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阳明:什么样的家庭更容易培养出成大事的孩子?

 zhuxrgf 2021-09-19

王阳明:什么样的家庭更容易培养出成大事的孩子?

原创2021-09-16 11:00·龙冈山—墨梅
王阳明:什么样的家庭更容易培养出成大事的孩子?

《易经》有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个“余”到底是什么意思?

今天借用王阳明的家庭背景聊一聊,到底什么样的家庭,更容易培养出成大事的孩子?

简单说一下,王阳明,中国五千年唯一一个没有争议的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完人”,与孔子、孟子、朱熹合称为“儒家四圣”,

张居正的恩师徐阶就是王阳明的第N号弟子。

要说立功,他的功勋主要是打击叛党,扫除匪患,一代文臣,从无败绩。

遗憾的是,虽战功赫赫,著书立言,却没有对国家内政做过具体贡献。

他一生酷爱上课,官场比较佛系,皇帝喊一嗓子,他老是一副爱来不来的样子,这种人一般很少能得领导赏识。

虽然生前不得意,但有身后名啊!

曾国藩、梁启超、蒋介石、明治维新三君子,稻盛和夫的《六项精进》和《阿米巴经营》,这些人的成功离不开阳明心学。

他的高级粉丝太多了,但是今天主要是挖祖坟,别的以后再说。

良好的家风是永恒产值的不动产

看过一个笑话

说一个父亲临终前,将两个儿子叫到床前

父亲颤颤巍巍拿出一双筷子给小儿子

小儿子一下就把筷子折断了

父亲又挣扎着递给大儿子一双筷子

大儿子接过筷子说:“爸,您是不是想说一双筷子易折,一把筷子难断,你想告诉我们兄弟两个一定要团结?您放心吧,我们知道您老人家的苦心。”

说完,他也把筷子一折两段。

父亲看到这一幕,强撑着一口气交代到:“这---是乾隆-----用过的---筷子”,说完就咽气了。

当然这只是一个笑话,然而却引申了一个思考,作为父母,我们总希望把最好的留给子女,但是到底什么才是最好的?

刘禹锡曾在诗中写到: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个王,指的就是东晋时期的,山东琅琊(临沂),王氏家族。

这个王家出了两个了不起的儿子

一个是被载入《二十四孝》之首,人称“孝圣”的王祥

一个是为救哥哥争喝毒药从此青史留名的王览

王阳明:什么样的家庭更容易培养出成大事的孩子?

王览爱兄劝母

两兄弟虽同父异母,面对恶毒的母亲,一个孝感天地,一个兄友弟恭,最终不负盛名,双双入仕。

虽说在官职和知名度上,王览稍逊哥哥,但是他的后世却让琅琊王氏真正走向了兴盛。

他的两个孙子,王导和王敦分别把持了东晋的文武朝政,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

后来他大名鼎鼎的曾孙子王羲之把家搬到了浙江会稽

又过了好些年,王羲之的二十三世孙王寿把家迁到了浙江余姚

至今,王家人一直在余姚繁衍生息,香火相传---

王家人在东晋能鼎盛一时,世代受朝廷重用,这当中离不开王祥和王览两位祖先作为道德模范的深远影响,为家族开辟了优良家风。

王祥去世时就曾留有家训

夫言行可履,信之至也;

推美引过,德之至也;

扬名显亲,孝之至也;

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

临财莫过于让。

此五者,立身之本

王阳明的先祖,靠孝悌二字,撑起了整个家族的兴衰,并在1500年后,结出了一个大圣人!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诅咒。

一个家族能不能培养出成大事的孩子,不在于是否坐拥家财万贯,而是门风长盛不衰

孩子为人处世的态度和底气从何而来?

一个土财主老来得子,视若珍宝,甚是宠爱。

孩子一天天长大,聪明伶俐,但也调皮捣蛋。

有一次,小孩爬到树上玩,突然尿急,顾不得许多,站在树上就开始仙女散花

土财主刚好从树下走过,以为天降神雨,抬头看一个小孩正撅着屁股嘘嘘,气得破口大骂

定眼一瞧竟然是自己儿子,瞬间眉开眼笑,还对旁人说:“果然是我的儿子,玩的把戏都和别人不一样。”

