌。 辨证:脾虚湿盛,气滞血瘀。治以清热利湿,和中理气,活血破瘀。 方药:双花30克,云苓12克,厚朴9克,枳壳10克,广皮6克,清夏9克,寸云15克,杷叶10克,竹茹、桃仁、香附各9克,寸冬12克,赤芍10克,紫蔻3克,神曲9克,甘草3克,水煎服;将军散3-5克,日服3次;神农丸8-15粒,每晚1次。 经上方药治疗半个月后,症状减轻,包块缩小,食欲增加,体重增加。于1961年王月9日带药出院,间隔服药3个月。曾5次随访,1963年6月15日来信,症状基本消失,包块缩小至1.5×1厘米,无压痛。1969年12月随访良好,已停药2年,继续观察。 左××,男,53岁,1960年5月26日入院。住院号12075,X线片号O110。 病史:胃痛6年。于1954年开始常有上腹隐痛,吐酸嗳气,常便溏,腹泻。1960年赴某医院,胃肠钡餐×线拍片,示幽门狭窄,呈半梗阻状态,钡餐通过受阻,继发胃大部潴留,幽门前区小弯侧下缘可见半月形充盈狭窄缺损,局部粘膜消失,蠕动消失,其余粘膜亦见增粗,报告为溃疡斑痕狭窄,恶性变。动员手术,病人不同意,同年5月26日来中医科就诊。过去有烟酒嗜好,常有胃痛。 检查:面色苍黄,消瘦,舌暗紫,苔黄厚腻,脉象右缓滑,左弦数,腹部无明显包块,大便隐血试验为强阳性。 辨汪:脾胃虚弱,涅热过盛。治以清热利湿,疏肝理气,活血破瘀,消肿止痛。 方药:双花30克,云苓12克,乌药、台参、焦术各9克,炙甘草6克,木香,草蔻、益智仁各9克,薏米12克,泽泻9克,桃仁3克,香附6克,乌贼骨12克,公英6克,谷芽9克,水煎服;神农丸8-15粒,每晚1次;将军散3-5克,日服3次。 经治5个月好转,症状消失,胃痛停止,体质改善,贫血纠正。出院后间断服药,至1961年6月停药观察。
随访6次,复诊3次,情况良好,可以吃普通饭并参加生产劳动。钡餐x线拍片对照,胃粘膜增粗,小弯侧斑痕消失,蠕动恢复。 马××,男,59岁,农民,1959年10月9日门诊。x线片号2651,病理号0591-59。 病史:上腹痛50天。于1959年9月7日上腹突然剧痛伴呕吐,以急症入某医院,行胃肠钡餐x线透视,诊断疑为幽门梗阻及胃癌,转来我科。过去无胃痛史,好饮酒,量大,吸烟多年。 检查:以面黄、消瘦,腹痛,眩晕等为主症。面目黄染,舌红苔黄厚腻,口苦咽干,脉弦紧,右细涩。上膜较无明显包块,微有压痛,淋巴结无肿大。钡餐x线拍片,报告:符合胰头癌邻近器官转移。 辨证:脾阴虚,湿热过盛。治以清热解毒,补脾健胃。 方药:双花30克,云苓12竟.陈皮,半夏,厚朴各9克,蜈蚣5条,雄黄1克,茵陈,金钱草各30克,酒军、甘草各3克,水煎服;神农丸8-15粒,每晚1次。 服药治疗11个月,钡餐x线复查病灶已不可见,停药观察3年,一直好转。 1963年1O月8日,开始下咽阻挡,逐步加重。钡餐x线透视,见食管相当于7-8胸椎同高处,有6.5厘米狭窄区,粘膜粗糙,管壁僵硬,钡餐通过受阻,充盈缺损,报告为中段食管癌,两种癌肿并存,或食管癌继发,亦或胰头癌、食管转移均有可能。仍继续服药半年,下咽顺利,情况良好。该患者饮酒嗜好未能戒除,自觉痊愈再次大量饮酒,以致反复发作,至1971年5月死亡。生存12年。 