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代中医大家对阳气的重视

 西医也在学中医 2021-09-22
原创2021-09-22 18:26·中医扶阳派李海霞主任
历代中医大家对阳气的重视


张仲景的“伤寒十居其七”

张仲景是东汉末年伟大的中医学家,被世人尊称为“医圣”,其代表著作《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四大经典一。张仲景所生活的时代,因为天灾、战乱,导致各种传染病流行。他认为,这些疾病中伤于寒邪的占大多数,即“伤寒十居其七”。

张仲景认为,“寒”是导致各种外感病与内伤杂病的原因,阳气的盛衰也决定着疾病的预后和转归,甚至可以决定患者的生死。《伤寒杂病论》中记载的不能挽回生命的垂危之症,都是因为阳气的衰败。还有人做过统计,《伤寒杂病论》中明显谈到阳气损伤的条文基本上占到二分之一,在有记载的112个方子中,运用辛温热药的处方共有85个,占比超过三分之二,不难看出损阳伤正的病理和证治观点在张仲景的论述当中是十分突出的。

张仲景不仅在处方用药上注重患者的阳气,他创立的食疗方,有很多也有扶助阳气的作用,比如当归生姜羊肉汤、袪寒饺耳汤。当归生姜羊肉汤,由当归、生姜、羊肉组成,当归具有养血调经、活血止痛之功;生姜性温,具有温中止呕、温肺化饮、解表散寒之功;羊肉五行属火,性热,具有养血补虚、温阳散寒之功。

饺耳汤是饺子的起源之一,是把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的药物放在锅里煮,熟了以后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样子,再下锅,用原汤再将包好馅料的面皮煮熟,饺耳汤具有温中散寒、补虚扶正之效。

张景岳的“阳常不足,阴本无余”

明代的温补学派,代表人物张景岳很重视命门阳气的重要作用。

他在《黄帝内经》“阳气者,若天与日”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意思就是,阳气对人体的重要性就像天空中的太阳一样,自然界只有有了阳光,才能有生机,才能有生命。

张景岳所言常不足之阳,指的是人体的真阳,或者说是命门之火。

阳可以理解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而这些是经常会不足的。因为阳气起着非常重要、多样的作用,如吃进体内的水和食物,需要人体阳气的气化,才能够被吸收转化为人体需要的物质来充养形体;自然界的温度一般都会低于人体的温度,这个时候也需要阳气去温煦;此外,血液的运行也有赖于心阳的鼓动,四肢、肌肉、九窍的功能也有赖于阳气。以上这些都是通常状况下的,很多人的不良嗜好,以及反常的气候,会更加损伤人体的阳气,出现“阳常不足”的状态。

在张景岳所处的时代,很多医生滥用寒凉药,其滋腻伤脾、苦寒败胃,成为当时医学界的时弊。张景岳的温补思想,纠偏补弊,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张景岳非常重视人体正虚为病,基于“阳非有余,阴亦不足”的理论,大倡扶正补虚之理。

他的一大特色是补必兼温,他认为“实能受寒,虚能受热”,所以补必兼温,泻必兼凉,处方中凡是扶正补虚者,多以温补为主旨,擅用附子、肉桂、干姜、人参等药为温补之用。

历代中医大家对阳气的重视

郑钦安的“万病皆损于阳气”

郑钦安是清末著名的扶阳学派鼻祖,他根据《黄帝内经》《周易》《伤寒杂病论》等著作,体悟先贤立论之原旨,勤于临床实践,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扶阳”思想。他认为,人生立命全在“坎中一阳”,元气真阳在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

虽然以元阴元阳为立命根本,但是就阴阳关系而言,更强调阳主而阴从。郑钦安推崇重视阳气,认为“子不知人之所以立命者,在活一口气乎。气者,阳也,阳行一寸,阴即行一寸;阳停一刻,阴即停一刻,可知阳者阴之主也,阳气流通,阴气无滞,自然百病不作。阳气不足,稍有阻滞,百病丛生”(《医理真传》)。这句话重点阐释了“人活一口气”,只要“气”在,人的各种生理功能就能正常,就不容易得病。也就是说,很多疾病,其根源都是阳气的亏损,因此“万病皆损于阳气”。

历代中医大家对阳气的重视

他的很多著作,如《医法圆通》《伤寒恒论》等解释了阳气虚导致的很多症状,比如头痛、畏寒、怕冷、腰痛、肩背疼痛、胸闷心痛、咳嗽气喘、胃痛等,并给出了治疗的思路和处方,甚至在当时医者都认为是因为阴虚血热所导致的各种症状,如出血、便秘、牙痛、口臭、失眠等也认为可以因为阳虚导致,这对于补偏救弊有着重要意义。

(图片来自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