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志锐《廓轩竹枝词》(张家口至乌里雅苏台竹枝词一百首)

 zqbxi 2021-09-19

      清代爱国将军志锐(1853-1912),用竹枝词记录“阿尔泰军台”,留下珍罕而绚丽的历史长卷。晚清多事之秋,驻守“滦阳营次”的志锐,“以其胞妹瑾、珍两妃贬贵人,降授乌里雅苏台参赞大臣,释兵柄。遂迂道出张家口,策马逾天山西绝幕”,阿尔泰军台竹枝词,就产生在这次旅途中。对志锐而言,这是何等巨大的人生反差。然志锐公,伟丈夫也,在别人眼中穷僻的荒原大漠,斯景在焉,在世俗看来贬黜发配的哀怨之旅,其乐多矣。是时,志锐“乃只身,率二、三僮仆,度天山,横绝漠,长途风雪。每到一台站,必有小诗纪之,成竹枝词百余首,襟怀冲淡,若自忘其为谪官投荒也者”。从竹枝词流露的一行心迹,一句一逗都在印证着他超然物我,和无修而证般的洒脱。

    其著《廓轩竹枝词》,或名《张家口至乌里雅苏台竹枝词一百首》,并随附小注,不吝为变体行纪,以草原民俗风景画的形式,记录阿尔泰军台站道场景,留下清代蒙古地区交通、政治经济、边疆风情风物等大量历史信息。竹枝词以风情风物的点缀、润色,首尾一气呵成,对阿尔泰军台是很好的烘托和补充。此线阿尔泰军台,抑或外蒙古大商道,由于史载文字缺失,外蒙古地名索证困难,而倍显模糊朦胧。今得志锐竹枝词,如同面向草原开启一扇窗口,军台地名、人物、风情风物应接不暇。阿尔泰军台今得以传,仰志锐公多矣。以下按上海图书馆存石印本录出。

   志锐自序云:“古人行程,必纪其山川道里,险要形胜,考古证今,以示博富。锐不才,在滦阳营次,奉待罪乌里雅苏台之命,未许回京,迂道出口,行簏无书,未能援证。仅就军台各名,各旗风俗,与夫目之所见,得竹枝词百首。于山川形势,鲜有所关,聊为一己纪程,非敢云诗也。光绪二十一年六月初五日。穷塞主廓轩氏书于乌城参署之待时堂。

六十四台  计诗六十四首

风俗       计诗二十一首

杂咏       计诗十五首

共一百首”

张家口至乌里雅苏台竹枝词一百首

《大境门》

雄关夹峙真天险,乱石河流马不前。

一自羯胡来入贡,丸泥不用靖烽烟。后注:“明永乐,称张家口为天险,设重兵守北边。国朝蒙古悉入版图,关不设戍,而谧安如堵。”

《察罕拖罗海·第一台》 前注:“译言白头岭也。”

察罕拖罗海得名,白头岭上赋长征。

居民慕化犹中俗,半畜牛羊半事耕。后注:“客民开垦颇多,蒙俗故因之渐易。”

《大坝口关帝庙》

壮缪祠堂势建瓴, 居然中外仰威灵。

焚香拜罢频回首, 南望边山数点青。 后注:“头台北行,上大坝,甚高,坝口有关帝祠。行者至此,有去国离乡之感。拜罢,回望张家口外诸山,俯视罗列,如儿孙矣。地势甚高,气候如秋,五月著棉衣。”

《布尔哈苏·第二台》 前注:“译言柳树沟,今存空名,并无柳矣。”

布尔哈苏在半山,当年杨柳已凋残。

征车到此浑无阻,两马齐驱换驾竿。后注:“北行到此,路宽,无辙迹,例换两马架竿,以利遄行。”

《驾竿车》

车前横木索綯穿,驾起浑如器在悬。

须识此中风浪少,稳于春水上天船。 后注:“车前横木,长丈余,以绳贯于辕,辕外二马。末端置鞍上。土人跨马急驰,二时可行六十里,车轮亦用七尺长轴,安于车尾,绝无倾覆、颠簸之苦。”

《哈留·第三台》前注:“译言貂皮也,哈留即海狗。在乌里雅苏台以目见之,非貂也。”

