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花娥,哲学研究生学历,洛南县委党校教师,贾平凹乡土文学艺术研究院院士。酷爱写写画画,已经发表和获奖学术论文及各类文章90余篇。 为乡下农民提供一方交易天地 小农做卖难,难在无场地。 无商不活,商衰民穷。集贸市场是商品进行交易的必备条件,无有市场,商品交易就无从谈起。因此,市场是商家必争之地。对于山区城镇来说,农副产品集贸市场可谓是城乡商品交易的重要载体,直接关乎着城镇居民的“菜篮子”及乡下农民的“钱袋子”。而市场占有状况,则是乡下农民进城后能否进行农副产品交易之关键。如果没有一套科学合理的市场管理办法,就势必出现城镇商贩强占摊位、欺行霸市,乡下人进城无处交易农副产品的市场不公平现象。 当前,脱贫攻坚成为党和国家的头等大事,而乡下农民的收入状况,不仅是评价农村改革及其发展状况的重要依据,更是脱贫攻坚的关键所在。为此,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及脱贫攻坚的举措,就是要帮助农民尽快脱贫致富。工业基础薄弱的山区县,经济发展慢,农民增收困难,数千年的小农经济模式依然存在,很多乡下农民的柴米油盐问题,仍然依靠自产自销农副产品的传统方式来解决。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城里农民的土地逐渐被征用,本土农副产品特别是人们每餐必食的蔬菜蛋类,以及季节性时令瓜果等,只能来源于城郊及乡下农户。加之,人们的环保及健康意识的提高,乡下人自产的土特产品价廉物美、新鲜且无公害,必然备受城镇居民的青睐,所以很多乡下人就把自产的瓜果菜蛋、土特产品拿到城镇市场销售,以图能够卖个好价钱。但是,现实中不乏看到,出售农副产品的乡下农民被市场管理人员撵着满街跑,度量秤及物品被市场管理人员没收之事屡见不鲜。这不仅使乡下农民怨声载道,也给市场管理造成了混乱及难度。通过调查发现,主要是乡下农民入城交易农副产品的场所没有保障。 从县域农副产品集贸市场的规划看,尽管已是分类分行分片,但没有醒目的图示导航,一些进城做买卖的乡下人不知道或者找不到规划的交易场所,进城后就随便摆摊;另则,由于规划的交易场所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及办法,又多为城镇摊贩占用,乡下人进城无可用的交易地盘,只能在城里走街串道叫卖或者沿道就地乱摆摊,市场管理人员来了就拉车挑担乱跑,市场管理人员走了再重新乱放。乡里人的菜是自家种的,不讲本钱,菜又新鲜,价钱比菜贩低,在农贸市场与菜贩摆放在一起卖不成,只能低价整筐卖给菜贩,或满街转游卖掉算了。可见,农副产品集贸市场对于乡下人来说,多属有名无实之地,乡下人进城做买卖无有或者很少有真正的交易场所。倘若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市场占用状况,则势必挫伤乡下农民入城销售农副产品的积极性,导致城镇居民购买本地新鲜瓜果菜蛋难的问题,也会影响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因此,迫切需要一套切实可行的农副产品集贸市场管理措施及办法,实实在在地为乡下人提供一方交易天地,使乡下人的绿色农副产品源源不断地供应于城镇居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