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种地不管理,杂草从不管,打工一年不回家,这还算种地吗?

 农民的小帮手 2021-09-21

中秋小长假尽管也就几天,但笔者还是在母亲大人的命令下回家,毕竟已多日没有回家,一家人之间甚是想念。当然,此次母亲之所以让我回家,其实还有一个任务,那就是帮忙收粮食。

笔者家里种植着5亩水稻和3亩玉米,在一块零散地块上还种植着花生。而每年的秋分时节前后,刚好是庄稼收获的季节。因前几天父亲的脚崴了,出行不方便,耽误了农作物收获。

而今年的中秋刚好和秋分相隔一天,正是农作物收获的时候,因此笔者也就风尘仆仆回到家乡。

到了家里后,笔者了解到,目前正是玉米、花生的收获季节,而水稻还要等一段时间,老妈说国庆假期回家刚好收稻谷,不耽误。

还没休息多久,笔者就穿着我爸的衣服来到农田里,因玉米秸秆比较高,为避免身上刺痒痒,需要多穿上一些,但阳光又毒辣,实在是热得受不了。当然,玉米收获也不是什么难事,我和老妈分工,一人拔玉米棒,一人砍玉米秸秆,要不了半天就结束了一亩地。

用了两天时间,3亩地玉米和半亩花生就收获返乡,看着满满的收成,笔者内心也有一丝的成就感。不过经过这几天的劳作,笔者发现不少人家土地撂荒,还有一些土地尽管种上了庄稼,但田野里的杂草遍地都是,也没人进行清理,粮食产量明显减少,玉米棒子比较小。

如此来看,农民种地不如以前认真,记得以前人们都将土地当成宝,有点杂草就要清理出去,避免其吸收土地中过多的营养,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笔者和父母亲聊到了这件事,父母亲听了后心事重重,他们感慨道:“如今农民的种粮心态已经变了,很多人不再将其当成宝,还不如出去打工赚钱。”

1、土地不愿种

过去,农村中别说土地撂荒了,就连那些贫瘠的撂荒土地,都有人将其开垦种植作物。在大家眼里,这些土地可是宝贝,每个家庭都十分重视,将其当成吃饭的东西。

不过如今就不同了,农村人已不愿再种植土地,主要是一亩地收入不太高,很多人情愿出去打工也不种地。如果能将土地流转出去,大家就流转,这样能赚上一笔小钱。如果流转不出去,那就只能任由其荒废。

2、粮食不愿管理

去年粮食价格迎来了一波大涨,确实吸引了很多人的种植热情,不少人纷纷提高地租费用,但依旧有人承包。

本以为今年的粮价能够继续坚挺下去,谁知从3月份开始,三大主粮集体走低。而如今玉米、稻谷迎来了上市期,但新粮报价并不理想,如玉米从1.5元跌至1.2元一斤,东北地区已探底1.15元左右;水稻也从1.5-1.55元跌至1.25-1.3元一斤。

但相比之下,农资成本却在持续大涨,尿素从90元一袋涨至50元一袋,如此巨大的涨幅,让农民的种地成本增加,再加上粮价降低,农民的热情也被“浇灭”。

很多人见状,只好去往外地打工,希望能多赚上一笔钱,弥补在种地上的收入不足。如此一来,土地的杂草也多了起来,没人愿意管理。

3、年轻人不种地

如今种地的主力军也已从年轻人转移到中老年群体,我们村子里,种地的多是60岁左右的人,他们的年龄大了,无法承担工地上的体力活,只好留在家里种地。

反而那些年轻人,他们宁愿在外面工作也不愿意在农田种地,在他们看来,种地是一件“丢人”的事情,会被人家笑话。

父母这番话让我百感交集,如今的农业确实面临着这一怪象,很多人远离农业,毕竟粮食价格太低,还不如一瓶矿泉水值钱,一家10亩地年收入也不过万元左右,去掉成本更低。

今年的尿素成本又大涨,农药成本也在增加,在成本增加的同时,粮价反而走跌。农民只能被迫选择进城,这样收入更高。

像在工地上打工,有技术的一天300元不成问题,一个月就能赚上近万元,等同于一年的劳作,如此巨大的收入差,自然是让更多人选择进城工作。

为了能够留住农民,国家近年来也加大了对种地上的惠农补助,如耕地地力保护补助、一次性惠农补助金,这些都是对种地农民的一种激励。而对种粮大户,国家也给出了一笔规模化种地补助。

同时,国家也展开了职业农民培训工作,预计打造出1000万名有素养、有技术的职业农民,大家咋看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