车声轧轧势如雷,十里黄尘滚不开。

章盖昆都迎道左,喧传已到哈留台。后注:“每台设章盖、昆都各一,领台兵二十名,章盖,品秩准防御,昆都,准骁骑校,俸饷亦如之。”  

《鄂洛胡图克·第四台》前注:“译言井多也。”

台名鄂洛胡都克,一片玻璃诺尔湖。

水草丰肥人富庶,牛羊如蚁满平芜。后注:“台旁积水成湖、方广十数里,蒙语呼湖为诺尔,亦呼脑儿。”     

《蒙古包》      

浑圆如盖裹毡牢,小窦为门总不高。

中孔销烟兼透日,观天坐井首频搔。

《奎苏图·第五台》

路到奎苏沙碛多,车行高下尽陂陀。

每将碎石堆成冢,拜罢行人始敢过。后注:“沿路逢高坡,辄以碎石堆砌成冢,蒙人谓之'鄂波’者,庙也,拜而过之。”

《鄂波》 前注:“译庙也。”  

叠石层层凸字呈,饮羊歃血达真诚。

中攒剑戟如林立,蒙俗多年本重兵。后注:“山顶碎石,堆砌如凸字形,实其中,顶则攒聚木削、弓矢、剑戟各器,缠哈达于上,四季礼拜,宰羊歃血为祭。”

《扎哈苏·第六台》

道路川平扎哈苏,幽人坦坦履长途。

驾竿两个乌拉乞,爱叶胡敦任所呼。后注:“驾竿者,名乌拉乞,'爱叶’缓也,蒙语;'胡敦’,速也,清语与蒙语,不时即呼而语之。”

《乌拉乞》

策马随行并驾竿,不分男女弁而冠。

译言唤作乌拉乞,苦力驰驱为应官。后注:“台兵应役,亦有雇债者,每送一台,得工资大茶半块,骑官马男、女一例。充当乌拉乞者,蒙语'效苦力之人’也。”

《明垓·第七台》

明垓土室筑平沙,棋布毡庐数十家。

男女望尘齐引领,争前来看使臣车。后注:“此台土室尚整洁,人家甚多。”

《双燕》

双燕昵喃学语娇,多情相送路迢迢。

不依画栋雕梁去,来向毡庐伴寂寥。 后注:“自出口后,每到台必有双燕,由蒙古包中顶飞下,若有情虫慰火”

《察察尔·第八台》前注:“文结书此名,土人皆呼为'七岐尔’。”

七岐尔讹察察尔,语音到处不相同。

察哈尔旗台止此,从来驭外在居中。后注:“察哈尔属蒙古八旗,设立台站八处,为内外札萨克之冠。此居中,驭外之权衡也。”

《庆岱·第九台》

车辙青葱如麦垄,九台庆岱在山湾。

台官长跪迎天使,诚朴风犹见一斑。后注:“自九台为科尔沁王旗,台官皆于道旁跪迎,犹有尊君之意,可嘉也。”

《乌兰哈达·第十台》 前注:“译言红石也。”

乌兰哈达路修长,马去如飞鞭策忙。

百廿里程一时许,山花廖落马兰香。后注:“路经两山夹峙,石皆如垒成者,上生小树,自头台至此如见树,土人呼为'花果山’,马兰遍山,花繁似锦。”

《本巴图·第十一台》 前注:“译圆石也。”

一山乱石一山沙,驿路崎岖到本巴。

衣似悬鹑难被体,穹庐零落两三家。

《锡蜡哈达·第十二台》前注:“译黄石也。”

十二台程九百里,锡蜡官分大札兰。

土俗民情真化外,奶茶炒米是朝餐。后注:“察哈尔辖四十四台,此十二台为第一段,二段十一台,三段十一台,四段十台,每段设参领一员,副参领二员,蒙人呼参领为'大札兰’。”

《蒙妇执爨》

彼妹二八饰明珰,执爨司茶镇日忙。

待得釜中羊胛熟,为侬含笑一先尝。执爨,音串、烧火做饭。

《小人草》

蕊红瓣白锦团窝,间得蒙医唤那何。

略有微香根自臭,从来到处小人多。 后注:“张文瑞鹏翮《行程纪》载,此草一株四朵,白瓣红蕊,形同·赖子,微香,根臭,羊马不食,名小人草。蒙人呼为'那何’,能疗疮疾。”

