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边

 丙丁A 2021-09-19

​【原创】离开村庄的那一天

        对于每一个人而言,总有一些日子被烙印在记忆深处,渐渐地便成了他( 她 )人生路上的参照点。

       40 年前的今天,1981年9月19日,是我人生的第一个重要转折。这一天改变了我的命运,第一次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是初中毕业后回乡务农当一辈子农民,还是跳出农门到城里当一名 “ 工人 ” 过上在那个时代看来非常优越幸福的生活,命运青睐于我,让我选择了后者。

        那一天,天高云淡,秋高气爽,我离开了生活了17年的村庄,离开了临淄,要去上中专。严格地说,我不是第一次离开临淄地界。在这之前,我和小伙伴们一起曾经多次徒步去桓台县城——索镇看火车,第一次看到火车飞驰而来时,我竟然被吓得转身就跑。索镇离我们村18华里。我也多次去位于张店区的铁山——金岭铁矿捡废铜烂铁,免费搭乘在南矿——北矿矿工通勤的无轨电车上,那是一种多么喜悦、多么自豪的感觉。铁山离我们村12华里。

        这一次离开村庄,确实是第一次离开家乡,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坐火车。  

        一大早,我们骑着两辆自行车便出了村口,一辆驮着我,一辆车驮着我的简单的行李。前几天的一场秋雨使得村外的土路上还有些泥泞,甚至有的路段车辙还很深,车辙里存积着一汪雨水,清澈见底,光影斑驳。当行至村南细砂铺底的青年路上后,仿若踏上了一条康庄大道,一路向东。那个年代,从路山到辛店的碎石细砂公路上,几乎见不到汽车,自行车也很少,偶尔有几辆拖拉机驶过,多见的是马车、驴车、牛车,还有人力独轮车。

        上午11:30,从辛店火车站,我踏上了 “ 青岛——徐州 ” 的312次直快列车,票价3.5元。上了火车,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原来火车里是这个样子。一排排座椅背对背又面对面的布设在整个车厢里,座椅有3人座、2人座之分,中间是过道,靠窗设有茶几。窗外景色一闪而过又迎面而来。车厢里人很多,站着的乘客大约是坐着的数倍,前后车厢之间的过道里都挤满了人。司乘人员臂带袖章、腰配警棍来来回回地巡逻。推着小售货车的列车员不停地喊着 “ 啤酒、烧鸡、矿泉水、盒饭 ” 之类的话。大多数人看一眼便把目光移向了它处,只有极其少数的人得意洋洋地买下食品当作午餐。印象最深的是一名海军军官吃饭的情景。香喷喷的大米饭,红烧肉,还有苹果,整个车厢弥漫着饭菜的香味。那时我想,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也要在火车上吃上红烧肉。车到济南,听人说趵突泉、大明湖如何如何。车到泰安,透过车窗,我第一次看到了雄伟壮美的泰山。感觉外面的世界真好,真大!

       一轮红日映照在西天,映照在兖州火车站的钟楼上,渐渐地便夜幕降临了。走出兖州火车站,早已有山东水利机电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们在接站,他们对着出站口不停地呼喊、问询是不是水校的新生。那种认真、诚恳、关心、急切的态度,如今仍然存留在我的记忆深处。

        当我们乘坐着敞篷大卡车到达曲阜西郊的水校后,太约晚上8点多了。这时,七九、八O级的淄博老乡们早在宿舍楼前等着我们,并且各司其职地为我们准备好了晚饭。印象最深的是那顿饭有2个馒头、一碗胡萝卜粉条炖肉,只有几片肉,但是非常香。那是一种深深烙印在味蕾深处的香的记忆,是一种深深烙印在内心深处人与人之间真诚的爱的记忆。

        奔波了一整天,从村庄到了学校,从淄江岸边到了泗水之滨,从齐国故城到了鲁国故城。四十年过去,仿若昨天。

        日月依旧,而两鬓霜雪却更替了青丝漫卷。风风雨雨,洗尽浮华,却一如长空碧云天。与君共勉,归来仍是少年。

        2021年9月19日,农历辛丑年八月十三日,雨。大海情怀写于齐国故都临淄。( 完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