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独家|张沁 王艳:深圳发展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优势与突围策略

 潘细录 2021-09-23

全文刊登于本刊2021年第3期,如需查看全文,请登录中国知网查看。

图片

深圳承接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的使命

内涵使命——粤港澳大湾区的龙头引擎

积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使其在国际上具有领先性,这是践行“一带一路”政策的强国战略。而建设海洋中心城市群,将龙头城市的作用进行充分发挥,使周围城市得到更为快速的发展,进而在经贸、金融、航运等诸多领域实现转型与升级,这是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一带一路”的有力支撑。而深圳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城市,且是珠三角经济区中的龙头,承担着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充分发挥其引擎辐射作用的重大使命。此外,深圳市还承担着将中心城市打造为世界级名片的重担,需要其梳理经验,积极创新,敢为天下先,对各种体制层面的障碍进行大力破除,由此带动大湾区城市群跨越式高质量发展。

外延使命——海上丝绸之路的翘首

在新时代背景下,党中央提出的新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无疑是伟大的创举,而深圳在此过程中担当着桥头堡的重要作用,为该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大力支持。早在2015年3月深圳就发布了《关于大力发展湾区经济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桥头堡的若干意见》,意见中表示深圳要有明确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在推动该战略实施方面发挥自身的翘首作用。在2020年深圳市要进一步提升开放合作层次,抬高其在创新方面的领先性;此外,进一步强化其辐射效应,能够让大湾区经济布局与形态得到基本实现。到2030年将深圳打造成为全球先进的湾区城市,拥有优美的生态环境、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卓越的创新能力等。更为重要的是,伴随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身份,深圳在海上丝绸之路战略中形成明显的辐射效应,成为翘首。

深圳利用自身优势形成的“组合拳”

蓝色经济

为实现海洋强国尖兵的未来愿景,深圳市在其海洋高端装备、生物医药、资源开发、信息与港口服务等诸多领域进行了高水平发展,并逐步在国际上达到了领先地位。

其中在海洋高端装备领域,突出其高端化与智能化,大力推动创新机构的筹建,成功建设了专业级研究院,如中船南方海洋工程技术研究院。加大了该领域核心技术的科研力度,并在此领域积极发展全球领先型公司。此外,积极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将陆地优势进一步拓展到海洋领域,研发多种探测设备和电子传感器,创建相应的示范基地。深圳市同时积极勘探深海资源,发展深海相关方面的关键技术,譬如深海传感器、深海组网、海底通信定位设备等。在面对某些尖端技术的国际封锁和掐脖子情形时,积极推动无人机、无人艇、卫星、海洋遥感等技术来逐步实现国产化发展。

海洋生物医药层面上,深圳市充分发挥其生物产业优势,大力推动相应管理平台的建设,积极创建中试基地,将有关医药的基础研究进一步扶植、孵化至上市转化。同时还积极推动了生物基金种子资源库的创建,如华大精子库、特殊基因功能库等。除医药外,一些具有功能性的海洋水产类创新食品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如推动优质海水鱼生物基因工程的发展,积极攻克相关疫苗研发的难题,以及培育相应的国际领先生物医药公司等。

在海洋资源开发领域,着重勘探南海油气资源,目前已借助龙头公司,如中海油、中集集团、中广核集团等进行可燃冰、海洋风能、核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建设了相应的研发中心,为这些组织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相关核电、风电等新能源设备及有关技术提供支持。除了近海,一些深海项目也层出不穷,如采用深水网箱进行优质鱼类(石斑鱼、鲥鱼、金枪鱼等)的养殖,可为人类输送高端海洋蛋白。此外深圳市正在积极规划国际金枪鱼交易中心、远洋渔业基地等的建设。

在推动服务经济发展上,深圳市也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尤其是海洋金融服务。目前在积极建设国际海洋开发银行,并以前海为核心,积极推动我国蓝色金融改革试验区的建设,以供研发各种创新的金融产品,譬如商业理保、海洋产权交易、供应链金融等。当然,在进行金融体系的建设中,还对该市的港航服务进行积极优化,使得该市的航运中心得到进一步强化,为将该市打造成具有国际领先、智能化的中转港服务。目前已形成以蛇口自贸区为窗口的突破口,整合了区内优势资源,完成了自贸港的创建,吸引着国际船级社来该市发展相关业务。