《布鲁图·第十三台》 前注:“译大圆石块也。”

传云砂碛石成堆,绕径山行辟草莱。

越尽榛芜见平旷,征车已到十三台。后注:“正路多石,绕山上行,蔓草蓬蒿几没车轮,急驰时许,抵台。”

《鄂伦琥图克·第十四台》前注:“译多井也”。

琥图克与胡都克,译语同为土井名。

自十三台入戈壁,黄沙白草暮云平。后注:“自十三台西北行,沙平如掌,水草枯浇,谓之戈壁。然数十里外,有专生草处,有积水成湖处,牛马皆能牧放,与依犁一带戈壁不同,即圣祖仁皇帝,征廓尔噶时,谕皇子曰:'朕所经瀚海,非大瀚海’者也。”

《蒙古求食》

进门左足跪如蹲,满面春和笑语温。

割取蒸羊拚赐予,一家欢喜沐君恩。后注:“无论官民、男女,进门即跪,候食罢分甘,则喜形于色,盖谓使臣由天上来,所赐亦天恩也。” 

《察罕琥图克·第十五台》 前注:“译'察罕’白也,'琥图克’井也。”

野旷天低过鸟稀,沙平于掌马如飞。

察罕甘洁胡都克,蒙妇浓妆汲水归。后注,“拾粪、汲水,皆妇人之责,男则专司牧放。”

《锡拉穆勒·第十六台》 前注:“译锡拉,黄也,穆勒,河也。”

锡拉穆勒译黄河,蒙地从兹始产驼。

遍野茅茨看不尽,毡庐临水傍山坡。后注:“台前有沙河,水黄色,故名,例传驼马。其实,十五台内,有归化城外客民开垦地颇多。民间皆有车,由各台雇觅当差,运送行李,至此始用驼载。天地无垠,远望累累,遍生驼茨,造物生之,即有以育之,夫心真仁慈矣。”

《粪薪》

过客晨餐用粪炊,输薪台弁积成堆。

寝皮食肉已嫌忍,遗矢犹教化作灰。 后注:“炊灶、御寒,皆烧牛粪,台弁按班拾取、输纳。驰驿传单,例书'预备粪薪、驼马’云云。” 

《鄂勒胡图克·第十七台》 前注:“译山上有井也。”

鄂勒胡图土最硗,平沙百里不生萧。

穹庐到此无飞燕,羡汝双双返故巢。后注:“百里平沙.寸草不生,土人谓之大坑,言其平也。双燕从此不至,盖荒远无觅食处耳。”

《奶茶》

砖茶舂碎煮成糜,牛乳交融最合宜。

不受姜辛受盐碱,想他渴饮涤肠时。 后注:“味亦不恶,如京师麦茶,蒙人谓之哈喇茶。冲炒米食之,即朝餐矣,平时亦饮此。”楣注:“东盟奶茶无盐碱。”

《吉斯黄郭尔·第十八台》前注:“译山上产红铜也。”

吉斯黄郭产铜山,峻骨嶙峋石笋尖。

蒙俗不知开地利,牛羊寥落草纤纤。

《喜拉穆呼尔·第十九台》 前注:“译山湾也。”

铜山一脉自西来,起伏冈峦叠嶂开。

马足不前车历碌,山湾现出喜拉台。 后注:“山中石路,难行已极。”

《鸟鼠同穴》

平地草根多鼠穴,谁知小鸟亦同居。

经从山海搜奇异,博物何能不信书。

《浑木布隆·第二十台》前注:“译山上有记志也。”

驿路崎岖百里多,驼茨丰茂遍山阿。

门前标识凭何认,冈上累累有鄂波。 后注:“台后枕山,顶上鄂波约数十处。”

《叟吉布拉克·第二十一台》前注:“译山谷中有泉也。” 

叟吉初逢廿一台,老榆合抱路旁栽。

谁将天上灵根种,移向荒寒大地来。 后注:“行廿台计程千六、七百里,中途未见一树。至此道旁有大、小榆三株,大者一根,两本,大可合抱,枝干槎枒,皱皮划裂,深二寸许,数百年物也。上有雅果,土人呼为一棵树。”

