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序言和跋的知识

 zqbxi 2021-09-19

     1. 序言 

      序言是介绍评述一部著作或一篇文章的文字.序,也叫做“叙”,或称为“引”,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旨意、编次体例或作者情况等内容的文章,也包括对作家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明.古代多列于书末,称“跋”,也叫做“后序”.二者体例略同,因此合称序跋文.为自己的书写的序言叫做“自序”.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内容多说明它的内容,写作缘由,经过,旨趣和特点;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内容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序言又称序,通常用来说明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写作经过.也有他人代写的,多用来介绍和评论本书内容.常见的有作者序、非作者序言和译者序三种.作者序是由作者个人撰写的序言,一般用以说明编写该书的意图,意义,主要内容,全书重点及特点,读者对象,有关编写过程及情况,编排及体例,适用范围,对读者阅读的建议,再版书的修订情况说明,介绍协助编写的人员及致谢等.它的标题一般用“序言”或“序”,比较简单的作者序有时也用“前言”.当另有非作者撰写的序言时,为区别起见,可用“前言”,“自序”或“作者序”等.翻译书的原作者专为中译本撰写的序言,标题用“中译本序”.作者序一般排在目录之前,如果其内容与正文直接连贯的,也可排在目录之后.非作者序言是由作者邀请知名专家或组织编写本书的单位所写的序言,内容一般为推荐作品,对作品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介绍作者或书中内容涉及的人物和事情.它的标题用“序”或“序言”,文后署撰写人姓名.非作者序一般都排在目录及作者前言之前,.如果是为丛书写的序,也排在丛书序之前..译者序一般着重说明翻译意图,有的也包括翻译过程中的某些事务性说明,一般以“译者序”为标题,内容比较简单的也可以“译者前言”或“译者的话”为标题,一般排在目录之前.序言 介绍评述一部著作或一篇文章的文字,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等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置于书末的称“跋”.序言,也称导言、导论、绪言,写在著作正文前的文字,通常是该书的导读和说明,如创作意图,创作原则,过程以及与该书出版有关的事情。

       2.关于前序后跋什么意思

      序和跋是什么意思?  序:文体名.写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有作者自己写的,多说明写书宗旨和经过.也有别人写的,多介绍或评论本书内容. 跋:文体的一种.写在书籍、文章、字画、金石拓片等后面,多用以评介内容、说明写作经过以及鉴定、考释等.

      前记 前言 后记 内容提要 序 跋分别是什么意思? 序言也称“前言”、“前记”、“引言”、“卷首语”、“序”等,是一种写于书前用以说明该书写作目的、经过、编写体例、资料来源或对书中内容进行评价和提示的杂体文章,写法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后记postscript 写在书籍或文章之后...

   书前的序和跋分别是写什么的?  书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可以在文的前面,也可以附后,主要说明作品书籍的创作意图,编写体例,资料来源和作者情况,也可以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或者对其中有关问题的研究和阐发.跋就是写在书后、文后的序.最初书...

   书前的序和跋分别是写什么的? 序是书中正文前的文字,跋是书中正文后面的文字,即通常所说的书前 为序,书后为跋.前言、序言、代绪论、作者的话、编者的话、出版者的话、 出版说明、再版前言或序言、后记、后序等都属于序跋之类. 序和跋的目的、任务和作用是向...

       后序又称跋,那么前序有什么特殊叫法吗? 序,也叫做“叙”,或称为“引”,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旨意、编次体例或作者情况等内容的文章,也包括对作家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明.古代多列于书末,称“跋”,也叫做“后序”.二者体例略同,因此合称序跋文.为自己的书...

       什么是“序”,“跋”? 序跋是一种文体名.序与跋的合称.序也作“叙”,或称“引”.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宗旨、编辑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及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置于书籍或文章前面,置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不同的内容和表达方式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描写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的属于说明文.对作者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文.

      赼前踬后什么意思 ? 趑前踬后 趑:走 意思同“跋前踬后” 【解释】跋:踩;踬:被绊倒.本指狼向前进就踩住了自己的颈肉,向后退又会被自己的尾巴绊倒.比喻进退两难.【出处】:《诗经·豳风·狼跋》:“狼跋其胡,载疐其尾.”唐·韩愈《昌黎集·卷十二·近学解》:“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动辄得咎”.

      什么是序跋类文章?或者说序跋是什么意思?: 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如《史记·太史公...

       跋 是什么? 前序后跋.跟序对应的写在后面的就是跋.引用下网络上的其他解释:1、跋bá (1) 翻山越岭:~涉.(2) 踩,践踏:~前踬后(喻进退两难).(3) 文章或书籍正文后面的短文,说明写作经过、资料来源等与成书有关的情况:~文.~语.序~.2、...

      什么是序和跋? “序”,是写在作品正文前面的文章,主要作用是点明作者写作本书的动机与来历. “跋”,是写在作品正文后面的文章,主要作用是补充说明作者的写作感受,有的“跋”还有修正原文讹误和交代原文未及交待的事件(也许这些事件在正文写作完毕时并未发生)的作用.

