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篇今日头条文章,惊喜见到阿拉善王府的“格格”

 涧水常蓝屋 2021-09-21

一、惊喜

通过沟通了解,老人家达昭,今年82岁了。告诉我,出生在毡子胡同的阿拉善王府后人现还在世的就只有她和两个妹妹了,他在十岁与家人离开王府,现在北京生活,随后我与老人家约定10月22日见个面。

期间,还是有些激动和期盼,试想在过去,怎么可能见到王府的格格?一个格格几十年的人生过往又是怎样?我充满了好奇。

文章图片1
文章图片2

二、见面

见面约定的地点在下斜街一小区,这是达昭老人儿子的家。我一看地址就感觉冥冥之中这就是缘分,我从小在三庙街长大,与上斜街和下斜街相连的,二十几岁才离开,对周边的一切非常熟悉。按约定时间我准时到达,一个满头银发、体态匀称、神采奕奕的老人开门迎接,这就是当年王府的“格格”达昭老人家。老人家把我热情迎进家门,为怕自己说不清楚,安排与我年龄相仿的儿子一起陪同。

谈话中,我感觉老人思路清晰,和善可亲,性格开朗,完全不像八十多岁的人;现在与老伴儿在琉璃河居住,喜欢那里的清净与安宁,时常到儿子这里看送一下孙子,生活充实快乐。

文章图片3
文章图片4

1、家族

通过交谈,对达昭老人的家族和过往有了初步的了解:达昭老人的父辈是兄弟三人及一个妹妹,大伯即第十任阿拉善亲王达理札雅(达王)是塔旺布里甲拉(塔王)的长子,二伯早年因车祸去世,老三达穆林旺楚克就是达昭老人的父亲,母亲为晚清著名外交家杨儒后代杨祉芬,还有姑姑塔祉华。

其家族为成吉思汗的胞弟哈布吐哈萨尔的后裔,姓孛尔只斤,蒙古族的“黄金家庭”。清初,由于配合朝廷平息葛尔丹叛乱有功,于康熙36年(1697年)册封和罗理为阿拉善扎萨克郡王,管辖其部落。此后,其子孙历代均世袭罔替阿拉善亲王,其中有七代亲王是清皇室驸马。

祖父塔旺布里甲拉(塔王)是第九任阿拉善亲王,统管阿拉善旗政务。清亡后,历任北洋政府大总统府都翎卫使、西蒙古宣抚使、国会参议院议员、蒙藏院总裁等职。祖父去世后,沿袭旧制,达理札雅(达王)承袭第十任阿拉善亲王,主政阿拉善旗,并任蒙藏委员会委员、国民党中央委员;1949年率全旗和平起义,历任西北民族委员会副主席,宁夏、甘肃省、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等职,1967年于文革动乱中离世。

文章图片5
文章图片6
文章图片7

2、十年北京阿拉善王府生活

达昭老人1937年出生在北京阿拉善王府,是正宗的蒙古贵族的“格格”。出生时家里有祖母(塔王夫人)、父亲、母亲、姑姑和比她大一岁的姐姐。伯父达理札雅(达王)、伯母(前清贝勒载涛之女、溥仪的堂妹金允诚)及其子女在老家的阿拉善王府。期间,达昭老人共有五姐妹和一弟弟都出生于此地,并和姐姐在大铺鸽市幼儿园、辅仁小学佑贞女中附小上学,一直生活了十年。

交谈中,我能感觉达昭老人对这段记忆深刻,对曾经的王府里的环境和生活娓娓道来,当时的生活细节、老北京过节的场面、上学时的故事,尤其对“大格格”姑姑组织辅仁大学同学在府内洋楼露台举办舞会记忆深刻,后来也是跟这位姑姑最亲近。

文章图片8

此图为达昭老人的姐姐,这是当年北京阿拉善王府小楼前的草地,现在已建成房子

文章图片9

此图为达昭老人童年时照片,能看出王府当年院落的豪华,楼前还有椰子树

文章图片10

此图为王府二层小楼露台,当年达昭老人的姑姑就在这个露台举办舞会

3、四年老家阿拉善王府变革

达昭老人说:1947年,因祖母年事已高,伯父决定接一家人回阿拉善老家,祖母请我外祖母一家人过来给我们看房,留下我四妹五妹,三妹此时已送西什库仁慈堂。带我姐和我还有小弟跟随大人一起回老家阿拉善定远营达王府,那儿也叫王府,很气派,有正府东府西府,好几进院子,还有戏楼花园,比北京的王府大。此时我十岁,在这儿上小学五六年级,又上了初中,到初二下学期家里决定让我到银川上学。于是1952年初我和我伯父家四姐一同转学到宁夏女中。