《金桃树》

童山到处产金桃,御用雕弓饰锦条。

东箭南金共遗意,岂唯西域进葡萄。 后注:“金桃树干大如指,高一、二尺,皮金黄色,质坚而厚,饰弓矢可隔潮气,进御弓矢皆用之,不可僭也。察哈尔蒙古例有岁贡,叶绿花黄,与寿丹无异,土人呼为哈喇根讷茨茨格。凡花皆为茨茨格。” 

《托里布拉克·第二十二台》 前注:“译水泉如井也。”

传言灵迹马跑泉,托里军台傍寺前。

饮此不伤沦谪苦,几多忧忿一时蠲。后注:“台有乾隆廿八年,敕建慈荫寺,规模宏阔,食钱粮喇嘛廿一人。寺前山泉清冽,传为圣祖北征时,马跑灵迹焉。”

《图姑哩克·第二十三台》前注:“译土成圆围也。”

沙深石大路崎岖,放马无心任坦夷。

四十四台刚过半,日长人倦恨行迟。

《墨霍尔噶顺·第二十四台》 前注:“译山湾苦水也。”

沙冈逶逦来龙远,云是天山左臂舒。

到平此开沙万顷,山湾噶顺好停车。后注:“沙冈由西南绵亘而来,绕向东北,脱卸一片平沙.商贩沿沙冈西行,南可至新疆,是盖天山左脉耳。”

《蒙妇应差》

严装蒙妇颜如鬼,跨上雕辇马似飞。

雌伏居然应官去, 这般徭役古来稀。

《霍尼齐·第二十五台》 前注:“译住幽方也。”

此方译语霍尼齐,酷暑途长马倦嘶。

百里平沙无片水,红墙隐约是招堤。 后注:“官路九十里,而里数之长足百五十里,一片平沙,枯焦乏水,抵台,有敕建溥恩寺,番僧约。”

《毕勒格库·第二十六台》 前注:“译官台名也。又名纳浪,台南有山,名纳浪也。”

毕勒台南四十里,山根产碱水成潭。

蒙人不解煎研法,但说清泉味不甘。后注:“土山出碱,流水成潭,土人不知兴利,仍汲饮之,但曰水咸而已。” 

《桃花乞》 

一座毡庐一守兵,司茶执爨费经营。

开言但唤桃花乞,男女齐来应一声。 后注:“桃花乞,不分男女,无论正台、帮台,轮应之,蒙古包一座者,其人即为此处之守兵。例应男丁,无男则以女代之。” 

《哈稽布乞·第二十七台》 前注:“译山名也。”

哈稽布乞译山名,上下坡坨路不平。

峰顶占风旗在望,居人礼拜课阴晴。 后注:“台后有山,顶竖一旗,以占风信,兼课晴雨。”

《扎拉图·第二十八台》 前注:“译两水合流也。”

双峡沙深老树秋,车平如水放中流。

行人触起沧州感,欲觅当年顾虎头。 后注:“两山夹河,河深数丈,平稳如舟。峡中老树,位置得势出峰,壁立削成,俨然云林、怪石、枯树图画,出奇险峻,无出其右,真塞外奇景,惜无画工为之写照,为恨事耳。”

《试马》

健儿对对马如飞,进退从容任指挥。

我亦据鞍增顾盼,澄清心事己相违。后注:“每抵台后,可选马备乘,蒙人争出良骥备择,属其结驷至驰,以观良驽,时一据鞍示勇,蒙人必啧啧称道,亦豪爽适性也。”

《卓布哩·第二十九台》前注:“译取水地方也。”

蒙地名多起于水,本来水草是家乡。

沿台地碱无泉脉,挹注甘泉自远方。后注:“此台水劣,居人每日皆由远乃汲取。”

《博罗鄂波·第三十台》前注:“译灰色庙也。”

博罗译语释为灰,锡蜡乌兰次第推。

乱石平沙无所见,碍人行路马兰堆。 后注:“博罗,灰也;锡蜡,黄也;乌兰,红也。乌兰夹路成堆,颇碍车行。”