3.序在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作“赠序”,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跋是文体的一种,写在书籍,文章或书画作品的后面。

序和跋是叙述一书作意的文字,也是一种文体。以今人的习惯,把冠于一书之前的叫序(或叙),也可称为序言,前言,题记,弁言,引言等。

而置于书后的则称作“跋”,也叫后序,后记,题跋,跋尾等。一般来说,对一本书的宗旨,目的和写作动机所作的总体说明,是写在序即前言里的。

写在跋中的文字则要灵活一些,多是有感而发,或抒情,考订,议论,可长可短,不拘一格。 不过,古代的序早先不是置于书前,而是放在书后的。

扩展资料

《史记》总共一百三十卷,而最末一卷就是《太史公自序》。书序位置的改变与古代书籍载体与装帧形式的演变有关系。简册竹媒时代,书籍大多以单篇形式见诸,一篇为单位装订,读者取阅时不受篇目次序先后的限制,所以书序放在前,也可放在后面。

书籍一旦进入册页形式之后,篇目先后次第在装订时已经固定,不可能再抽出单篇阅读,所以仍旧将应最先阅读的序言置于书末。这样,对于阅读来说,就不方便了,所以人们改变古例,渐渐将序言置于全书之前了。

这种变化大抵发生在北宋时期,李清照的《金石录后序》,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等特别冠以“后序”二字的,说明南宋之后,序通常已不再放在书后了。书籍的这种变化也是由竹媒时代向纸媒时代过渡的产物。 

书法经典中《兰亭序》留下来了,兰亭雅集的诗,成为应景。孙过庭的《书谱》,确切地说也是一篇序文,千百年来未见正文。宋徽宗赵佶曾在《书谱》前用瘦金体写明"唐孙过庭书谱序"。但这并不影响它作为中国书法美学开山之作的历史地位。

      4.评序文写作中的一种庸俗化倾向/山东 孙彦杰

     关于序文的性质与作用,宋代的王应麟在他的《辞学指南》中这样说:“序者,序典籍之所以作。”明代的吴讷则说:“凡序文籍,当序作者之意。”(《文章辨体序说》)叶圣陶先生在《略读指导举偶》的前言中,从阅读的角度谈了这个问题。他说:“序文的性质常常是全书的提要或批评。先看一遍,至少对于全书有个概括的印象或衡量的标准。然后阅读全书,就不会茫无头绪。”苏联学者波瓦尔宁也从同样的角度对序文的性质、作用做了阐述:“许多读者根本不看序言。认为它是„无用的东西‟。其实不然,序言中经常包含着很重要的指示。例如,作者说明该书所承担的任务,指出在初读时可以省略的章节,提醒要特别注意的地方,说明出版该书的原因等等。一篇写得好的序言,同时阐明该书的全部内容和任务。”以上引用,涉及古今中外,可谓有代表性。从他们的论述中,我们至少可以弄清两点:序之为文,虽然是“当序作者之意”,但它的对象却应当是典籍著作的读者,“作者之意”是写给读者的,这是其一。其二,由于它是写给读者的,便又规定了它的意义和作用,它必须给读者的阅读一个指示。一个引导,提供给读者有价值的关于典籍著作的信息,帮助读者减少阅读的盲目性,能通过序文更好地去把握所读之书的内容及特点,更准确地理解书的要点和主旨,从而收到更好的阅读效果,提高阅读效益。从这个意义上讲,一篇序文就是一部典籍著作的窗口,是作者交给读者打开全书的一把钥匙,是引导读者更有效阅读的向导。

     但是,恰恰是在这个根本点上,目前的一些序文写作,存在着一种庸俗化的倾向,应该引起注意。当作者在某一书稿完成之后、付印之时,总是想方设法请某一专家名人来作序。让别人作序,并非不可,然而其用意却令人心非。不是为读者,不是为读者的阅读,而是要利用名人效应,来提高书的身价,抬高书的知名度,增加书的影响力,让名人之序为自己的书添光彩,内心深处是名利思想,潜伏着一种很浓的广告推销意识。何曾是为读者的阅读做向导!

     而事情的另一面,被邀作序的人,又受到一种心理的影响,受人之托,就要替人圆场。于是,碍于情面和关系,便只好言不由衷,言过其实,专说一些赞扬好听的话,甚至是一些过头的赞扬和好话,心里头只惦记着让作者满意、受用、过得去,也并不曾想到读者,想到读者的阅读。

      如此一来一往,序文在实际上变成了别样的一种东西,成了原作者与作序人之间一种交际关系、往来利用的工具。在实际的效用上,它本应具有的价值和意义,对于读者来说,大大地降低,大打了折扣。这样的序文,不读也罢,因为它不再具有波瓦尔宁所说的种种重要提示,读了也只是一种时间和精力的浪费,于阅读理解典籍著作并没有实际的帮助。

