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级诊疗为何难以推行?

 菌心说 2021-09-19

分级诊疗指根据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相应疾病的治疗。内涵包括: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有病先到所在的基层医院诊治,基层诊治不了的转入上级医院,病情稳定后又转入基层医院治疗至出院。急诊去上级医院,慢性病在基层医院,上下转诊灵活。

目的是解决大医院就诊难、小医院只等闲,小病缠住大大夫,大病难见大医生的医疗资源分配不合理问题。

非常合理的好事情,好制度,为什么在实际推行中效果不好?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是基层医疗机构日常以公共卫生工作为主,尤其是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给人的印象就是打防疫针的,不是看病的地方。

二是基层医院医疗设备、医疗环境差,缺人才是现实,技术力量薄弱,大夫都是万金油,什么科都能看,什么科都不精,群众不放心,信任度低。

三是现在人生活条件、经济条件、健康意识今非昔比,生活节奏比较快,要求比较高,大医院技术水平高,诊断准确,治疗方案针对性强,直接去大医院,省的来回折腾

四是面子问题。给父母看病去卫生院、社区卫生站,不管是自己还是别人,都会觉得是应付、不孝顺;给孩子那就更不用说了,必须选择最好的。自己去基层医院看病让人觉得是穷?是舍不花钱?

五是以防万一,大医院科室齐全,技术力量较强,万一出现意外会诊、抢救方便、及时,心里踏实。

六是政府将幼儿和65岁以上老人排除在分级诊疗政策之外(免转诊手续),人为地松动了分级诊疗制度。

七是医院经济利益驱动。事实上还是常见病,多发病多,80%的疾病县级医院都可以治疗。县级医院当然愿意执行分级诊疗制度,一般不愿意转诊,但架不住病人的先斩后奏(先住院在再办理转诊手续)和人情,实在挡不住也只好作罢;上级医院对病人来者不拒,甚至利用资源优势和基层抢病源,争抢的结果可想而知。

以上原因暂时无法消除,分级诊疗也只能停留在制度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