《廪羊分赏蒙兵》

烹羊食罢分余惠,守候浑如鸡鹜争。

欲使尽教尝一脔,可怜无处觅陈平。 后注:“天臣每台例有廪羊二只,自携六、七人,虽果腹而无所余,尚多,如不过问,必致折价,以于例禁。每日食罢,监视散给,台兵争取,顷刻即尽,迟则不得。”

《库秃勒多伦·第三十—台》前注:“译言七座山包也。”

台名库秃勒多伦,七点山排若结邻。

马勃牛溲渐收拾,家家争积野山薪。 后注:“至此牛粪渐不烧,有山薪可采。”

《赛尔乌苏·第三十二台》前注:“译好水也。”

赛尔乌苏蒙户繁,译言甘洁好泉源。

设官转驿乌科库,驭外从来重理藩。 后注:“此台适中,东往库伦,西往科布多,东北往乌里雅苏台,设驿转道一员,专司台站之处,文报络绎,公事甚多,蒙人较他台稍多,且有居住土房者,距库伦十四台,两日可达。”

《巴济马茨茨格》

遍地蒙茸似海棠,一茎两叶坠花房。

根能糜粉疗饥好,此是天公备赈粮。 后注:“三十台后,地生野花,如秋海棠,紫茎绿叶,触有微刺;花亦三角而含花子,作粉红色。询之土人,意其根如山药,出者数尺,研粉可充麦食,每遇灾荒,则粮食之。丰时不取,任其生甚也。蒙语凡花皆名茨茨格。”

《默端·第三十三台》 前注:“译有树也。”

乱山堆里设行厨,白塔凌霄势不孤。

译语默端惊罕见,岭头高树两三株。

《哈比尔嘎布拉克·第三十四台》前注:“译山上出泉。”

哈比军台路修阻,回环乱石满冈峦。

我骑欸段犹颠蹶,不独崎岖蜀道难。 后注:“此台难行,万山之中,瘤沙杂活石,车行摇荡不堪,易马缓行,犹屡蹶焉。”

《蒙古婚嫁》

牛羊驼马称家私,愿结朱陈聘不辞。

侥幸生男生偕老,三年不育是归期。后注:“男家以牲畜为聘,女家无妆奁。三年内生子,应得外家财产一半,如三年不育,勒令女归,并追还原聘,听其择人再醮焉。”楣注:“凡王公聘妇,三年不育,即另娶。此则任其改醮焉。盖此恐嗣续缺如,乏人袭职。王公如不皆柌若平,群妇哄而去之,不由王公自主也。常人尚可将就,王公家此例尤公徵。”

《蒙古女多不嫁》

生女贫家多不嫁,采兰赠芍礼无拘。

相逢年少皆调笑,面首原来人尽夫。

《蒙古孀妇》

老年嫠妇剃为尼,教是红黄亦不知。

赤足裥衫行蹀躞。傍人门户候晨炊。

《遐勒希波图·第三十五台》 前注:“译石上有鹰巢也。”

暇勒希波译语征,当年荒僻产秋鹰。

自从琛赆通中国,踪迹飘然避缴矰。后注:“台四面皆大石堆垒,土人云石罅中当年产鹰,今有人居,已无踪迹矣。”

《诺萨·第三十六台》前注:“译言野骡子也。”

诺萨军台产野骡,逸群驰骋似飞梭。

当年想是单于乘,冒汉冲围一瞬过。 后注:“《汉书》单于乘六骡,突汉围而出云云。”

《吉埒木·第三十七台》 前注:“译山名也。”

山名吉埒傍台青,地碱成滩水气腥。

我本相如消渴久,到来无计理茶经。 后注:“此台方广百里外皆碱地,水气腥咸,色黄,浊不可钦,惟忍渴而已,须切记之。”

《沙克舒勒噶·第三十八台》 前注:“译鸟在水边和鸣,甚适合也,盖台旁有诺尔也。”

蒙地山多患苦寒,茸茸原隰总枯干。

台旁诺尔清凉甚,时见翔禽戏羽翰。 

《察布察尔·第三十九台》前注:“译山名。”

