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睡不好的人,心理更容易出问题吗?

 昭德心理官方 2021-09-21

每天睡个好觉,再有个好梦,相信这个祝愿在很多人的聊天中出现过。

随着生活节奏的变快和学习、职场压力的持续加重,健康的睡眠也逐渐的成为一种奢侈品。

作为人每天必不可少的,也是持续时间最久的生理活动,睡眠常常会作为对立存在,在关于奋斗的名言警句中被提及。


“生前何必多睡?死后自然长眠!”有时也被当作调侃。

可真的哪天遇到睡眠障碍,一个人躺在床上辗转反侧,烙大饼的时候,长夜漫漫这个词可不是夸张修饰。

长期的睡眠不足会让人神经衰弱,在“心理学”这个词还没有被人民群众熟悉以前,就已经是人们的共识,或者说,是一种基于生活的常识。

如果有谁当天的表现不好,情绪暴躁,一句“ta昨天失眠了,心情不好”,也可以获得大多数人的谅解。

既然睡眠质量能够显著地影响人的工作生活状态,也说明睡眠活动也是心理学研究的范畴。很多心理健康问题和严重的心理疾病,都表现为睡眠方面的问题。

在我的众多来访者中,有一位大学生来访者,他的案例相当有代表性。

由于在校期间经常熬夜,周末他一般会睡到接近中午才起床。


但他的专业有大量重要课程,因此无法将上课时间调整到下午和晚上。


这也造成了他第一二节课时常出现迟到和瞌睡的状况。

专业课程密度较高的信息量让他有需要花费大量的课堂外时间进行复习和训练。这也倒过来影响了他的正常入睡。


外加睡前玩手机和在宿舍的各种娱乐活动同样使他难以调整生活作息。

几个月的时间过去,睡眠不足给他带来了失眠、作息紊乱和学习成绩的下滑,期末考较差的表现让他需要在新学期开始前准备补考。

多重因素作用下,这名学生发现无法依靠自身力量解决问题,于是在友人的推荐下,前来寻求帮助。

上面的案例相信很多身处高校的青年都有一定的相似之处,生活习惯问题带来的昼夜作息紊乱给他们的工作学习带来了很多麻烦。

这些麻烦和生活紧紧相连,难以拔除,在长期努力失败后,很多人都会陷入一种失落抑郁的情绪中。

长期下来,这种状态也会促生其他的精神方面问题。一般来说,昼夜作息节律紊乱的人经常存在焦虑、抑郁素质,或者符合其他某种精神疾病特点。

面对这种状态,我们并不需要过分紧张,昼夜节律紊乱本身达不到精神疾病的标准。


甚至在某些不需要密切参与社会活动,按照朝九晚五节奏工作的人士那里,睡眠昼夜节律紊乱并算不上什么麻烦,著名音乐人崔健在一次节目采访中就说,30年来,他一直都是凌晨4点睡觉,下午2点起床。保证今天睡觉今天醒。

采访他的乐嘉也惊叹崔健的皮肤保养的相当好,并不能看出当时的他已经五十多岁了。

像济公说的,酒肉穿肠过,佛祖留心头。不过后半句很少被人提起: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

节律紊乱而不影响健康,前提是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进行工作。

这可是绝大多数人没机会尝试的,用崔健的例子为晚睡辩护,就真的成了“进魔道”了。

睡眠紊乱不一定达到某种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但处于这种状态下,人的思维模式、情绪活动以及行为特点,可能存在某些精神疾病的特点。

一个人在不参与社会活动的情况下,睡眠昼夜节律紊乱不见得会构成问题,对情绪也没有任何干扰。

但是当需要与别人同步调做一件事时,睡眠昼夜节律紊乱者就会由于睡眠剥夺而感到明显的痛苦,长期下来就会出现精力不足、心烦、急躁、脑子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等表现。

有人会通过服用安眠药来缓解状况,但也会面临第二天反应迟钝的麻烦。找到失眠的根源,才是调整好生活状态的关键。

从社会角度来看,普遍性的失眠其实是一种趋势,现代社会发展到今天,离不开人类在科学技术上的成就。技术越发展,人类距离动物性也就越遥远。

但人终究无法脱离肉身,经历数千万年进化而来的这个身体和大脑,本质上适应的是自然生活,和不超过一万年的文明历史相比,基因的力量依然强大。


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人类进入24小时都有光明的现代社会后,不协调感必然出现,手机电脑等信息化设备的普及更是让人可以长时间的保持兴奋状态。


