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8-1201我的原生家庭这是一篇饱含泪水的文章。 我是85后,家中老二,有一个姐姐和两个弟弟。小时候父母进城务工,小学三年级时因为家里太穷交不起学费,爸妈将我和两个弟弟送回老家和奶奶一起生活。奶奶严重驼背,手脚不利索,每天要拄着一个小板凳才能行走。 我每天需要很早起床做饭,用一个小扁担挑着两个小桶去村东头挑水,每天晚上洗全家人的碗筷和衣服,天黑透了才能开始写作业。在我的童年里,父母是缺席的,爸爸很少讲话,妈妈与我沟通得也不多。 父母的这种漠不关心,一直延续到我成年以后,直接让我变成了一个冷漠的人:
作为家中老二,也时时感受到父母的不公平,尤其是爸爸对姐姐的偏爱:
02创伤背后的原因带着不解和愤怒长大,无法改变父母,唯有通过学习来疗愈自己。世界上很少有人能够遇到幸运的原生家庭。很多父母由于认知的局限性,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会不断地启动本能的自我防御机制,形成不同养育类型的父母。 如果用要求和规则作为一个维度,用关爱和温暖作为另外一个维度,去衡量这三种类型的父母。
学了这些,我才明白,自己是在疏忽型家庭长大的。成年以后,才逐渐明白,与其埋怨原生家庭,不如不断地自我成长。通过找到自我,才不会去清算父母,而是与原生家庭和解。 03自我辽愈001、转换视角——我并不特殊 参加了心理学的讨论小组,颤抖着讲完了自己的经历,控诉父母的疏忽和不关心,以及爸爸对姐姐的偏爱。 小A说:“你爸妈现在对你这么不关心,其实是因为他们相信只有你能处理好你自己的事情,认可你的能力。而你姐姐处理不好,所以才会更关心她。” 小H和小K也都出生于重男轻女的家庭,是家中老二。小H说:“我也是老二,我觉得父母不管我挺好的,挺自由的,我觉得没什么”;小K说“我从小就忍着,反正后面也就习惯了,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好”。 X是一个初中女孩的妈妈,她说“我自己小时候经常被父母说笨和没用啊,我觉得没什么,这都是很正常事情。但是当我说我女儿的时候,我就明显感觉到女儿特别敏感,特别受伤”。 我们需要换一个角度来看待事情,我的父母由于生长环境的局限性,会做出那样的行为,但并不是只有他们那样,而是那一代人都那样。同样是老二,有些人觉得这样挺好,有些人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只是因为我的内向敏感,才觉得被忽视,特别受伤。 002、父母也有他们的不容易 站在父母的立场去思考他们的家庭关系,发现原来他们也都出生在疏忽型家庭。我从未见过爷爷和外公,奶奶一个人拉扯2个女儿3个儿子,外婆一个人拉扯4个儿子3个女儿。 我的堂兄妹和表兄妹一共有27个!父母都是在疏忽型的家庭里长大,成年以后,又由于环境和传统思维的原因生了很多孩子(虽然他们不承认是为了要儿子),也习惯性地采用了疏忽型的养育方法。 小时候他们也不知道什么是爱,第一次作父母,也不知道如何给予爱。兄弟姐妹一直说,爸爸不喜欢跟我们聊天,耳朵不好、性格倔强,似乎并不是一个好的父亲。 但想想,他自己出生时就没有了父亲,一直在大哥的带领下在人生路上打拼,虽然只是个卖菜的,但好歹也是将四个子女全部送进了大学的人。也许,他只是不知道该如何表达爱,正如我不知道该如何表达爱一样。我们以为自己经历的伤,又何尝不是他们曾经经历过的伤呢! 003、成长经历赋予我的正向意义 记得很小的时候,爸爸送给我一个笔记本,第一页上写着几个字:望你们自己走成才之路!这句话一直勉励我至今。 正是因为在这样的原生家庭长大,我才能成长为这么好的自己。童年的困境锻炼了我很多童子功,比如做家务、自主学习、自我更新的能力,然后我一路前行,向上向好,最终收获了世俗标准上的成功。 记忆中有两件小事:
因此,我特别感谢我的原生家庭给了我这么多逆境中求生存的能力! 虽然我现在仍不能和父母促膝而谈或温情相拥,但起码,我的内心不再有恨。我不再定义父母的好坏,而是走进他们的内心,去理解他们的痛苦、需要、期望和无可奈何,并且真正接纳他们。 如果你不开始行走,你永远也不会知道自己的思维有多么局限。因为一些牢笼,我们困在自己的世界里太久太久。成年后的自己,需要对自己负责,要相信所有的事情都是由自己的心境造成的。 文:冰蓝(今日头条/公众号/知乎:冰蓝成长探索部落)责任编辑:一只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