蓝色科技

深圳市大力推动科研机构的发展,成功规划了专业的海洋大学,在该市的相关高校也积极推动海洋学科的发展,同时积极创建深海科考中心以及国家级平台,探秘深海资源。除此之外,制定了完善的人才引入标准,全球范围上吸引海洋高端人才,引进顶尖团队,创建国际化的海洋智库。

在科技示范层面,积极推动产城、海城的融合式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了“大空港—前海”的海洋科技走廊。将前者的海洋新城作为辐射中心,构建海洋联动性产业集群;然后基于后者的现代化服务区,打造创新性的科技聚集区,取得了蛇口海洋城的突破性进展,并将其设定为示范区。

此外,以国际化科技创新中心为基础,积极推动了科技服务的发展,使得海洋领域的技术服务水平得到空前的增长。其中,深圳市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利用高度重视,大力强化有关智力型资产评估组织的建设。同时积极辅助诸多中介服务公司的发展,如为中小公司提供担保服务,对产业信息公开机制进行完善,对相应经济数据进行统计,以及完成相应标准的制定等。除此之外深圳市还大力支持海洋领域学会、协会、科普机构等相关组织的成立与发展。

蓝色文化

为推动全球活力海岸带的创建,需要将“生产、生活、生态”进行有机融合,进而完成生态空间格局的营造。在此过程中则要积极对当地的滨海湿地、沙滩等资源进行保护,同时还要对海洋生态红线管理机制进行落实。深圳市为达成这一目标,积极创建蓝色文化,利用公共空间,在深圳湾建设了十五公里的蓝色长廊,形成了优质的滨海休闲带。此外,还在积极改造前海湾,规划建设人工沙滩与滨海文化公园,持续丰富该区域的文化内涵。

除“硬件”的建设外,为进一步提升海洋文化底蕴,深圳市在“软件”上也下足了功夫。首先,其集思广益积极收集大众建议,采纳学者构建“海洋Plus”各类平台的构想,规划建设像深圳歌剧院、海洋博物馆等极具海洋文化属性的地标建筑。其次,积极推动海洋体育项目的发展,规划在盐田完成“一中心三基地”的建设。同时,利用其发达的邮轮产业带动发展旅游业,推出高质量的邮轮国际航线,实现深圳滨海旅游业的纵深发展。此外,对海洋文化习俗进行传承与发扬,推动海陆实现高度融合,并从文化视角占领海洋文化高地。

为不断推动蓝色文化的发展,深圳市海洋资源局等部门在2020年成功推出一系列微综艺节目,如《深爱海洋》《深蓝讲坛》《直播带“海货”》等,以互动形式将深圳与国际知名的海洋城市进行对比,讲述深圳的蓝色历史,推动蓝色电商的发展。节目的播出受到强烈的反响,极大地推广了当地的各类海洋产业,使得海洋经济、人文与网络文化有了有机的融合。再者,深圳不忘汲取国际智慧,该市自然资源局等部门在2020年成功组织了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海洋专家论坛,与会海内外顶级专家多达十三位,并为该市的蓝色海洋战略进行相应的讨论与畅想。其中学者Mitropoulos就明确表示,该市在实现本地区经济进一步发展过程中,将海洋作为重要的战略无疑是十分正确的。学者Wilson则为深圳的蓝色文明发展提供了多达十一个目标,其中囊括了创建蓝色职业中心,抢占人力资源高地等。

蓝色安全

环境安全是发展海洋经济,维护海洋权益的重要保障,深圳市为加强蓝色安全建设,首先,成功完善了海洋安全信息网络。目前该市已经成为国家海洋立体观测网的重要试点城市,通过引入大量科技监测,其水文观测数据精准度、有效性都得到明显提升。成功建设了相应系统,整理出该市近半个世纪有关风暴潮灾害方面的内容,同时创建了相应的防灾减灾基础数据库,以进一步对沿海轨道交通和路面交通进行海洋灾害风险的排查,解决了原先有关海洋灾害预防的空白问题,使该市的地铁运营安全应急预案更为完善。另外该市还创建了相应的预警会商机制,先后完成了深圳市《海洋自然灾害防减灾专项规划》等多项水文、气象等级的制定,规范了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等相关应急工作。在2020年的世界海洋日,深圳广电集团还推出相应电视节目,积极播报海洋预报方面的信息,普及海洋安全相关知识,使得这方面的信息直接贴近广大群众。

