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央捕房&保密局的枪声

 乔茗星 2021-09-20

严格意义上讲,中国古代并没有专门的警察制度。

公共租界建立之初,只雇佣了几名中国更夫每晚击竹报更,兼以巡逻鸣警。

福州路185号,钢框架结构中央巡捕房。旧租界里设立的巡捕办事机关,民国时期开始称警察局不再叫巡捕房了,曾经是电影《保密局的枪声》外景地。

30年代建造,现代派风格。内有四合院立面为竖向构图,主入口为过街楼式门洞。民国时期改称警察,但租界区内的警察仍称巡捕,直到收回租界,巡捕的称谓才正式在中国历史上消失。

历史上清政府在1905年设立仿西设立了巡警部,管辖区内有了正式的巡警。这是国人最早见识到现代警察的形象。

1854年工部局为了维护租界的治安与清洁,设立巡捕房。公开招募巡捕,月薪按照级别从30元到150元不等,并聘请香港资深警员克莱夫顿担任督察员。早期的巡捕都是以英国人为主的西捕,1865年以后相继出现了华捕、印捕、日捕和俄捕,其中又以华捕占了大半。

第一批巡捕共有32人,除克莱夫顿外,还有副督察员马西根及29名普通巡捕。到1935年公共租界下辖中央捕房(现址为上海市公安局)、老闸捕房(现址为上海商业职校)等13个巡捕房,6000余名巡捕。

PS:《保密局的枪声》谁是卧底?

“你以为你在孤军作战吗?”

“老三同志!在我们这个党里还有许许多多像老三这样的无名英雄。

老三不是他的真实名字,他叫陈亮。就像你刘啸尘,不叫刘啸尘一样他们在第二战线战斗着。

“同志,前门被堵住了,只有朝后门”。“那?”“我的任务还没有完成”,“我还要到台湾去”。

这些是那位姑娘、刘啸尘、老三同志说临别的对话。

话说刘啸尘从保密局取出保密文件后,整个大楼被敌人围得水泄不通。在这节骨眼上,只要敌人手指头一动,生命和文件同时被摧毁。千钧一发之际,背面的枪声响了,迎面的敌人倒在地上了。

黎明前的枪声。这枪声是谁打的?

1978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惊险剧情电影《保密局的枪声》,由常彦执导,陈少泽正华向梅等主演,于1979年上映。

该片根据小说《战斗在敌人心脏里》改编,讲述了地下党工作者刘啸尘同保密局特务斗智斗勇,最后获得潜伏特务名单的故事。

导演原本计划拍摄《济南战役》。无意间看了小说觉得小说的故事情节惊险而又精彩,适合改编成电影。常彦从图书馆借来原作观看,认为从电影艺术角度讲这本小说很有潜力。

剧本初稿完成后,主创人员专门到上海拜访了小说作者吕铮,并在上海档案馆查阅敌伪档案,采访了从事过地下斗争的同志。经大家集体讨论,形成了剧本《战斗在敌人的心脏里》获制片厂同意。

影片开拍时用的是小说的名字后改名为《黎明之前》,片子拍完后,又决定改名为《保密局的枪声》。

当年本来打算拍彩色片,并申请使用进口彩色胶片。但因该片是个小题材不是制片厂里的“重点片”,故而厂里只允许他用国产彩色胶片。导演以为,如果接受国产彩色胶片,无异于默许对小题材的歧视,索性提出拍黑白片以影片质量比高低。

黑白片的处理比彩色片要求更严格。当时长春电影制片厂冲洗、印制黑白片的工艺流程已停用多年,常彦说服厂领导的理由是,用黑白胶片更适于表现特定年代的气氛。

影片开拍后对布光要求生活化光线处理与戏剧化光线处理要兼而有之,坚决摒弃当年的“敌俯我仰、敌暗我亮”之类的谬论。美术造型方面要求化妆师不要因为故事发在敌特营垒中而故意“丑化”,即使是反面人物,也应像对待正面人物一样,注重生活的真实。

1979年全国上映后最终卖出了1000多个拷贝,六亿人次观影一亿八千万的票房,成为当年的票房冠军。

1980年中国文化部优秀影片和故事片奖。

1987年获新时期十年电影奖、处女作导演奖。

事实证明黑白如果处理得当比彩色片更有特色、更有艺术表现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