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跟着《内经》学治“咳嗽”(内有古文,慎点哦!)

 紫微o太微o天市 2021-09-20

刘炳凡 肖相如频道

导读:今天我们一起在刘炳凡先生的带领下,复习《内经》关于咳嗽的经典条文以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咳嗽,是一个症状,所以《内经》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咳嗽的诱因,常因于外感,所以《内经》又说“感于寒之为病,微则为咳”。徐灵胎在其《慎疾刍言》中说,“伤风不醒则成痨”,治早治小重视诱因也。

《内经·咳论》详于五脏六腑的咳嗽症征,并阐述了相关的证候反应。

如咳而呕,此胃气上逆也,咳而遗尿,此咳久气虚,膀胱失禁也,说明人是一个整体,绝不能见咳止咳,如“掘井及泉水即在此”,以局部观点而概括全局也。

《内经》在咳论中,最后总结一条经验,“此皆聚于肺,关于胃”,乃画龙点睛之笔。

01

概 述

【原文1】

肺之令人咳何也?

岐伯对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素问·咳论》)

【名家论述】

张志聪:“肺主气而位居尊高,受百脉之朝会,是咳虽肺证,而五脏六腑之邪皆能上归于肺而为咳。”

高士宗:“皮毛先受邪气,则外寒,饮食寒气入肺,则内寒,外内合邪,因而客之于肺,是为肺咳,此言形寒饮冷而为肺咳也。”

【原文2】

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则为泄为痛。(《素问·咳论》)

【名家论述】

张景岳:“邪微者浅而在表(肺合皮毛),故为咳。甚者深而入里肿,较濡泻为尤甚矣。”

02

分 述

【原文1】

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素问·咳论》)

【名家论述】

王冰:“肺藏气而应息,故咳则喘息而喉中有声,甚则肺络逆故唾血也。”

张景岳:“唾血者,随咳而出,其病在肺,与呕血者不同。”

【按语】

此属痰热壅肺,肺失清肃,治宜涤痰清热,肃肺降逆,与《千金》韦茎汤,即韦茎、薏苡仁、桃仁、冬瓜子四味药组成。此方具有下热散结通瘀之功,为清肃肺脏之良剂。

“唾血”乃咳甚而肺络损伤,本方加白及、田三七,则止血而不凝瘀。

【原文2】

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素问·咳论》)

【名家论述】

张景岳:“心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上挟于咽,故病喉中梗介,咽肿喉痹也,介介如有所梗,妨碍之意。”

【按语】

此属心火上炎,治宜清热泻火,润肺止咳,与凉膈散去硝黄。

取方中之连翘、山栀以清心经郁热;火郁宜发,故用竹叶、薄荷以宣发之,甘草、白蜜以缓和之;手少阴之脉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故喉中介介如梗状,加桔梗、甘草名甘桔汤;再加杏仁、木蝴蝶润肺清咽以止咳。

【原文3】

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胁下满。(《素问·咳论》)

【名家论述】

张志聪:“肝邪上乘于肺则为咳,甚则下逆于经而不可以转,转则胁下满也。”

【按语】

咳动肝气,治宜清肺平肝,与泻白散合金铃芍甘汤。

方中之桑白皮泻肺气之有余,能利二便;地骨皮泻肺中伏火,凉血退蒸;甘草、粳米清肺而养胃;肝主疏泄,郁则两胁下痛,故合金铃子以泄肝;白芍以平肝、延胡疏肝止痛,甘草缓肝以调胃,共奏舒肝止咳之功。

【原文4】

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素问·咳论》)

【名家论述】

张景岳:“脾脉上膈挟咽,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故为胁下痛而阴阴然痛引肩背。脾应土,其性静,故甚者不可以动,动则增剧也。”

【按语】

此属升降失司,治宜润肺、健脾、纳气归肾。

余治此,常用六君子汤健脾助化,以治“生痰之源”,杏仁、冬花、木蝴蝶润肺清咽止咳;咳甚不可以动,动则咳剧,属肾不纳气,加淮山药、杜仲、补骨脂补肾纳气,以固其根本,用之屡验。

【原文5】

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素问·咳论》)

【名家论述】

张景岳:“肾脉贯脊系于腰背,故相引而痛,其直者入肺中循喉咙,故甚则咳涎,盖肾为水藏,主涎饮也。”

【按语】

此属肾阳不足,水气上泛,治宜温阳利尿,与真武汤。

《未刻叶氏医案》云:“阳微饮逆,咳嗽呕恶”,必用真武制水之剂,此“上病下取”之法也。

【原文6】

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素问·咳论》)

【名家论述】

张景岳,“脾与胃合,故脾咳不已,胃必受之,胃不能容,则气逆为呕。长虫,蛔虫也,居小肠之中,呕甚则随气而上出。”

【按语】

治宜温胃安蛔,与椒梅理中汤。

用黄连1克泡水兑药,以少量多次分服,蛔得花椒之辛则麻痹,得乌梅之酸则体软失控,得黄连之苦则下行。

【原文7】

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素问·咳论》)

【名家论述】

王冰:“肝与胆合,又胆之脉从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故肝咳不已,胆受之也,胆气好逆,故呕岀苦汁也。”

【按语】

咳呕胆汁是胆胃同病,治宜利胆和胃,可与黄连温胆汤,方中的茯苓、半夏、陈皮和胃止呕;枳实、黄连、竹茹利胆除烦,乃胆胃同治之法;再加杏仁、冬花则止咳更速。

【原文8】

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矢。(《素问·咳论》)

