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德振:时常拨亮人生的“灯芯”

 京都闻道阁 2021-09-20

本阁作者文集:崔桂忠  杨德振  曹旭  

易书生  彭化义  师利国  赵萍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我八、九岁,家里由于弟弟妹妹多,房屋逼仄,父母便安排我去跟分了家的爷爷、奶奶住。爷爷长期在大队猪厂,不回家,家里只剩下我跟奶奶;一到晚上,大山里夜幕笼罩,群山巍峨,寒夜阴森,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我总是汗毛倒竖,胆颤心惊;在屋里,一只老鼠突然蹿出来或跑过去,常常吓得我摔掉了手上的柴油灯或饭碗、茶具。奶奶到哪间屋里,我跟着到那间屋里,寸步不离。

奶奶喜欢在夜晚安静的时候纺纱。在火塘边,她架着一台老式木制纺棉车,坐在那里端详地纺着棉纱,一坐就是三个多小时。每天晚上,我不敢单独回黑漆漆的卧室去睡觉,只好陪着奶奶在火塘边边烤火、边借着昏暗的柴油灯看书;那时候读二年级,没有任何作业;能看的、能借的书都看遍了,实在没有书籍可看,就把爷爷作为共产党员得到的一本《毛泽东选集》从抽屉里取出来阅读;读得似懂非懂,但津津有味。

小柴油灯开始很明亮,过了一个多小时,油灯上慢慢结出了灯花,灯光顿时灰暗了下来;火塘里的火也渐渐没有那么旺盛,暗淡了不少。我也有些困了,眼睛看书也有些模模糊糊,我敦促奶奶早点去休息,奶奶说,今天的纺纱任务没有完成,哪能睡觉?你瞌睡来了,先去睡吧!我说,我害怕,不敢去黑咕隆咚的房间一个人睡觉。奶奶又说,那就再接着看书呀?我说,光线太暗了,看不清书上的字。奶奶说,油灯上结芯了,你不知道用一根小树枝拨弄一下灯芯呀?还读书呢?!读的是“死书”,一点变通能力与应用能力都没有,真是个“小书呆子”啊!奶奶没有什么文化,一个字也不认识,没想到,她说的话句句在理,戳在我的心上,陡然激发了我的精神;我照奶奶说的办法,折了一个树枝,轻轻拨弄一下灯芯,落下几粒火星,灯光又陡然明亮了不少,把奶奶纺织的背影印照在墙上,明晰而又神秘;我又接着添加几块木柴,让火塘里的火烧旺起来,继续一知半解地读着《毛泽东选集》……寒夜漫漫,烟火缭绕,灯光闪烁,书香氤氲,纺车飞转,怎不令人思绪与遐想翩翩?

“围炉夜话”过去了四十多年,至今仍然记忆犹新。尤其是奶奶教我要不断地点拨油灯的“灯芯”,让我受益匪浅,联想、感悟、收获多多。每当在人生之途碰到“长满灯芯”——困顿、起落、迷茫、暗淡、悲伤、欲望、失望重重之时,都会想起奶奶的话语,不等不靠,不气馁、不颓废、不将就,主动去清理、拨弄,或做删减,让“人生之芯”更加简洁、更加明亮、更加色彩斑斓。一个人,绝不能让“人生之芯”结满“茧花”、长满“灯垢”而置之不理,或懈怠、疏忽大意,或习以为常,见怪不怪,那样的话,人生就会被各种“火垢”包围和屏蔽,就可能发不出光来,甚至会自动熄灭,无声又无息。

时常拨亮人生的“灯芯”,不仅可以让自己少走弯路,活出气概来,活出敞亮来,活出自己的高光时刻,还可以映照别人前行。一个人自律的气质、内敛的修养和内在的魅力,许多时候不是体现在他的伟大成就上,而是展现和体现在他是否经常主动加油、主动去拨亮“灯芯”,让人性的光亮照亮得更远一些、更久一些、能温暖更多一些人……能够长久照亮人心的人,一定是一个纯粹而了不起的人;我奶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二0二一年六月十八日

读完本文顺便点下面的“在看”,以资鼓励!您的“转发”是我们前进的最大动力!

☆ 作者简介:杨德振,工商硕士、中国散文作家、广东作家、酒店职业经理人、心智研究专家,已出版八部著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