其次,深圳市全力打造先进的,具有信息化与立体化的巡航系统,该巡航系统将“天”“海”“空”“岸”四个平台进行有机融合。不断加强海洋执法基础设施的创建,使得有关执法装备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一些机动性高、性能先进的执法船艇开始得到有效的日常应用,如今应用于执法的船艇数量已经达到34艘。近期,由政府投资3.7亿的三千吨级旗舰艇正在紧锣密鼓的建造中,该舰长115米,宽15米,吃水深度4.2米,装配了诸多先进设备,如卫星航电、在线讯号、实时可视等,可有效支持远洋维权与执法监察。

最后,构建全面的沿海守卫系统。对标国际先进城市,该市人大常委会正式通过《海域使用管理条例》,其中完善了“立、执、司、守、法”等诸多环节。借助动态监管系统对周围的非法围填海等问题进行严格处理,从严执法,严厉打击破坏海底珊瑚,向海洋倾倒淤泥与渣土,非法开采海砂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另外,该市推出的“智慧渔港”项目,也已成功对接到天地图中,同时还集成了渔船北斗定位数据与台风数据库等,据预测,2020年8月将会正式完工并投入运营。

深圳优势的端倪

多产业支撑了海洋经济的飞速发展

海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与物流业并称为深圳市的四大支柱产业。目前,海洋经济已经成为该市的重要支柱。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涉及到海洋经济的公司数量已经超过7300家,相较于整个广东省而言,占比已接近四分之一。在2018年,该领域的总产值突破2300亿,占全市GDP的比例为9.6%,相较于2017年增长了4.63个百分点。除此之外,该市的海洋油气、运输、旅游产业不断聚集,先后形成了营业规模超过百亿的龙头公司,如中集集团、华侨城集团、华润集团等,使海洋经济在该市的经济比重不断增长,其年均增速超过三成,成为战略新兴产业的关键培育点。

从深圳市海洋新兴产业的内部构成来看,高端装备业也是其新兴产业的关键性主体,这使该市的海洋经济在相关龙头公司的带领之下,经济形态继续朝着高端化、创新化的方向发展。此外,深圳市在高端装备领域也发展出极具国际性的龙头公司,譬如汇川技术、友联船厂、中海油集团、中广核集团等,以及一些海洋工程装备公司,其数量已超过一百六十多家。其中友联船厂创立了国内第一家LNG修理船厂,极大地巩固了其龙头地位。而招商局开发的“天鲸号”挖泥船,更是被业内誉为“造岛神器”,其并行建造完成的潜水支持型大型载体船,标志着我国深水工程设备达到了全球领先水平。另外,招商局、中集集团还对相关海工板块进行组建,成功打造了“中国海工”集团,赋予了它国际性海工装备标高企业的身份。

除此之外,在海洋电子信息领域也取得了巨大突破,信息电子产业总值在全国的占比中达到了16.7%,而高新技术产业体系的规模也十分可观。其中形成了一大批行业知名公司,如华为、中兴通讯、海能达通信等,且很多公司都积极投入到海洋领域电子信息技术的研发中,如5G通讯、北斗导航等。目前,中海油开发的中海北斗系统,在国际海域陆域的定位精度可实现十厘米分辨率。

海洋油气领域深圳市也收获颇丰,以海上钻井平台开发为例,该领域一直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囊括了产业链的设计、建设、应用等诸多环节,诞生了一系列优秀且具有发展潜力的涉海公司。譬如中集集团就获得了超过四百件的海工专利,开发的“蓝鲸一号”超深水钻井平台,在可燃冰开采上首屈一指。深圳海斯比船艇科技有限公司成功实现了从豪华游艇研发设计到销售的转型,是首批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中唯一的一家船艇行业企业。此外,中集海工所交付的半潜水钻井平台,数量占全国的八成。而招商局所开发的自升式钻井平台,在国内订单量上稳居第一,其CJ系列钻井台在全球范围内也占据榜首。

