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悲凉——百鸟朝凤

 乐儿小筑 2021-09-22

唢呐被称为誉为乐器之王,有 “千年琵琶万年筝,一把二胡拉一生,唢呐一出全剧终,初闻不识唢呐音,再听已是棺中人。”“唢呐是唯一一个能从满月吹到头七的乐器,红白喜事儿专用乐器。”之说。吴天明导演的遗作《百鸟朝凤》是给唢呐立传,用胶片记录下唢呐的传承故事,而每一项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文化,都有着自己波澜壮阔的过往,以及在社会变革中日益边缘化的现在。唢呐,也不例外。

故事的情节没有意外,传统文化在兴盛中走向寡淡,在行将末路时以非遗之力拉起一方庇护领地,从此后活成与人们日常保有距离的艺术。老艺人收徒来传授自己的技艺,除了考察天赋更看重的还是人品,就是宁可一身的本事没人继承也不能留给无良之人,用现代的词来说,这叫自身的局限性,用老辈的话来说,这是至情至性。焦家班的焦三爷代表了一个时代,他质朴、坚韧、不卑不亢,吹了一辈子的唢呐,经历了无数的红事白事。作为唢呐曲顶配的《百鸟朝凤》是焦三爷的绝活,撑起焦家班的依傍。

这最顶级的唢呐曲,可以吹给谁听,可以为谁吹起,焦三爷心中自有杆秤。而因此由一个普通的唢呐艺人,拓展到以名曲来给人盖棺定论,导演想的是推高唢呐乐器之王的影响力,赋予焦三爷这个唢呐王者的匠心,但观看中却让我觉得有些偏颇,我更希望看到单纯的唢呐人的故事。因为开篇起就在说《百鸟朝凤》是唢呐曲的最高境界,对这曲子也充满了无限的期待,可等焦三爷吹出来的时候,我真有不过如此的感觉,并且这曲子在片子里就没被正式地吹奏过,不是焦三爷泣血而奏,就是大结局时给个片段。

片名与电影主题的设定都围绕着的这首唢呐名曲,展现的结果,总给人差一点的意味。全片没有高潮,没有情感与视觉的强力冲击,带着一股子悲凉,带着几分不复返的悲壮,还没有呈现出唢呐的最鼎盛已经不得不迎接它的没落。导演在故事节奏的掌控上中规中矩,陶泽如在焦三爷这个人物的诠释上亦未脱离传统框架,只能说都如常地奉献了自己,但没有亮点,没有那种出彩得可以抓住观众视线挠抓到心里的东西。倒是片中饰演天鸣的小演员表现相当可以,很是区别于当下的童星。

唢呐贯穿了整部影片,负担着众人的情感。无论是反复强烈“唢呐离口不离手”的唢呐人焦三爷,还是为实现自己的梦想送天鸣去学唢呐的父亲,抑或喃喃“再也吹不了唢呐”的断了手指的三师兄,他们对唢呐的爱都很刻骨,唢呐在他们的人生里是不可抹杀的存在。天鸣,接过了焦三爷的《百鸟朝凤》,虽然迎来了唢呐的低谷,但对于唢呐的热爱与坚持依旧执着如父辈。坚守与游离,传承与放弃,付出与失落,喜爱与迷茫,在岁月里,与唢呐并存。

整个观影过程都带着些许凄凉之心,看着曾经红火数百年的唢呐就此淡出人们的生活,这个曾经陪伴人们一生的唢呐要依靠非遗来保存来延续来光大,确实不是滋味。我们一路向前,总在追求更高更新更快更强,错失了太多岁月沉淀而来的美好,而后回首时有所顿悟,再费了诸多的力气去补救。唢呐虽然于日常渐行渐远,但至少在乐器里依然保有自己的位置,依然是乐器之王,依然在吹响时独领风骚。

记录是最长情的陪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