台共山名察布察,原立应为廿五台。

水绿山青堪入画,天中节后是春回。 后注:“察哈尔所设四十四台,原廿九台,后增十五台,蒙人··云,原廿九台,后添十五台,故每台出结,凡旧台则去第几台筑台,必去台名,如以此台··第三十九台仅止廿五台,未能尽一也。至此,将由戈壁三···景象,山青水绿,渐有内陆情形。惜五月半后草色始青,上··地凡至· 也。

《哈沙图·第四十台》 前注:“译石之井也。”

哈沙日暮客停车,石井甘泉译语夸。

文结添书金答腊,分明新驿后来加。 后注:“凡后设之十五台,台官出结,书曰人半一茶,某某台中,此后设之谓也。”

《蔗林·第四十一台》前注:“蒙古呼黄羊为蔗林。”

短衣匹马踏山冈,落落晨星未敛芒。

四面小山千万叠,蔗林台地产黄羊。后注:“此台官路百里,其实百四十里也。”

《翁格·第四十二台》前注:“译河名。”

青青河畔草姗姗,澈底澄清少急湍。

翁格台前频立马,心随流水渡桑乾。 后注:“河从西北杭爱山东南流,行归化城,折入桑干河。”

《乌尼格特·第四十三台》前注:“狐之总名也。”

天下崎岖原不少,乌尼台路倍难行。

驼茨满地繁星密,凹凸从无一步平。 后注:“自过翁格河后,遍地驼茨,沙堆累累如冢,车之颠荡无出其右,是一百里无平路。”

《哈达图·第四十四台》前注:“译大石也。”

哈达图台近杭爱,重重门户锁冈峦。

征车尽日行山里,草绿如茵秀可餐。 后注:“此台已出戈壁,已近杭爱山南麓,山势重叠,水草丰茂,非复戈壁景象矣。”

《内札萨克妆束》

双辫平分戴佛冠,绀珠累缀任人看。

束腰箭袖戎装小,顾盼生姿在据鞍。

《外札萨克妆束》

发分双扇用胶多,箭袖高低似翅拖。

命妇胭脂红两颊,教人误认醉颜酡。后注:“发分如两折扇,垂于项前,用胶涂之不散。箭袖于肘上又加一层,似翅。凡台吉命妇皆以胭脂重染两颊,俗人之妻不得僣用。”

《哈拉钮栋·第四十五台》 前注:“译哈拉,黑也。钮栋,眼也,盖山下有一井也。”

内盟游牧军台尽,杭爱山台是外旗。

文字不同装束改,居民争睹汉官仪。 后注:“入杭爱台,为乌里雅苏台所管,为外札萨克军台矣。文结俱用蒙古字,征车到时,观者如堵。”

《噶噜底·第四十六台》前注:“译仙鹤也,产此物。”

黄鹤飘然去不归,高楼空自立崔巍。

此乡水草称双美,时见仙禽掠羽衣。 后注:“山阿水四时或见之。” 

《塔楚·第四十七台》前注:“译河石。”

杭爱东南进山口,群峰矗秀势巍峨。

居民富庶牛羊壮,台枕西流塔楚河。后注:“已入杭爱山之东南口,涧水涓流,水草丰茂,山势秀峻。前观塔楚河为三音诺颜游牧西界,数水汇而西流,《游牧记》考甚详。”

《胡图克乌尔图·第四十八台》前注:“译两山之中有井。”

两山夹峙必成川,此独中坳溢井泉。

四面峰峦尽枯窘,平铺十里草芊绵。 后注:“四面皆童山,惟中有平原十里,碧草如茵,诚牧放之美地也。”

《递哈达》

递来哈达分三等,绣佛光明第一尊。

膝地手高擎过顶,按班安好笑言温。后注:“哈达绸织、方幅,上织佛像·为第一等,二、三等则素绸而已。凡相见皆以此为质,此蒙仪也。” 

《毡庐听雨》

毡庐压帽小如螺,风雨飘来顷刻过。

淅沥声音果何似,义山诗句忆枯荷。

《苦雨》

穹庐苦雨坐如囚,竟日廉纤总不休。

四面寒风冷侵骨,思归真欲赋登楼。

《沙尔噶勒珠特·第四十九台》前注:“译河名。”