新政策保障了海洋金融的稳步前行

在深圳市新政策的扶持下,其金融取得了巨大发展,囊括了诸多金融业态,如保险、证券、银行、创投与信托等,由此产生了颇具完整性的金融服务体系,以及较雄厚的金融基础。

在融资服务方面,深圳市的商业银行以航运为对象,积极拓展相关的融资业务,譬如招商银行为航运公司提供了多元化的融资租赁服务,浙商银行、平安银行等为相关的公司融资问题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为深圳市的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大力支持。在因特网金融领域,该市建设了前海国际船艇交易中心,为船艇交易提供了完善的规则。同时该市还成功搭建了“航付保”平台,借助大数据平台和超算中心为中小航运公司提供相应的结算类增值服务,使船艇众筹金融模式得到了极大发展。

此外,虽然深圳市目前处于海洋产业发展的初始阶段,但其凭借着蛇口自贸片区的发展优势,在2018年成功设立了海洋产业基金,起步规模高达5000亿。海洋产业基金对我国当前的海洋强国战略具有重要的战略支持作用,其制定的相应政策积极地引导民间资本投入海洋领域,大力推动了该领域的核心、关键性技术的开发,并积极发展先进制造行业,确保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与定价权,以获取更多的国际资源。

启示与突围策略

不同的海洋中心城市具有各自独特的属性,而且都拥有对应的专属标签,譬如伦敦是典型的国际海事金融中心,在相关法律体系方面具有国际领先性。新加坡的海洋产业集群在国际上具有代表性,同时还得到了大力的金融支持,使其高端服务业获得巨大发展。德国汉堡的优势体现在发达的运输体系方面,将港口、航空、铁路等诸多运输模式进行一体化发展,并将其作为核心商品集散枢纽,进而推动工业数字化的革新。相较于这些国际上知名的中心城市而言,深圳可以全面借鉴、积极吸取,同时借助自身优势,实现自我突破。笔者认为,深圳可以在以下方面着力发展,并有望形成自己的特色。

加强蓝色智库的建设

西方发达国家在海洋发展方面已有数百年的沉淀,且牵头制定了具有国际性的海洋规则,这也使得这些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拥有相应的话语权,创建了相应的对话体系。而发展中国家的海洋意识觉醒较晚,目前只能成为这些规则的跟随者。为此,强化海洋智库创建,构建完善的后备人才体系,进一步提升涉海治理体系以及有关法律、政治等领域的研究能力,进而为提高国内海洋治理水平提供相应的智力支持,这是深圳市成为海洋中心城市的必然之选。

鉴于当前相关专业的海洋类高等院校已在如火如荼地筹建之中,为此,该市需要同步推动“双一流”建设,大力推进综合性海洋大学的组建,培养大批高端人才。结合该市的海洋中心城市战略,大力推动综合性学科建设,带动涉海的理工、法律、金融等相关学科的交叉发展。另外,借助相关人文社科专业的学科优势,在社会上构建更为浓厚的海洋意识,同时改善相应的文化环境。

此外,在研究机构上也需抹下重笔,当前该市涉海研究机构整体较为稀缺,国字头的高水平研究单位更是寥寥无几,为此需要积极推动相关研究所的筹建,譬如“南海战略研究所”“深圳海洋工程研究院”等,通过高端研发平台来强化该市的海洋建设思维。当然,积极引入高端先进的海内外人才,由此来对该市的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也同样十分重要。从中长期发展战略来看,深圳需要构建良好的涉海人才聚集效应,吸引全球有关金融、政治、法律、高端装备等领域的人才,打造极具自身特点的智库平台,练就自身的硬本领。

