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遇事最有水平的思维方式

 C知识管理中心 2021-09-22
文/田志刚 摘自《卓越密码:如何成为专家》
· 只有高手才会产生新知识 ·
01

每个人刚进职场的时候,都是从打杂开始的。

作为普通人,大都是从点的、不重要的事情做起,才有机会做更有价值的任务和项目。

在成就专家的过程中,都要从新手、胜任、高手才能到专家,大部分人都是从基层干起来的。

在职业生涯开始的时候,我们是被动的工作,上级和领导会给我们分配任务,这些任务通常都是比较小的点。这样的过程,就养成了我们做事情和解决问题都是从点开始的习惯,因为在开始的时候你只需要将点做好、做透就可以

但这种做事方法也存在缺点,当你职务提升、所负责的事情越来越复杂和庞大的时候,如果你的思维还只是容易沉浸、聚集在点上,就容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看到自己熟悉或所负责的那一点,而不能全面系统的思考。

这在高手和领导眼里就容易变成“脑袋里缺乏大局观念”、不会系统思考。

而框架思考则是从上到下思考,从全貌到细节的思考方式,这也是各个领域高手和领导们的习惯。

这里面需要区分的是,学习大部分情况下需要从下到上,一个点一个点的学最后构建出知识体系来,但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时候其实需要从上到下,从大局到细节,否则是搞不清楚问题也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02

一个问题交给你,你不会做。

交给另一个人做完了,你却发现,他比我也强不了什么啊。因为他用到的方法你都会,差距就在于你缺乏框架思考。

还有一种情况,你的领导、导师或者大哥,你求助他一件事情的时候,他不一定做过,但也给了你许多指导,你觉得很有道理,背后也是他在用框架思考的方式,之前已经积累了这个问题的相关框架。

没有框架思考积累和习惯的人,在遇到问题时会出现以上的状况!

之前写过,四年级上学期的时候,我们家娃他们班组织去荣宝斋参观,在参观前老师要求查了百度百科的介绍,在参观现场要求记录令人印象深刻的东西,并带了相机拍照。

回来后看了小孩记录的内容,不到200字提到荣宝斋的楼、匾额、里面的环境、木板水印等等,杂七杂八涉及到了很多个方面。

每个成年人都出去旅游过,你去回顾一个你去的旅游景点,回来让你给别人介绍一下,就这个景点进行描述,该描述什么?

估计很多人都能说一大堆内容,但一定很难做到系统全面。为什么说做不到系统全面呢?

其实本质是在我们大部分人的大脑中没有关于一个景点描述的框架:即我们从来没有详细的思考过,要描述一个景点该包括哪些内容,没有这样一个结构。当然,这个问题其实也可以很复杂,如果深入分析的话,不同的景点还需要分类,譬如自然景观描述的框架跟人文景观描述的框架是不同的,你去潭柘寺和去环球影城的框架一定不一样。

关注视频号听免费直播

但假如你知道任何一个景点都应该包括地理境、人文历史、景点景观3个维度,并能明白每个维度下面包括什么,起码在看的时候就知道如何描述了。

03

参观一个景点需要认知的框架,购买哪一只股票需要判断和决策的框架,还有方法论的框架、流程的框架等内容。

思维是需要积累的!

有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多借鉴、思考才可能积累出更多的思维框架,这样遇到不同的问题时,就能够调用最合适的框架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大部分人的问题是,日常缺乏这种意识,没有在学习的时候保持敏感性发现书里面、文档里面的框架和结构、在完成工作的后没有进行深度的反思和提炼,形成自己的框架,因而在遇到问题时只能靠临场发挥、灵机一动,效果可以想象。

只要你有心并且有足够的实践,具备大量的知识储备和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你可以总结出许多或复杂或简单的框架来指导你下一次的工作。

但不同的框架的复杂度和对于工作指导的价值却有明显的差异,对于复杂的工作,构建其框架需要考虑的维度就会更多,要求的深度更高。

而许多人之所以做不好的原因是由于自己的知识储备、认识深度和思考问题的缜密性上有所欠缺,因此所构建的框架就有问题,那么他的工作一定是疏漏百出的。

而所谓高手和新手,只不过是在面临同样问题的时候,高手的头脑中不仅积累了许多细节,更有许多框架;

而新手具体的细节可能是知道的,但由于学习不够、实践太少或者没有进行更进一步的总结提炼,欠缺相应的框架,这样的结果就是无法全面的认知、判断、实践。

所以,专家和高手的思考一定是框架思考。他们不仅仅满足于细节的掌握,也不满足于曾经,做过有基本的印象,他们会有意识地去总结提炼成处理不同情境的框架,这样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自如的拿出来。当然,这些框架除了自己总结,也可以去学习、借鉴其他人的,经过内化成为自己的。

04

举个例子,许多散户的股民,大部分是没有自己的投资框架的,而即便有框架的也就从三四个维度考虑,然后拍脑袋决策。

这样的投资方式,跑赢大盘的几率很低,而专业的投资者其考虑投资的维度则多很多,有的甚至超过数十个维度。

譬如他除了做我们常说的技术分析、财务基本面的分析外,还会去分析投资对象在行业的地位(追随者还是领跑者,垄断还是充分竞争)、投资对象的行业状况、高管团队状况、核心产品和服务及其竞争对手状况等等。

而按照渗流理论,思考分析的维度越多渗流阈值就越低,这样可能做出高质量的决策几率越高。而按照股神巴菲特的合伙人查理芒格所说,他们的投资决策考虑的维度就更加多,而且更深入。

芒格认为科学准确的决策需要理解不同学科的核心概念,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投资时考虑到许多普通人不会考虑到的因素。芒格认为,将不同学科的思维模式联系起来建立融会贯通的格栅,是投资的最佳决策模式。用不同学科的思维模式思考同一个投资问题,如果能得出相同的结论,这样的投资决策更正确。懂得越多,理解越深,投资者就越聪明智慧。

芒格说:“要努力学习,掌握更多股票市场、金融学、经济学知识,但同时要学会不要将这些知识孤立起来,而要把它们看成包含了心理学、工程学、数学、物理学的人类知识宝库的一部分。

用这样宽广的视角就会发现,每一学科之间都相互交叉,并因此各自得以加强。一个喜欢思考的人能够从每个学科中总结出其独特的思维模式,并会将其联想结合,从而达到融会贯通。”

如何训练自己的框架思考能力呢?

首先是要有这种意识。

当遇到问题时不要上来就急着开始解决问题,先系统的从上到下的思考,确定自己是否有相应的框架,或者去找寻前辈和他人的框架借鉴;

第二个是做完事情后要去深刻地反思,进行抽象和提炼。

从小的套路开始,最后建立起框架,并能够在实践中去验证你的框架的合理性(如果没有机会,起码在大脑中虚拟解决类似的问题进行验证),同时与别人的框架进行对比验证(当然这不可能做一次就能总结出来)。

我们一个即将开始的在线课程(经验知识萃取能力训练营即将开讲:学会复盘,高手都会创造知识)有专门将这个,感兴趣可以参加。

做出一个适合事物客观规律的框架一定不是拍脑袋拍出来的,这里面需要不断地学习、思考,更重要的是要有大量的实践机会,才能够有机会构建、验证、提升,真正的成熟起来。

他的构建过程也是从点、线、面到体的过程,跟学习中知识体系的搭建一样,要经过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本文作者为知名知识管理专家作者田志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