闻道空山旧产雕,高秋飞羽振翛翛。

河边驿路千回曲,废趾依稀认大昭。 后注:“台有石山峭立,名空山,近视皆圆孔,山内产雕鸟,河北有大寺,蒙人谓之昭。同治九年,乌城失守,贼踪至此,寺毁于火,遗址犹有存者。

《推河·第五十台》

当年形胜重推河,戍守屯田收获多。

四面山环兼水抱,古城遗址在岩阿。 后注:“推河源出杭爱山尾南麓,《蒙古游牧记》甚详。四面山环水抱,可屯可牧,龚之钥《后出塞录》考为元时苑圃,地气颇暖。雍正间建城设戍,收获甚丰。方观承《松漠草诗注》谓推河种植,六月中王瓜可半尺,今故城遗址犹在。”

《宿推河闻滩声》

客心孤廻早惊秋,枕上滩声吼似牛。

二十年前巫峡里,一蓬烟月下夔州。

《拾推河石为砚》 

端州一砚不曾持,亮节清风我有亏。

空尽米囊行色减,压装惟载石累累。

《乌尔图哈喇拖罗海·第五十一台》前注:“译黑头岭也。”

一山群岭绕周遭,黑石峰头若立鼇。

我涉沙河不 履,春融雪化浪头高。 后注:“众山之一峰独出,黑石如墨,台傍沙河,旱枯无水,春日雪化,水势甚大。”

《鄂罗盖·第五十二台》前注:“译未详。”

群山万壑碧无际,百折蜿蜒一路明。

试向最高峰上望,远人如蚁马如鼪。 后注:“驿路在万山之中,甫登一山,远视对山,细路如线,凡九逾大岭始抵台。各直省虽行万里路,无此境界也。”

《杭爱山中道上》

五月披裘冷不禁,戎衣小队涉遥岑。

清怀难共山灵语,但听松涛万壑音。

《闰五月初二日山头见雪》

一望寒山翠色稠,日光遥射雪光浮。

笑他不及征夫健,未见秋风已白头。

《乌塔·第五十三台》 前注:“译一山口也。”

如茵碧草秀山容,曲水河边一笑逢。

怪石堆垒满崖谷,横看成岭侧成峰。 后注:“此台在推河上游,沿河行大山坡,怪石浮置,颇具峰岭气势。”

《白达拉克·第五十四台》 前注:“译河名。”  

乌塔西行一山口,中藏百里地膏腴。

粘天绿草平如掌,守险屯田是要途。后注:“由乌塔西行入山口,其平如掌,宽廿里,长百里。两座山峭削壁立,无别路可行。土润草肥,屯牧之美地也。”

《蒙人移家》

毡庐席卷负明驼,箱笼茶薪牛背多。

稚子驱羊人跨马,向阳山下趁行窠。

《札克·第五十五台》前注:“译河名。” 

游牧旗分札萨克,天高风劲苦寒多。

平原弱草离离遍,马踏冰澌札克河。 后注:“白达拉克台已见冰,厚尺余,札克河尚有余凌未化,草皆黄色,地气大寒。《松漠草诗注》云:过推河北,冬月人多喘急,盖北极出地已四十余度,天高风劲,人气不敌矣。”

《霍博勒车根·第五十六台》

毡庐三五傍山阳,地脉偏寒塞草黄。

甫卸征车少休息,忽参鼻观菜根香。 后注:“入札萨克图汗界,地气过寒,五月初·草含秋色,距乌里雅苏台尚四百余里,是日乌城园丁来迎,携菜蔬两筐,不见此物已一月矣。烹而食之,加餐数倍。”

《乌兰本巴·第五十七台》 前注:“译红山包也。”

曲路沿溪转不停,山头积雪草偏青。

黄花满地无名识,欲补灵均楚些经。 后注:“沿溪曲路,层折不穷,积雪银白,而草皆青绿。见红黄各色野花,贴地如锦。询之土人,亦不知名。黄者高四寸,叶如艾,丛生根下,一梗结一花,四瓣鹅黄,有蕊含苞,花落则结包。如透骨草籽,每丛十余朵,遍水边生。红者高不盈寸,贴地丛生,一根一花,根细如发,花如丁香,叶亦丛生根下,如洋马齿苋,香味清洁。土人云:置皮衣内可避虫。其最多者,丛结如绣球花。”