夯实蓝色金融

蓝色金融作为海洋经济的重要支撑,对深圳发展海洋中心城市也尤为重要。因此需要积极拓展其融资路径,使各类金融单位对深圳的多元化海洋经济提供相应资金支持,积极改进金融模式,如发展租赁、银团贷款等,加大对涉海公司的扶植力度。创新开放短、中、长期的金融产品,实现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另外,还应优化债券工具,对其定价、规模和发行效率进行改善,使得涉海类债券规模得到适当提升。大力创建相应的金融单位,吸引海内外涉海金融单位,进而构建相应的聚集平台。其中,重点引入以海洋为核心特点的金融单位,激励相关金融单位建设相应的金融服务事业部。

除此之外,还应将前海作为重要的核心区域,积极规划建设以蓝色经济为主题的国家金融改革试验区。联动深、港两个国际中心城市,打造海洋经济中心区。紧密依托海洋中心城市、粤港澳大湾区,创建相应的国际海洋开发银行,强化国际合作,开发海洋经济。具体要以国际混合所有制为核心基础,同时突出民营资本,撬动全球金融资源,以全球私人资本作为主导,多国家共同参与,创建国际性海洋开放银行,体现其专业化与国际化的优势。

更为重要的是,要大力培育优秀的海洋金融人才,尤其是引入海洋复合型金融人才,借助国际合作,强化相关金融类人才的培养,提升国际竞争力。另外,还需积极创建人才数据库,以及相关海洋金融人才市场,借助于相关的优惠政策,吸引高素质高水平的金融专业人员来深工作,进而推动金融人才的市场活力。

发展蓝色碳汇

海洋可以从空气中吸收的碳高达22亿吨,是地球上最大的碳汇。2009年蓝碳概念首先出现在《蓝碳:健康海洋对碳的固定作用》这篇调查报告中,这是由联合国环境署所发表,主要指海洋领域中的海藻场、海草床、红树林、海洋牧场等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并将其固定于海洋之中。它与陆地上的绿碳有着一定的差异,但是都能够对二氧化碳产生固化效应,可以很好地缓解气候的变化。为此,强化蓝碳交易就有着革命性的意义。

如今二氧化碳的大量释放,对全球气候的变化带来极大影响,甚至对可持续发展造成冲击。我国近些年碳排放量较大,为此积极减排成为我国重要的持续发展战略。实际上,十多年前蓝碳交易就已经在国际上得到提升,不过由于金融危机的负面作用,美国宣布不再成为巴黎协定成员,这使得该项交易政策并没有得到落实。这恰恰为我国开展这项交易提供了重要机遇,通过发展蓝碳交易,不仅可以进一步拓展减排空间,同时还能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

目前深圳在蓝碳交易方面已经具有一定的成果,为了进一步推动蓝碳交易的发展,首先,要对碳排放与吸收的体量进行分析,其次,就是将核实之后的减排量视作重要的商品,出售给排放量较大的公司。根据相应的预测,国内碳汇交易规模将会在2400亿吨至3600亿吨之间,其相应的交易额度最低可达2万亿,最高约为3万亿。此外,通过碳交易的发展,还会进一步促进相关衍生行业的发展,如碳资产的回购融资、碳基金等。在2010年深圳已经成功建设碳排放权交易所,这也是国家第一批创建的自愿减排交易单位,其发展空间十分巨大。如今碳交易主要是以火力、核电发电等企业为主体,如果能将蓝碳体系纳入其中,将为深圳市建设海洋中心城市提供重要资源与机遇。

结语

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建设需要“从容独立、踏实务实;摒弃浮躁、宁静致远;精致精细、执着专一”的匠心精神。深圳唯具有“匠心精神”,才能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技术和能力上赶超。“后疫情时代下”更要大力整合和提升“产学研”三大要素资源,拓展和提升海洋产业的科技创新优势,在海底探测、海洋科技、海洋生物制药、海洋大型工程研发等高科技领域方面,率先拥有自主发展的领先技术,并且努力拓展自身发展的空间。集聚深圳的智慧力量、打造深圳海洋科技的攻关平台,从而进一步实施好深圳科技创新的“海洋强国”重大战略。

作者简介:

张沁(1998-),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宏观经济学。

王艳(1965-),女,通讯作者,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特区 | 经济 | 学术 | 实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