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润秋燥,温燥与凉燥应区别对待

 陈皮长青 2021-09-22

“秋燥”是人体在秋季感受燥邪而发生的症状,很多人以为“燥”就是热气,其实不是,秋燥有“温燥”和“凉燥”之分。

温燥常见于初秋时节,天气热或久晴无雨,人体感受燥邪,往往带有夏暑的余热,表现出燥热、头痛、干咳少痰、咽干口燥、小便量少、大便干结。

凉燥开始于深秋天气转凉之时,人体感受燥邪,导致津液耗损,出现皮肤干燥和体液丢失等症状。凉燥往往带有近冬的寒气,患者会现出恶寒、微有发热、鼻塞流涕、咽痒咳嗽、痰白而稀、头微痛、无汗等症。

温燥与凉燥应区别对待

对于温燥,治疗以清热滋润为主。

常用的润燥中药有:桑叶、沙参、天冬、麦冬、百合等。

感受温燥导致声音嘶哑、干咳少痰者可服用桑杏汤:桑叶、杏仁各10克,沙参、梨皮各15克,淡豆豉、栀子、川贝、甘草各5克,清水煎服,每日一剂。

饮食上除了滋阴润燥外,还需清泻肺热,可食百合粥、银耳粥、莲藕排骨汤、银耳杏贝汤等,果蔬可多食梨、荸荠、莲藕汁等清热润肺食品。

对于凉燥,治疗要以祛寒滋润为主。

常用的祛寒滋润中药有:半夏、茯苓、苦桔梗、橘皮、甘草等。

症状较轻的凉燥者可以服用杏仁紫苏茶:杏仁6克(打碎)、紫苏叶10克、红糖适量,加水一起煎煮5-15分钟,取汁饮用。

在秋季,应养阴滋补肝肾,因为秋为肺所主,肺盛而肝弱,所以需要滋补肝肾,调理脏腑之间的平衡。平时可食用黑芝麻、桑葚、蜂蜜等,多补充水分,少食辛辣、烧烤、油腻、伤胃的食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