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汉忆往(九):民众乐园里的“小京班”

 明日大雪飘 2021-09-23

在网上看到,提起当年武汉市拥有全国知名的高百岁、高盛麟、郭玉崐、陈鹤峰、关正明等名角的武汉京剧团,的确鼎盛非凡。不由得忆起了武汉民众乐园里的同样唱京戏的“小京班”。

对50~60年代爱逛民众乐园的观众来说,谈起小京班应该不陌生。他们当时与市杂技团、汉剧分团、楚剧三队、豫剧团、评剧团、越剧团、曲艺说唱团等,属驻场演出的剧团,与应邀来汉的外地、市的多剧种演出团体,如黄梅戏、泗州戏…等地方剧团,都在民众乐园内各个小剧场分别演出。

当年民众乐园票价统一为两角(两角五分?记不太清了),无论看什么剧种,悉听各人喜好听戏,而且都不对号入座,先来先坐,逢周日,只要你愿意,可以在乐园内看一天早、晚两场。

比起看同在民众乐园内大舞台的武汉市京剧团(俗称大京班)的演出,看“小京班”,对爱看京戏的老百姓来说,那就划算便宜多了。当时老百姓平均收入不过40左右,当时大京班票价是另售,楼上楼座四角,花楼八角,而楼下则是边厢四角、正厢八角、特座一元、皮特一元二角。而小京班只凭进民众乐园的二角一张的门票,就可以看各种戏剧杂技曲艺和京戏。

小京班的前身是解放前在汉口老浦边茶社的草台班子,基本都是年轻的女性演员。1953年由市文化局收编,更名“青年京剧团”,全团迁入民众乐园驻场演出,但老百姓一直习惯称“小京班”並一直受老武汉市民追捧。虽然小京班全是20上下的女青年,虽为全国唯一京剧坤班,但其扮相、技艺、剧目,样样不让须眉,没有两斧头,在民众乐园内还是很难立足的,她们演的《甘露寺》、《苏武牧羊》、《法门寺》、《三娘教子》、《失街亭》、《空城计》、《吊金龟》、《二进宫》…等都很受欢迎,而且她们一直能唱到1966年。因为她们唱老生、唱花脸、唱小生、唱丑角的,都是女同志,很多观众很好奇,好奇之后就愿意花钱来看,所以一直长演不衰,而且看小京班的演出的观众络绎不绝,照样天天客滿。“小京班”当时是与民众乐园拆账分成,个人收入差不多百元左右,感党还是不错的(当然不能跟市京剧团的大角比,但是比一般工厂职工收入高多了)。

当年,民众乐园驻场演出团体如杂技、京、汉、楚、豫、、越、评剧,基本都是国营剧团体,只有小京班和武汉曲艺队(后武汉说唱团)是民间职业剧团性质,自负盈亏,虽然小京班全是女士,只能唱不能打,但她们真是不简单,由唱小段小戏,逐渐能唱夲戏了,所有剧目准备充盈,每天轮换不同戏码,唱不同行当的戏。记得有个唱马派的女老生的唱得不错(听说她还经常向关正明请益,受到关不少的指点),另一位唱花脸的女演员,也很受欢迎,所以演出效益很好,月月有盈余。

我们当时还是学生,几个喜欢看京剧的同学,有时买不起大京班的票,就一起花二角钱看二楼的小京班,其实年纪小,就为看热闹。那时进剧场不对号,先到先坐,逢周日看完日场不出来,买个小面包或自带干粮,等到晚上再看夜场,印象中剧目边是繁多,也很精彩。有时晚上花两毛钱在“小京班”看了一半,估计“大京班”中场快休息了,就下楼赶到大舞台门口,随出来休息的观众一起混进去了,找个空位坐下,很多市京名角演的《封神榜》《闹天宫》《走麦城》《追韩信》《徐策跑城》…,我们多是这样看来的。

惜乎到了1966年民众乐园停业,京剧“坤班”便不允许存在。只到1970年,武汉市将“青年京剧团”编制撤消,听说几十位演职员后来分别下放到武昌县(现武汉市江夏区)和阳新县,参加当地小剧团,至此,武汉“小京班”,永远消失在历史中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