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病耻感”如影随形

 阿里山图书馆 2021-09-19
文|欧阳宇诺
《大西洋月刊》上刊登了一位癌症患者的心声,在患病初期,她被建议要保持乐观,人们认为这是幸存与死亡之间非常重要的分界点。但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诊断、手术以及化疗之后,她的乐观消失殆尽。她在洗手间的牌子上看到,接受药物化疗的人必须冲厕所两次。而且在化疗后的24小时内,患者不能拥抱他人。
我认为,在这样一个处处提醒着她是一个病人的世界,“乐观”消失殆尽是必然的,“病耻感”一定会如影随形。她是一个病人,生病本身令她承受身体上的痛苦,而因生病带来的羞耻感也会折磨她的日常生活。
图片

图|谢驭飞

几个月前我休病假,午后坐在小区花坛边晒太阳。一个男孩来遛狗,他和他的金毛狗仿佛情侣一般嬉戏玩耍。彼时我的病症之一就是因为代谢过快而感觉虚弱无力,看着他们那充满活力的互动,我的心中生出沮丧和反感。我以蜗牛一般的速度挪到花坛的另一边坐下,选择眼不见为净。不料过了一会儿,他们也飞奔到了这边,又在我面前开始了欢腾热闹的表演。一怒之下,我上楼回家了。
现在回想此事,我感觉自己那时除了因为虚弱而渴求安静,内心中更深层次的,是因为存在着“他们能飞奔欢跳而我不能,我是个废物,我很无能”的羞耻感。这种羞耻感在疾病的存续期间,改变了我的思维模式,令原本一向自信乐观的我陷入了深深的自卑自责中。

《小欢喜》剧照

如果患者本身不知道自己所患何病,病耻感会减轻或消失吗?在某些国家,医生们仍然坚持只向重症患者家属通报诊断结果,而对患者本人讳莫如深。医生们认为,除了那些极其明事理、知天命的患者之外,其余患者全都承受不了真相。但是,如此而来,治疗过程及过程中产生的痛苦也许会令患者更加多虑,而这种猜疑及不确定性也会让他们丧失更多的信心和活力,从而加深病耻感。疾病本身所带来的痛苦并没有隐藏或消失,它只是罩上了一层另一个名称的面纱,而这个名称不会令患者和大众闻风丧胆。
相反,如若只有患者本人知道自己所患何病,而对周围之人隐瞒呢?患有躁郁症的德国作家托马斯·梅勒在将自己的发病经历写入小说时曾经担忧,现在全世界都知道他是一个精神病患者了。某些肿瘤医院为了规避官司会对病人相当坦率,但在给病人邮寄常规通知和账单时,却不在信封上注明寄信人,其假设的理由就是病人可能不想让家人知道自己所患何病。病人三缄其口,是因为在他们看来,疾病本身意味着身体机能的衰退紊乱,遭受了某种不祥的诅咒,因需要特殊照顾而令人厌恶——而这一切,其实都是病耻感在内心的镜像。
图片

《我不是药神》剧照

抛却对健康的执念,在某些时代会令患者产生病耻感的疾病,在另一个时代的审美体系中,却会令患者产生浪漫感。因结核病而香消玉殒的玛利·巴什克采夫写道:“我咳个不停,但奇妙的是,它不仅没有使我变得难看,反倒给我增添了一种相称的柔美气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