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本中庸是谓仁——《论语》悟读【476】

 新用户97560OBk 2021-09-23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论语》第十九篇第十五章:

【原文】

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译文】

子游说:“我的朋友子张可以说是难得的了,然而还没有达到仁的境界。””

【悟读】

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

这是灵隐寺内悬挂的一副著名对联,看似简单通俗,实则道尽人生真相。其点睛之笔在于“半”字,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里有一种智慧叫做“中庸”,这副对联便体现了中庸之道

中庸的解释,通常认为,是指“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这与灵隐寺名联的“半”字内涵相似,万事须有度,人生很难事事如意,福祸总是相依。

儒家讲中庸,道家讲中道,佛家讲中观,医家讲中和。儒、释、道、医四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圆融和谐,共同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阴阳中和”的基本精神。而儒家对于仁的要求很高,道本中庸是谓仁,本章子游的观点或在于此。

张,即颛孙师,字子张。朱熹说:“子张行过高,而少诚实恻怛之意。”才高意广,人所难能,而心驰于外,不能全其心德,未得为仁。

在夫子的弟子中,子张的个性比较鲜明突出,他以仁作为追求之目标,修习时既重理论又重实践,其缺点是过头和偏激,不合中庸之道,故可说其“未仁”。

,人加二,从说文解字来讲,可理解为相处之道。子张的行事标准则过分严苛,一般人总是难以匹及,他也因此难以处理好人人之间的关系,故而子游言他未达仁之境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