【名家论述】

王冰:“肺与大肠合,又大肠脉入缺盆络肺,故肺咳不已,大肠受之,大肠为传导之府,故寒入则气不禁焉。”

【按语】

此久咳气虚大肠受累,咳而遗矢,则“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也”,治宜温肺以固肠,可与理中汤合杏仁、百合、冬花、淮山药、杜仲、补骨脂、益智仁,温其中则上下之病皆愈。

【原文9】

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素问·咳论》)

【名家论述】

王冰:“心与小肠合。又小肠脉入缺盆络心,故心咳不已,小肠受之,小肠寒盛,气入大肠,咳则小肠气下奔,故失气也。”

【按语】

心与小肠相表里,心咳久而肠虚,则气下陷而放矢气,宜与苓桂术甘汤助脾健运,合党参、黄芪、炙远志、枣仁益心阳以提振下陷之气,则循环正常,咳嗽失气自已。

【原文10】

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素问·咳论》)

【名家论述】

王冰:“肾与膀胱合,又膀胱脉从肩髃内夹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故肾咳不已,膀胱受之,膀胱为津液之府,是故遗溺。”

【按语】

肾虚久咳,动则气喘,此上虚不能制下,肾虚不能纳气,且肾咳之状常为冲咳,故上下失控而尿自遗出,此症衰老患者为多见,与“膀胱不约为遗尿”证同而因异。

宜缩泉丸加人参、胡桃、炮姜、炙草,上下同治可以收效。

【原文11】

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素问·咳论》)

【名家论述】

张景岳:“久咳不已,则上中下三焦俱病,出纳升降皆失其和,故腹满不能食饮。”

吴崑:“久咳不已,则伤元气,故三焦受邪而令咳,且腹满不欲食饮,所以然者,三焦火衰,不足以生胃土也。”

【按语】

“咳而腹满,不欲食饮”,病在上焦之纳、中焦之化、下焦之排出,故曰“三焦受之”,实质上是久咳气虚,而脾胃之阳不足,宜附子理中汤加砂仁、鸡内金,温中暖下以助化。

【原文12】

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素问·咳论》)

【名家论述】

马莳:“夫五脏六腑之咳如此,然皆聚于胃,以胃为五脏六腑之主也。关之于肺,以肺先受邪,而后传之于别脏别腑也,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皆以气逆于上故耳。此乃脏腑咳疾之总语也。”

【按语】

“聚胃关肺”是《咳论》画龙点睛的总结性文字,说明治咳既要注意外在的诱因,如“感于寒之为病,微则为咳,甚则为泄为痛”,更要注意内在的因素。

咳虽有脏腑之分,但咳而“多涕唾,而面浮肿”,甚则呕吐,皆胃气上逆的临床表现,此气聚痰凝的机理;

在治疗肺的同时,结合和胃降逆,顺气化痰,特别注意生痰之源的脾,和水泛为痰之肾,所谓“润肺、健脾、纳肾气”进行整体调节,则事半功倍矣。此即“寓防于治”的道理。

【原文13】

劳风法在肺下,其为病也,使人强上冥视,唾出若涕,恶风而振寒,此为劳风之病。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以救俯仰,巨阳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咳岀青黄涕,其状如脓,大如弹丸,从口中若鼻中岀,不出则伤肺,肺伤则死也。(《素问·评热病论》)

【按语】

此证多见于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的急性发作,以及肺胀、肺痈等病,从“咳出青黄涕,其状如脓”来分析,常见于慢支的急性发作:“咳出如脓,弹丸大”,常见于肺痈。

金如寿治一例,男,32岁。

因患胰腺脓肿,手术治疗后,仍反复高烧,近日反增咳嗽,左侧胸痛吐脓疾,状如弹丸极臭。

肺部摄片:“左下肺外带鸡蛋大小之片状不均匀模糊阴影中有3厘米大小的透光区,隐见一液平面。”

诊断为:转移性左下肺脓疡。

转中医治疗时已反复高烧近三个月,面色晄白,气息低微,咳吐频繁,脉象弦滑数、舌苔黄腻,据证分析,此属肺痈、气阴两亏,治宜益气养阴,清热解毒,化瘀排脓。

用千金苇茎汤加鱼腥草、半边莲、黄芩、桔梗、银花、甘草,以太子参代饮,三剂后热已退,吐脓减少,食纳增进,药已生效,继服原方14剂,咳痰无脓,胸痛缓解。

X线透视,液面消失,脓腔愈合,苔转薄白,脉呈缓细,改用太子参、黄精、甘草益气养阴,白及、鱼腥草修复损伤之络,防止其复燃,以此善后而疗效巩固。

03

结 语

《素问·咳论》对于咳嗽的形成,既指出风、寒、湿、热、燥、火之外因,又有五脏六腑皆令人咳的内因,并广泛涉及其他脏腑,可见原因虽多,然其要皆不离于肺,故《内经》特别提出“关于肺”为发病的焦点。

至于咳嗽之治疗,首应分辨外因与内因或内外因合而为病,外感咳嗽,当以宣肺祛邪为主;

内因咳嗽较为复杂,则又当辨明病由何脏传来,视病情之不同及标本、缓急、虚实之异,而以整体观来辨证施治。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黄帝内经临证指要》,刘炳凡编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98.5。本公众号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