从这个角度看,睡眠环境中的灯光、声音、温度都是影响入睡和睡眠质量的因素。

睡眠不足、睡眠浅或是多梦等状态,可以统称为低质量睡眠。

长期维持这一状态,会导致多种心理障碍,并对生活带来负面影响。


普遍的低质量睡眠,也催生了一些新生职业和新事物的诞生。

有调查显示,有四成中国人受到失眠的困扰。总人口接近14亿的当下,意味着超过3亿中国人存在睡眠问题。


而调查超过4.5亿人睡眠大数据的《2020喜临门中国睡眠指数报告》则告诉我们,2019年,中国失眠人群中,接近四成是90后群体,而购买过助眠产品的人中,90后占到超过六成。


近年来“哄睡服务”、助眠视频以及由于被认定有色情因素而被限制传播的ASMR类视频,都打着“助眠”的旗号。也确实有一些人借助这类事物获得了相对理想的入睡速度和睡眠质量。

针对睡眠质量普遍不足的焦虑和提高睡眠质量的需求,各种实体产品也应运而生有多家厂商通过社交网络传播渠道,推广销售新出品的以“助眠为主打概念的饮料。


这些产品在网络上声势热烈,但据消费者反馈,“效果并没有预期的好,喝完晚上依然睡不着”。


像是助眠仪、助眠喷雾、蒸汽眼罩等产品,近年的销量也一路水涨船高,只不过这些东西并不能做到百发百中,对每个人都产生作用。


销量高企的同时,因效果问题产生的售后纠纷也层出不穷。

医学人士对这类产品的评价是,它们没有足够的临床研究依据,与其说是助眠器械,更像是一种“心理按摩”。它们都是当下国人睡眠质量下降的反应。

那么如何才算是健康的睡眠?“早起早睡”是最简单也最直接的回答,但也是最难做到的。


睡不好,除上面提到的节律问题,也是很多心理疾病的外在表现之一。


有些人对睡眠质量差的原因总结错误,误诊之下,很难缓解治愈。


曾有一名病人长期被睡眠问题困扰,整个人的精神面貌非常差,但治疗总是不起作用。


最后在多次的接触询问后,才了解到他是在前几年遭遇过一次意外事件,应激反应留下的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

在了解到真实原因后,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如今他的睡眠也基本恢复到了之前正常的状态。

早起早睡,既要求入睡时间,也对时长有一定的要求。


前者要适应工作节奏,而后者相对个人化,成年人的睡眠时间虽然没有儿童的长,老人的短,但个体差异依然巨大。


有人一天需要十个小时才能恢复精力的同时也有每天只睡五小时就干劲十足的。

想要知道自己的睡眠质量?

最简单的方法,是去到医学机构或者在有资质的医学类网站,进行睡眠质量自测表测试,确认自己的失眠是偶发还是病理性。

相较病理性失眠,多数人其实面对的是较为容易消除的偶发性失眠。

大型考试,求婚,或者职场大变动等事件发生或即将发生时,很多人都会出现睡眠问题。

这源于心理素质的相对薄弱,通俗的说,就是“心脏不够大”,面对较为复杂的情况产生了不安和焦虑,大脑无法妥善处理,因此导致失眠。


用身体做比较,就像是大多数日常活动不需要特别发达的肌肉,但某天当你需要搬运重物时,会发现肌肉力量完全不够用。

所以解决偶发性失眠的方式并不需要去依靠服用药物。

重物搬不动就锻炼肌肉,焦虑睡不着那就从现在开始锻炼心智,以专注力和平常心的训练为重心,让自己的心智逐渐能够在一些非常规事件面前保持冷静,即古人所谓“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失眠当然也不会再成为你的困扰。

病理性睡眠问题,则要用比较严肃的态度应对,与其说睡眠问题会导致其他麻烦,其他疾病的存在会导致睡眠问题才是根源。


既然已经是疾病,比起自己找一些打着助眠旗号的器械或者服务,是无法解决深层问题的。


正视疾病,寻求心理咨询机构或正规医疗机构,进行检测和问询找出确切的病因才是最重要的。

很多人的病况加重,很多一部分是由于对治疗的回避和恐惧,延误了早期治疗的时机导致的。

这也是当下我们需要普及的理念,尽早检查、发现病因,对症治疗,才能回归到正常生活的轨道上,享受日常生活的情趣和每一个夜晚安稳的睡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