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人尊敬的民间艺术——《百鸟朝凤》观后感

 孙毓安 2019-01-11

        没有电影的假期是不完整的。今天上午在家里翻着电影库,想要找个有意思的片子看看,我的眼睛扫到了它——《百鸟朝凤》。这个片子我记得刚上映的时候导演下跪请人们一定要去看,影评也有好有坏。直觉告诉我这背后有故事,我便打开观赏起来。
        在无双镇,唢呐这传承久远的民间艺术不只是一种娱乐,更是在办丧事时对故去者的一种人生评价,道德平庸者吹两台,中等者四台,高等八台。八台之上便是德高望重者才有资格享有的百鸟朝凤。整个镇子也只有焦家班的班主焦三爷才会吹这支高难度的曲子。据说声音活灵活现,此曲一出,百鸟为王。

        可是,焦三爷已经老了,快吹不动了。就必须培养继承人。怎样培养?怎样让这悠久的艺术传承下去?必须找到称职的接班人,将百鸟朝凤与师门交付给他。同期拜入焦三爷门下的有游天鸣和蓝玉。蓝玉天赋比天鸣好很多,吹的也比天鸣好。可是天鸣却对唢呐及其热爱,真正做到了师傅说的“唢呐离口不离手”。所以,最终师傅将百鸟朝凤的技艺授予天鸣,从此,焦家班也改叫游家班。

(游天鸣接手金唢呐,学习百鸟朝凤)

       可是,故事到此并未结束。当天鸣长大成人,唢呐已经很没落了,世人对唢呐这传统艺术愈发的不重视。在天鸣出的一次活中,西洋乐队“腾空而至”,再也没人理会游家班。明明是中国人,却奏响洋人的乐器,长管异鼓,哪里有乐器的样子。这些乐器岂能模仿世间万物的美好声音?天鸣气不打一处来,却只能作罢。

       焦三爷和天鸣谈心,之前唢呐匠是风光无限,坐在太师椅上,无数孝子与弟子下跪叩头,可现在,连个接师礼都没有了。这世界恐怕除了老一辈将再没人欣赏唢呐了,“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是吹给自己听的。”焦三爷告诉天鸣。
在之后的一次出活中,焦三爷代替生病的天鸣吹起百鸟朝凤,可是演奏中,竟吹出了血来。(焦三爷吹唢呐肺癌发作)
三爷肺癌病重,由于治疗不及,已无力回天。就在此时,市里的领导找到天鸣,说要请游家班去演奏一场,录下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来到大城市,天鸣感慨万千,这里哪有唢呐的影子?就连儿时的同门师弟蓝玉也早已抛弃了唢呐,随波逐流。就在蓝玉劝天鸣与自己一起打拼,放弃唢呐时,不远处传来了唢呐的声音,天鸣望去,发现那是一位衣着破烂的乞丐,坐在墙角卖艺,天鸣意识到,当下唢呐早已被世人淡忘。 (唢呐艺人接头卖艺乞讨)
        焦三爷临走时卖掉牛让天鸣重振游家班。他死后,只有天鸣一个人来到他的墓前,独自吹起百鸟朝凤。天鸣吹奏着,想起儿时师傅对自己的点滴教导,不禁泪流,他仿佛看见师傅坐在椅子上,环顾了墓前偌大的土地,门下弟子只剩一人,愤然而去。 (焦三爷“灵魂”愤然离去)
        我不禁感慨万千。最后焦三爷扭头离开的画面让我倍感无奈,焦三爷是多么热爱唢呐,却抵不过时间长河,抵不过时代变迁。传承多年的民间艺术就这样被淡忘,艺人甚至都无法维持生计。

       电影中还有一点让我颇有感受,天鸣的父亲刚开始把自己儿时未能完成的成为唢呐匠这一愿望强加在儿子身上,希望孩子成为唢呐匠养家糊口。天鸣在学习后深深热爱上唢呐。可十来年后,唢呐不再被重视,谁还当学习了百鸟朝凤的天鸣是号人物?此时,让天鸣放弃唢呐的也是父亲。我哭笑不得,这反应的或许也是现实中的问题,中国的传统家庭,一直在逼迫孩子去做什么,却从来没留意孩子自己的兴趣爱好,总爱自己替孩子做决定,着实可悲。

        故事中的天鸣是否会把唢呐坚持下去,我也不知道。可我知道的是,唢呐确实是被我们所忽视了,现在我们愿意去选择流行音乐而非传统的乐声。也许多年后,唢呐只会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留下自己来过的足迹。
        民间艺术传承千年,其中蕴含的是一代代人的精神寄托,是中国文化的沉淀积累。按理说是不该被遗忘的,是应当愈发蓬勃的。可奈何光阴似箭,一个个世纪过去,人们的品味在变,大家喜欢的变成了西洋乐器的音调婉转,而非民间乐器那种直白的情感表述。
        叹息之余,更多的是无奈。无奈时间走得太快,无奈时间过得太急,辉煌,没落,这是每一样东西都必将经历的,就好比人们从青年迈向老年。可我相信,中国的传统文化即使被淡忘,不被欣赏,但他会一直存在与每一个认可他的人心中。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不管是泥人,剪纸,糖画;唢呐,二胡,古筝亦或是四书五经,都必将源远流长,至少我们这一代还记得他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