《鄂伯尔吉拉噶郎图·第五十八台》前注:“译山前有河也。”

万山深处溯流行,天为看山满放晴。

白雪白云两相杂,岭头一月不分明。后注:“山顶积雪未消,入山已深,寒气逼人。然山势峭拔,积雪峰头,白云来往,颇可观也。高其倬《锡蜡乌苏诗》曰:“地势但绕北,河流不向东。未霜先见雪,每雨必兼风。”可谓曲尽塞外情事。”

《阿录吉拉噶郎图·第五十九台》前注:“译山后有沟也。”

锡蜡乌苏黄水河,来源逆挽北流陂。

毡庐到处沿溪筑,争牧牛羊趁绿莎。后注:“河水北流,势甚壮。游牧得此,水草俱美。毡庐棋布,牛羊成群,颇··情形,非复塞外荒寒景象。”

《胡吉尔图·第六十台》 前注:“译胡吉尔,碱也,图者,有也。”

布音图水濯缨清,雪岭嵯峨晚照明。

洁白年年能不改,逐臣心迹与山盟。 后注:“过布音图河,抵胡吉尔台,河甚宽,源从西北往东南,河边东望,雪山高耸,积雪千仞,终岁不消。乌里雅苏台将军、参赞每岁六月来奉旨以太牢往祭,遥拜而已。绕山百里外,尽泥淖不能前也。” 

《元人古墓》

山冈华表立崔巍,羽化千年鹤不归。

碑碣无存名氏翳,我来空自吊斜晖。 后注:“自过布音图河山湾,往往见石柱对峙,细视,上有龙纹及日月象,大都剥蚀,不甚明显。盖元时显宧归葬,以志墓者。惜风气不开也,仍契尸火葬,土人不知为墓也。询之台官,谬以天生石柱为答,不知所以,殊可哂耳。遍寻碑碣,无一存者。” 

《达恩得勒·第六十一台》前注:“译言树齐如马鬃也。”

达恩得勒暂停车,马饮流泉蹴浅沙。

南望峰峦郁苍翠,山阴松柏密如麻。后注:“杭爱道中,遍山松柏,远望如荠,然皆在山阴。山阳则寸草不生”

《特穆尔图·第六十二台》前注:“译有铁矿也。”

松杉夹道入山深,铁矿多年汞潦涔。

若假洪炉开鼓铸,一经陶冶尽祥金。后注:“相传矿甚宽深,产铁极佳。蒙人欲开,而不得其法,近闻俄人颇有意焉。”

《舒噜克·第六十三台》前注:“译河名。”

策马山行路转深,哈拉根讷密如林。

饲驼牧马炊薪便,可识天公育物心。后注:“哈拉根讷即前记金桃树,入杭爱山便不生金皮,驼马皆食之。满山遍野,丛密如林,采之为薪,入火即燃,甚适用也。”

《花硕洛图·第六十四台》前注:“译有黄土也,蒙人呼土为硕洛。”

末驿台名花硕洛,译言厥土色惟黄。

停车大漠炊烟起,到处惟闻松柏香。后注:“松柏成林,劈之为薪,味香可爱”。

《套马》

万骑龙骧品不凡,秣刍应合上卿监。

一从假手佣奴牧,亦自低头任辔衔。 后注:“蒙古套马,以长竿系绕其端,缠马头,牵之而走。不受羁勒者,亦贴耳服教焉。” 

《牛车》

百辆牛车列一行,铎声零断响郎当。

胡儿闲理边城曲,一夜征人欲断肠。 后注:“商贩皆以牛车载货,赴库、科二城,数百辆联为一行,昼则放牧,夜始行路。一人可御十车,铎声琅琅,远闻数十里,舆夫皆胡儿,暇则作歌。每宿台后遇其来,则振夜不能成寐。”

《佛鐙》

身多一发不如僧,偏欲枯禅坐佛鐙。 

历尽风霜磨却苦,谁拈柏子悟三乘。 后注:“蒙古台站无烛,每夜必以寺中所用铜佛鐙设几上,燃羊脂,不甚光明。而舍此不能见物,··对之,颇似老僧奉鐙证果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