      正是由于上述根本出发点的偏离,在序的写作内容上也反映和表现出一种庸俗。请人作序和为人作序的,彼此心照不宣,想要什么,该写什么,双方心里都明白。于是,先替作者鼓吹一番,说作者经过了怎样的努力,付出了多大的劳动,克服了多少的困难,才终于写成此书,完成此著作,要不就是把作者吹捧一番,说作者功底如何厚,才气如何高,悟性如何强。捧完了作者再捧书。一二三四,特点、特色归纳几条,五六七八,成就、创新概括几点。倘若实事求是,倒也罢了。问题是,过多的溢美之词。集于笔端,流于笔下,明显地有抬高捧场之嫌。

      有时,也点缀几句批评,避嫌似地指出点不足,但让人一看就明白这不过是障眼法,故做的客观公正之态而已。就笔者读到的些书的序文,包括在某些期刊上单独发表的一些序文,其内容大抵如此,庸俗化了。

      现状如此,很有正本清源的必要,规范序文的写作。当然,这里说的规范,不是死框子,而是还其本来面目,发挥它正当的作用,不要让它成为别的。

      序之为文,当“序典籍之所以作”。这句话揭示出了序的内容特征,必须是与所序的典籍著作有关的。这是它的内容的限定性,也即一种规范。而“其为体有二,一曰议论,二曰叙事。”

      这句话则总结了序的体式特征,或议论,或叙述。这又是一种规范。当然,这第二种规范概括得并不完全准确。在实际的写作中,议论和叙述并不截然分开,只是在一篇之中有主有从而已。并且,除了这两种,还有用说明的,而写得优秀的序文,又常常带有抒情的色彩,因其文情并茂,常被挂在文学的名下。

       可见,序文的写法还是灵活的自由的。

       内容和体式,是相互制约的。应该根据内容的需要,来确定一种恰当合适的表现形式,而同时,不同体式的序文,其内容又基本上有各自不同的侧重。

       以说明为主的序文,内容主要在于交待写作的缘由、起因、目的、意图,介绍书的内容、主旨或相关的知识,说明书的取材、组织、编写体例、目次,解释编辑出版某书的原因、目的及编选的原则、方法。这是就序的整体而言,而一篇具体的序应当又有重点。如白居易的《<荔枝图>序》,重点介绍了荔枝树的形状、叶、花和果的特征,特别说明了荔枝保鲜不能持久的特点,交待了写作本序的时间、起因和目的。是序文又是一篇知识说明文,是为读者介绍与所序的《荔枝图》有关的荔枝的知识,“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给读者(观赏者)以知识准备。

      以叙述为主的序文,内容主要是记述写作的前因后果,书的经过。记叙写作过程中或写作前后发生的事情。如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文中除了说明《史记》的目次和各篇的要旨之外,更详细地记写了他世代为史官的家世,叙述了自己的生平遭际,抒写了自己如何含悲忍辱、发愤著书的经过和心境。

      是叙事体,又带有强烈的抒情色彩,散郁释结,把在《史记》中不能说而又想强烈表达的话,在序文中写出。另外,像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李清照的《金石录后序》,也都是叙事体序文的范例。

       以议论为主的序文,其内容则常常是作者借序文来表述自己的某种思想观点,阐明自己的某种见解看法。为人作序,则要对所序之书做出分析评价,论断其得失,评述其成就与不足。如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它通过五代时后唐庄宗出现的伶官之祸这一史实,深刻剖析了庄宗成败兴亡的经过,得出国家盛衰在人不在天,“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教训和结论。议论透辟,思想深刻,是序文,又是一篇见解精卓的精采的史论。它总结和揭示的“盛衰之理”,正是《伶官传》的深刻寓意,序和传,一明一暗,相互配合,对读者正确理解和把握《伶官传》的意义很有启发和帮助。

     上述所引各类例文,都可以作为序的典范,对它的内容、写法加以学习、研究,可以规范序文的写作,消除序文写作中的庸俗化倾向。而这种规范,最终要落实于对读者的阅读理解有帮助。

       规范序文的写作,还有一个方面不能忽略。徐师曾在《文体明辨》中,对于序还有别一种解释,“《尔雅》云:„序,绪也‟。字亦作„叙‟,言其善叙事理,次第有序,若丝之有绪。”

      吴纳也有类似解释:“其言次第有序,故谓之序也。”这就是说,序的行文必须有次第、有条理、头绪清。

     看肖统的《文选序》,很好地体现了这个特点。肖统写本序,是为了阐明他的文学发展观,论述文章体式的源流本末,同时交待选文章的标准和编选的体例。为了达到这一写作目的,序文的第一段,从远古起笔,点明文章的起源,第二段论述文章的发展与演变,辨析文学体裁样式的类别,第三段又以赋、骚、诗、颂为主要对象论述其源流,兼及其他文体,第四段转入另一内容,说明选文的原则和标准,最后介绍编选的体例。次第有序,层次清楚。

      序文写作中的庸俗化倾向,是一种不正当的文风文德,必须努力加以克服。出发点要正确,态度要端正,一味慕名逐利要不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