这个期间,达昭老人家里发生了许多事情,父亲带着外室和外室的女儿去了台湾;之后家里唯一的男孩小弟得病去世了;伯父率全旗起义和平解放;北京的王府由政府部门接管了;姑姑带着当年留在北京王府的四妹和五妹也回到老家王府。

这是一次大的时代变革,一个备受尊崇、锦衣玉食王府里的格格,成为了公民中的普通一员,不再有光环,不再有特殊,可能曾经的这些会使得她们比普通人更为艰难和坎坷。

文章图片11

4、十年集体生活

1952年至1956年间,达昭老人到宁夏女中开始了集体生活。逐步进入了常人的生活,融入了大集体,同时要改掉身上许多小姐的坏毛病。于是1954年加入了共青团,1956评上了全国第一次开始的三好学生,同年考上了北京铁道学院,成为了一名大学生。1954年老祖母去世了。

1956年至1961年在北京继续大学的集体生活,期间经历了五七年的反右运动和五八年大跃进,参加了十三陵水库建设劳动,到大连机车厂学习; 1961年9月13日安排在北京内燃机车机务段上班,住在单位宿舍。

1952年至1962年,十年间,达昭老人从十四岁的少女磨炼成一个大姑娘了,这个期间一直过着集体生活,适应生活,适应社会、学习求知。

时代的变革有时会毁掉一个人或一个家族,像北京多少王公贵族逐渐衰败,破落而终;时代的变革也可以使人改变以往的意识,融入新时代,变得坚毅和容忍。我感觉达昭老人就是后者。

文章图片12

此图为达昭老人当年在大连实习时合影

5、二十年辗转生活

达昭老人进行说:1959年国家落实政策在北京安排了住房,大伯一家迁到北京新开路43号院子。不知什么缘故,老家只剩下无依无靠的母亲和妹妹了,无奈母亲就带着孩子也回到北京,暂居姥姥家里。

1962年,达昭老人的一家人最后住进了伯父新开路西院,自己也告别了十年的单身生活回家了,一家人得以团聚,幸福生活,1965年结婚,爱人在东北林区森林调查设计院工作。可不久,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大伯和达昭老人全家受到冲击,为躲避伤害几次搬家。这个期间达昭老人有了两个儿女,一直带着母亲和三妹,照顾着几个妹妹,担负着一大家的责任,俨然是个“大家长”角色。直至1982年,一大家子十几口人住在一个28平米的简易楼里。

这时,我深深体会当时达昭老人的无助与无奈,其实那个时期每个人还不是一样在承受一切,困苦的生活可能更会让人自强自立。

文章图片13

此图为2004年重回北京阿拉善王府拍照

文章图片14

此图为2004年重回北京阿拉善王府拍照

文章图片15

此图为2004年重回北京阿拉善王府拍照

6、转机

1982年,改革开放初期,两岸关系开始缓和,这时与失散三十多年的父亲取得联系,给达昭老人全家带来了惊喜,同时也带来了转机。达昭老人的母亲成为了崇文区的政协委员,达昭老人也当上了职工学校的副校长,最主要的解决了几代人蜗居的问题。

1983年,有关部门给达昭老人分配了一个两居室,终于有了自己真正的家,达昭老人的母亲随后也单独解决了住房。随后的岁月,达昭老人一家人的生活渐渐走向了正常的轨迹,儿女长大成才,结婚生子,房子又做了扩充调整;可惜的是台湾的父亲在1986年去世,还是没能见上一面,后与台湾的子女建立了密切的联系;老母亲在2000年离世。

达昭老人和老伴分别于1993年、1998年退休,生活充实愉快,有时间写写自己的经历。曾多次回内蒙老家,2004年去了一次北京阿拉善王府。

文章图片16

此图为2004年重回北京阿拉善王府拍照

文章图片17

此图为2004年重回北京阿拉善王府拍照

文章图片18

此图为2004年重回北京阿拉善王府拍照

文章图片19

此图为2004年重回北京阿拉善王府拍照

文章图片20

笔者与达昭老人合影

三、没有结束的结束语

不知不觉我们交谈了近三个小时,我完全沉浸在老人家过往经历中,意犹未尽。临走老人家送了我一本自己写的《岁月留痕》回忆录,回来我仔细拜读,深深被内容打动;许多的过往和故事不就是国家发展的历程,点点滴滴的记录,反映了每个时代的特征。我想下一步整理资料,连载传播一下。就像达昭老人家反复所说:我就想把这些历史和故事记录下来,留给后人,让人们记住历史,珍惜今天。

是呀,不管你生活在何种环境与家庭,只要你努力过、奋斗过,就会感觉幸福与快乐;这一切不属于别人,是你自己的人生。

祝福豁达、坚毅、平和、乐观的达昭老人家健康快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