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荀子》:何谓“大儒”?

 传统文化管窥 2021-09-19

荀子,是战国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

在《荀子》一书中,荀子对儒家内部进行了不同层次的划分,分为“大儒”、“雅儒”、“俗儒”,还提出了“贱儒”、“陋儒”、“瞀儒”、“腐儒”等名目

荀子

荀子说:“故人主用俗人,则万乘之国亡;用俗儒,则万乘之国存;用雅儒,则千乘之国安;用大儒,则百里之地久,而后三年,天下为一,诸侯为臣,用万乘之国则举错而定,一朝而伯。”

也就是说,如果君主任用俗人治理国家,那么即使是万乘之国(即超级大国,一般指周朝)也会灭亡。

荀子所谓“俗人”,指的是不学无术,没有正义感,把财富和利益作为一生追求的人;

如果任用俗儒,那么万乘之国便能勉强存活。

所谓“俗儒”,是指在外在仪表和行为上不能体现儒者认同和原则,学说荒谬、行为杂乱,不知遵循礼义,欺惑愚众以求衣食,胸无大志的儒者;

《荀子》

如果任用雅儒,那么千乘之国(一般指诸侯国)就会平安。

所谓“雅儒”,是指能与时俱进,内外如一,尊崇礼义,不懈怠、骄傲,言行均合乎法度的儒者。但他们缺乏以一知万、触类旁通、治理天下的本领;

如果任用大儒,那么即使是百里见方的小国,最多不过三年,也能统一天下,令诸侯臣服。

而如果由大儒来治理万乘之国,那么一出手天下就会平定,一朝之间就会声名显赫。

可见荀子对“大儒”的推崇!

儒家文化

那么,何谓“大儒”呢?

荀子认为,大儒具有“天子、三公”的素质。

他们效法先王,总括礼义,统一制度,能从浅显把握广博,从古把握今,从一把握万,他们的一切行为都合乎礼义,遇到任何事情都能应之以道,衡之以法,处理得恰到好处。

总之,“大儒”既是品行高尚的道德家,更是大智大勇、博古通今、知一能万、善于治国的政治家,是荀子理想中的“圣人”。

周公辅成王

什么样的人称得上“大儒”呢?

荀子认为,周武王驾崩后,周成王尚幼,周公为了国家前途而摄政,毅然诛灭叛臣管叔,追讨商纣余孽,不论亲疏,唯才是举,分封诸侯,巩固政权,并教导成王深明大义,树立大志,继承文武遗业,实现治国安邦的宏愿。待成王成年后,周公不贪恋天子权位,返政于成王。

周公为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其所作所为起到的功效,被荀子称为“大儒之效”,“非圣人莫之能为”。

当然,并非要成就像周公那么大的事功才能称“大儒”。

所谓“通则一天下,穷则独立贵名,天不能死,地不能埋,桀跖之世不能污,非大儒莫之能立,仲尼、子弓是也。”

荀子认为,孔子和子弓虽不得势,但他们德行高洁,才智开通,明于治道,同样称得上“大儒”。

孔子讲学

总而言之,周公可谓得势的“大儒”,孔子则为不得势的“大儒”。

至于子弓,他在《荀子》中四次出现,但事迹不详,具体是谁目前尚存争议。

    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