岳××,男,35岁,干部,1960年9月3日入院。住院号1207,×线片号10363。 病史:上腹痛5年,摸到包块5个多月。于1956年始,经常胃脘闷胀,有时剧痛、呕吐,逐渐加重。 1959年下半年上腹摸到包块,体质消瘦,便秘色黑。1960年2月赴某医院,胃肠钡餐x线拍片。诊断;胃癌。估计手术不能切除,转来我科门诊。过去有烟酒嗜好多年。 检查:面色萎黄,消瘦,体重45公斤,食少倦怠,痛苦貌。舌红裂纹,苔黄欠润,脉弦数。左上腹摸到包块,大11x10厘米,质硬,不太活动。胃肠钡餐x线拍片,示粘膜壁于角状切迹处以下呈细条状,大部消失,边缘不整,有小的充盈缺损。诊断:胃癌,窦部。 辨证:脾郁湿热。治以养胃阴,消癌肿,活血破瘀。 方药:台参10克,云苓12克,杷叶9克,桃仁6克,广皮9克,生半夏6克,厚朴9克,紫蔻3克,葛花12克,香附、当归、乌梅各9克,五味3克,蜈蚣5条,雄黄0.6克,水煎服,神农丸8-15粒,每晚1次。 方中参、苓、陈、夏、杷叶扶正养胃,清热利湿健脾;蔻、朴宽中理气,归、桃、香附活血破瘀;蜈蚣佐神农丸抗癌解毒止痛;乌梅、五味酸敛护膜。 服药2个月,包块明显缩小,变软,压痛消失,食欲增进,体力倍增,调养半年,带药出院。1962年5月试行半日工作。1963年7月恢复全日工作。1977年11月26日复诊,精神饮食均佳。以后随访多次,至今仍健在。 按语:常年酗酒,湿热熏蒸,胃内热郁,留积日久,肿胀腐蚀,浸润粘连,故发硬,甚则破溃隐痛出血。夏××,男, 42岁;干部,1960年4月入院。病历号11447。 病史:上腹隐痛8年,摸到硬块4个月。患者于1950年10月始,胃口不适隐痛,吐酸,暖气,数年不断服药,时轻时重。1959年始不再吐酸,饥饿时隐痛,食后嘈杂。1960年4月病重不能坚持工作,曾去青岛某医院胃肠钡餐×线透视,见胃幽门前区狭窄,壁坚硬,粘膜消失,并见散在龛影。诊断:溃疡型胃癌或溃疡恶变。因病人不同意手术,转来我科服药。 检查:面色潮红,微现消瘦,舌质淡红,苔黄干燥欠润,口苦咽干,脉象沉弦,左弦滑,胃肠钡餐x线透视,见胃窦部粘膜消失,充盈缺损。报告:胃癌,窦部小弯侧。 辨证:脾虚湿盛。治以清热解毒,利湿,理气、补脾,扶正之法。 方药;银花30克,云苓12克,陈皮、厚扑、生半夏、海蛸、公英、浙贝各9克,香附6克,桃仁。石斛、杷叶、竹茹各9克,蜈蚣10条,谷芽9克,水煎服。神农丸8-15粒,每晚1次。 “大积大聚攻其半而已,不必尽消”。如专主克伐不顾正气。势必同归于尽。溃疡面之大小对癌前期癌变有其诊断价值,一般大于2.5厘米即报告恶性变。方中银花、公英、浙贝清热消肿,云苓、陈、夏,海蛸健胃腺湿;石斛、杷叶清胃护膜以防伤肝,香附、桃仁破瘀,蜈蚣解毒散结止痛。 服上方药3个月,症状基本消失,带药出院。 1962年9月来院复查,胃脘舒适,体质、精神、饮食均佳,钡餐x线拍片对照为溃疡病斑痕狭窄,排除恶性变,可以轻度劳动。1982年10月上述症状又现,钡餐×线透视,疑为复发,再以上方加减治疗2月而愈。先给以辅正养胃;佐以消肿破瘀而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