小孩一听,更加得意了,时不时就要爬树玩龙王下雨的游戏。

遭殃的人一个个义愤填膺,土财主知道后,花了点银子,一一摆平,屡试不爽。

小孩更加肆无忌惮,直到一个月后,他撒到一个土匪头子的脸上。

土匪头子哪受得了这般羞辱,纵身一跳,一把抓住小孩,用力扔了出去。

等土财主赶来时,土匪早已扬长而去,只留下一具冰冷的尸体。

家长是孩子的底色

王阳明的第六祖王纲,被明朝开国大臣刘伯温慧眼识珠,亲自举荐,赐兵部郎中。

然在去往广州平息民众骚乱时被海盗曹真劫持。

曹真以钱财引诱做其军事,王纲不从,遂被杀害。

当时王纲的长子王彦达随父出兵,眼睁睁看着父亲被杀,痛不欲生一心求死。

曹真见父子两忠烈,认为父忠子孝,杀之不祥

允准他用羊皮包裹其父尸体回家。

父子俩的壮烈事迹被朝廷知晓后,欲招王彦达入朝为官

但王彦达哀痛父亲死得惨烈,终不应诏,只是隐居乡间,躬耕养母

临终前以先世遗书教育子女,不求闻达于诸侯,只盼维系家族声望,世代清流。

百年家风百年传,即使没有黄袍加身,常以先祖之精神,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教育后人。

果然,王家人代代才子佳人,是当代远近闻名的世儒之家。

王阳明:什么样的家庭更容易培养出成大事的孩子?

王阳明祖先因公殉职,立下祖训

父母的格局是孩子的天花板

记得读大学那会,宿舍里有一个姐妹,经常为一些琐事和大家闹得很不愉快。

扫地从来只扫自己床前那一块,如果谁的垃圾不小心掉到区域内,她一定是会跟谁急。

平时打水大家都是谁得空谁先去,但是她每次都会记得很清楚,上次是谁打的,今天轮到谁,明天轮到谁,凭什么又是我去?

很多父母教育孩子千万不能吃亏,结果一颗心像针尖那么大,往往自己痛苦,也让别人不愉快。

毛泽东的父亲是地主老财,儿子却是怜悯苍生的伟大领袖,毛泽东的慈悲之心,离不开母亲的耳濡目染。

有一次放学回家,突然疾风骤雨,黑云压城,毛泽东撒腿就往家里跑。

刚到家门口,看到母亲正在院子里收谷子,还没落脚,妈妈喘着气对他说,赶紧去帮隔壁阿婆把谷子收了。

毛泽东不解:“我们家的都还没收呢?”

妈妈:“你别管!你爸会做生意,咱家穷不了;你阿婆家穷,如果谷子没了,这一年就得饿肚子!”

毛泽东回忆到:

母亲可怜穷人,他们在荒年讨饭的时候,她常常给他们饭吃。但是如果父亲在场的话就不行了。父亲反对施舍。家里曾为这件事多次争吵

正是因为受母亲的影响,毛泽东从小就对穷苦人民有一份天然的恻隐之心。

一个人的心里能装多少人,就能成多大事,格局其实是可以量化的。

王阳明的爷爷王伦就是这样的人。

当初阳明先生的父亲考上状元,大部分俸禄都交给他爹

王伦常常用这些钱接济宗亲和父老,

不仅宗族间越来越和睦,

十里八乡的人更是感恩戴德

老子与人为善,儿子清正廉明,

一家子人才高八斗又行善积德,

美名在外,无人不晓。

比起斤斤计较,吃亏是小,心胸狭隘,大事难成

树无根不长,人无志不立

王阳明的家族是出圣贤的大家庭

有一天,他在课堂上问道老师这样一个问题:

“何为人生一等要事?”

老师不假思索:“自然是读书登第”

王阳明呵呵一声:“恐未是,读书做圣贤耳!”

那一年,他12岁。

再后来,朝着志向,展开了他波澜壮阔的人生画卷,最终位列仙班。

王阳明:什么样的家庭更容易培养出成大事的孩子?

中国阳明文化园

结束语

回到文章开头的主题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个“余”到底是什么意思?

鄙人浅见,这个“余”意思是“用不完”。

有用不完的德行,就有积不完的福报

一个精神贵族的形成绝非一世之功

回头想一想,我们继承了先辈哪些优良的品质?

哪些优良的品质,我们想传承下去?

从自己开始,做那个精神贵族的创始人!

王阳明:什么样的家庭更容易培养出成大事的孩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